白起和李牧谁更厉害?春秋战国名将都是谁_秦国_匈奴_赵国

本文目录

  • 白起和李牧谁更厉害
  • 春秋战国名将都是谁
  • 李牧是如何打败匈奴的李牧有哪些战绩
  • 白起和李牧都是一生无败绩的名将,他俩相比谁更厉害呢
  •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哪四位
  • 如果李牧不被赵王赐死,你觉得他和白起谁会赢为什么
  • 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和王翦,谁的官职最高
  • 秦始皇、李牧、廉颇、赵括都姓赢,为什么叫秦始皇为嬴政,却来没有称呼赢牧、赢颇
  •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白起和李牧谁更厉害

白起更厉害。

他们两个人的大局观念是不一样的,白起会利用外界的因素来帮助战役,比如政治上的变动,而李牧则关心在战场,对政治上的事情基本上是不过问的,考虑问题不如白起全面一些。

虽然李牧特别的稳重,但是疑心非常大的,而且他并不大胆,非常的保守,而白起用兵,用过的战术就不会再用,非常的善于变化,想要找出他的缺陷来攻陷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有一点白起比不上李牧,李牧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两人相比较,白起的大规模进攻战、侵袭战更厉害,李牧的指挥较弱军队防御战、反击战的战绩更突出。

以下是白起和李牧的详细介绍。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赐死于杜邮。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春秋战国名将都是谁

春秋:晋国先轸,吴国孙武,楚国子玉;

战国: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其他如吴起,司马错,赵奢,乐毅,项燕,田单等

李牧是如何打败匈奴的李牧有哪些战绩

谢邀,首先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李牧,李牧是赵国时期的名将,李牧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可见李牧军事素养之强。

赵国北边面临着匈奴的威胁,而李牧则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时刻守护者赵国边疆的安危并防备匈奴,在此期间,匈奴总是派遣军队骚扰赵国的边疆,赵国人民苦不堪言,可在李牧这边,他每天宰杀牲畜来犒赏士兵,带着士兵练习骑马射箭并多次派遣人员看守烽火台,可是李牧却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军令:如果匈奴来犯,要尽快撤军回到城池,违令者杀无赦。这条军令着实令士兵们摸不着头脑,可是军令如山,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按军令行事。匈奴每次侵犯赵国边疆都看见李牧龟缩在城池里不敢应战,以为李牧是一位庸人,时间一长就连赵国士兵都以为李牧无能,赵王知道后大怒,把他召回来并责备了他,并招人替代了他的位置。

新将领上任后,当匈奴来犯时,他总会带兵出站,可是每次都被匈奴打的大败而归,损失非常严重。赵国士兵一度失去了信心与胆量,赵王没有办法只好让李牧再次出任,李牧闭门不出,简称有病不能胜任,赵王坚持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让我领兵可以,我还是会像以前那样做,大王只要允许,我就重新领兵。赵王思来想去,实在是找不到比李牧更好的将领了,没办法只好答应了。

李牧重新上任后,还是按照以前的办法去做,以为李牧的闭门不出,匈奴每次侵犯都毫无收获,匈奴王知道李牧上任后讥笑说:赵王怎么又让这个庸人上任啊,赵国是没有好的将领了吗?随着匈奴的不断挑衅,边境士兵的愤怒逐渐达到了顶点,都求着李牧带病跟匈奴决一死战。过了几天后,李牧精心准备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多骑兵,精锐步卒五万人,弓箭手十万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精心的操练,只为一站。与此同时,李牧把城中的牛羊放出来借此引诱匈奴出兵,匈奴一看满山遍野的牛羊自然忍不住,由匈奴王亲自领兵,率领大批人马浩浩荡荡的杀来,一开始,李牧现派遣小股部队作战假装失败,让匈奴人追击出来,之后将匈奴人引诱到特定的地点,布下奇兵,当匈奴滴答后,李牧先用战车阻挡匈奴奇兵,之后率领弓箭手万箭齐发,两轮过后,率领步兵冲锋,同时命令骑兵部队左右两翼包抄匈奴,李牧一战成名,经此一战杀掉匈奴十万人马,单于灰溜溜的逃跑了。此后十年前,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疆。

白起和李牧都是一生无败绩的名将,他俩相比谁更厉害呢

谢邀,这两个人都是非常少见的军事家,要比较谁更厉害,没有真正交过手,确实很难比较。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瞬息万变。从他们作战风格上看都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几乎都是常胜将军,白起一直为秦国开疆阔土,所有的胜仗都是在陌生坏境中打,从没有将战火引入秦国境内,李牧基本是在本土打的保卫战,只有几次小规模战斗是在赵国以外打,两相比较,可能白起要厉害一些。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哪四位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军力最为鼎盛,名将辈出的时代之一,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此四人也后来被评为战国四大名将!

1、白起,战国时秦国郿县人,与秦国当权派魏冉关系极好,在秦昭襄王时期大放异彩,一生歼灭三晋及楚国近百万大军,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也为日后秦王政统一奠定军事基础。

白起用兵善于大规模运动歼灭战,最为出彩的便是于昭襄王二十八年攻拔楚故都鄢郢之地,获封武安君,逼楚王逃往陈地,重挫楚国;昭襄王四十七年接任长平之战指挥权,大破赵军四十五万,仅仅放回二百多名幼兵,震动列国。

长平大战之后,遭到秦王及相国范睢的猜忌被免职终被赐死。

2、王翦,秦国频阳人,秦王政时期统一六国重将,六国中有五国被王翦及其子王贲所灭,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

王翦最引以为傲的战绩就是以六十万大军以逸待劳攻灭楚国。

白起王翦都是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结局却不尽相同,战场上罕逢敌手这也可能是与其对阵列国多是平庸之辈!

3、廉颇,战国时赵国苦陉人。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为将,多次击败击退燕齐大军,为战国攻城掠地忠心耿耿,结局更是落得身死异国。

经典战役长平大战前期攻秦不克立即采用龟缩防守战术,使秦军始终无法攻克赵军防线,后期赵国临阵换将才导致赵军大败,在燕国趁火打劫之际,毅然以疲弱之兵迎战燕军并且斩杀燕国丞相,迫使燕国割地求和。

4,李牧,赵国隆尧人,和廉颇一北一南为赵国出生入死,同样不被赵王所信任,最终死于秦国反间计。

李牧前半生为赵国防守北部边境多年,善用兵,多谋划,以步兵为主一举歼灭匈奴近十万,使其终不敢南下赵国边境。

赵悼襄王时期,赵奢、蔺相如先后亡故,乐乘廉颇出走他国,成为抵抗秦军的唯一屏障,大破秦将桓齮杨端于宜安,使秦王不惜千金求购败逃的秦将首级,获封赵国武安君。

李牧的成功抵抗,让赵国得以残喘,可惜的是赵国不惜自毁长城,中秦国反间计捕杀李牧,不久,赵国也被秦国所灭!

四大将秦赵各半,可见秦赵之间对抗激烈,结局除了王翦好些更多是悲惨!

如果李牧不被赵王赐死,你觉得他和白起谁会赢为什么

白起是武庙十哲之一,而李牧不是。白起一战而定天下强弱之势,李牧左支右挡不能挽回国家败亡之局。兵者,国之大事,兵凶战危,一战失国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站在了将军的那个官位,就要对战争的结果负责。以结果而论,白起一战成就了秦国一统,李牧虽极具军事才华,多次战胜后却仍不免被赵王赐诏杀死。

秦军之所以反间计能够屡屡奏效,这与赵国将领的任用制度有很大关系。李牧曾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可谓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权力之大,甚于后世唐朝的节度使。李牧在雁门一带休养士卒,数年间得到战车1300辆,精选的战马13000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50000人,善射的士兵100000人。当时的赵国军民崇尚气力,经过“胡服骑射”之后,胡风很盛。李牧能以边地一郡之力,不劳国家分毫,训练出得力士卒达15万人,可见其本人军政全才,这也为后来李牧入朝为官打下了基础。公元前246年,李牧设伏一战击斩匈奴10多万人,再乘势灭襜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李牧剧照)

李牧的辉煌战绩,通过汉朝初年匈奴对内地的强大压力的对比,使得人们对李牧的神奇战功神往不已。汉武帝时倾全国之力,以卫霍为主帅,征战十多年,才灭掉匈奴10多万人而已。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李牧一战封神。为了奖赏李牧立下的大功,赵王让李牧入朝为相,出使秦国。

这时,赵国的力量已经大不如前了。秦国占领了上党后,在公元前247年又攻占了赵国的旧都晋阳(太原),赵国的势力被挤出了山西。韩国、魏国早已经成为秦国的附庸,与秦国一道,频频出山西、河北,进攻赵国腹地。赵国国势危急。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趁赵王迁新立,领兵攻击赵国,在平阳、武城击败赵军,斩杀十万。秦军前锋已经突进到邯郸外围,赵王星夜急调雁门李牧带军回援邯郸。李牧收复邯郸周边州县,击败秦军,以功封武安君(白起也封这个爵位)。

此后李牧带领军队连续转战邯郸周围,在黄河、漳河附近一带转战,其时赵国的土地已经被秦军掠夺无几了,只有邯郸周围和代地还在赵国手中。秦军不停地攻打赵国,不让赵国有喘息之机。

(公元前233年,赵国土地沦丧过半)

到了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李牧在危难之时效忠国家,可是国难之时,君王的危机感特别重,很多人都叛逃了,赵王迁中了秦军的反间计,被解除兵权。

李牧独自掌军时间既久,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3个月后,赵军兵败,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可见,李牧不管是打匈奴,还是打秦军,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其贡献的军事案例当然非常精彩,但是以少胜多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乃是以少胜多并不常见,以多胜少,以众凌寡才是正道。

李牧将兵规模,受限于赵国国力日衰,一直在20-30万人之间。战国末期的赵国已经难以再组织起超过20万人的军队了。李牧带着从雁门郡防守匈奴的边军,转战于邯郸腹地,月月接战,每次都有很多战损,却不能得到补充,一直处于胜利中,直到有一天,血流干了。

白起一生善于打歼灭战,也有以少胜多的战例。在伊阙之战中,以12万对阵韩魏联军24万,取得了阵斩敌军24万的战绩。攻破郢都之战,以数万主力直捣楚国都城,打下楚国半壁江山。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以100万倾国之兵,围困赵军主力40万人,取得全胜。白起的这些胜利,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歼灭战的典型范例,为秦国能够在战国后期势力凌驾于所有诸侯国之上奠定了基础。

战国四大名将,起、颇、翦、牧,以起为首,排名不虚。白起的军事能力应在李牧之上,毕竟指挥100万人作战与指挥20万人作战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不能相提并论。白起和李牧的战法也有不同,这与秦国耕战立国,而赵国胡风盛行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白起更擅长于阵地战,李牧更擅长于运动战。在赵国国土纵深不够时,运动战难以施展,阵地战反而能稳扎稳打,逐步逼近赵国核心。实际上,赵国后期秦军的打法就是以阵地法逐渐蚕食赵国的领土。

在唐代时,曾评出武庙十哲。武庙供奉姜太公,张良配享,白起、韩信列左右居首,李牧未能入选。宋代评选武庙七十二将,李牧这才入选。宋人嫌恶白起杀降太多,道德上有瑕疵,宋人崇尚道学,就将白起从正殿中移到偏殿了。

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和王翦,谁的官职最高

廉颇、李牧、白起、王翦四位战国名将,如果论官职,排列顺序应该是:

1.廉颇、2.王翦、3.李牧、4.白起

如果论封爵,四位名将的排列顺序是:

1.王翦、2.廉颇、3.白起、4.李牧

咱们从史书的记载中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各自的履历。

一、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记载:
廉颇是战国四名将中最年长的,赵惠文王时期
,廉颇因参加了伐齐的战役,因功受封,被拜为上卿。

大家都知道“三公九卿”,廉颇做了上卿,职位就很高了,仅次于“公”。

蔺相如也做过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这就是说,蔺相如和廉颇在级别上一样,都是上卿,而在上朝班次上还位列于廉颇之尊,所以廉颇是很不高兴的。

除了廉颇和蔺相如,赵奢也曾经与他们平级:
赵奢是因为打赢了阏与之战,击败了秦军,受到晋升,封为“马服君”
,与廉颇、蔺相如同一级别。

长平之战后,邯郸被围,廉颇重新被起用,他率兵保卫邯郸,又击败了燕国的入侵,地位再次上升:
廉颇被封为“信平君”
,还成为了“假相国”,就是副相的职位。

战国四名将中,只有廉颇做到了“相”的级别,所以说,他的职位是最高的。

二、李牧

李牧的升迁比较简单:
李牧的军职做到“大将军”,封为“武安君”,这个称号与秦国的白起是一样的。

三、白起

白起的升迁之路步履扎实而又十分艰难,《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
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因积军功
至“左庶长”。白起是一步步地上升,他还做过“左更”。攻打韩魏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升为
“国尉”。

咱们留意一下前文说到的那个赵奢,阏与之战后,赵屠被封为“马服君”,而他有个部下名叫许历,被晋升为“国尉”。白起目前就相当于许历这个级别。

我们发现,秦国对于将士们的升迁还是很吝啬的。歼敌二十四万的白起,仅仅是个“国尉”。再度立功,白起晋升为“大良造”
,这就他一生中最高的一个封爵了。

咱们来看一下当时秦国因军功封爵从低到高的的二十个级别:
白起的“大良造”就是第十六级。在长平之战时,秦国的二号猛将名叫王龁,他当时的爵位是“左庶长”。而邯郸之战的秦国主将王陵也不过是个“五大夫”。

看来,秦国普通将士的晋升是十分艰难的。而秦国王室成员如果立了功则晋升很快。“大良造”以上的封爵其本上都是授给立功的王室成员的。比如说有个魏冉,是王室成员,没什么大功,但却曾受封为“彻侯”。

白起因攻打楚国再立新功,被封为“武安君”。
这样的晋升
实在太艰难了。
到了长平之战时,白起受命成为主将:
上将军,是白起获得的最高军职。

从苏代与秦相范雎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推知,当时白起大约为“卿”这个级别,还达不到“公”,在范雎之下。
长平之战后,白起受到猜忌,含冤而死。

四、王翦

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看不出王翦的具体晋升情况,但能从侧面推测一下。
赵国的覆灭,就是王翦立下的大功。有灭国之功,确实非常辉煌。

咱们看下面这段记载:王翦认为他功劳不小,但还没有封侯,所以就向秦始皇多要田产财物。
秦始皇统一天下,王翦和王贲父子和蒙家立功最多。

秦始皇东巡江淮,曾经在琅琊刻下石碑,碑文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

这个王离是王贲的儿子,为什么排序却在父亲之前呢?那么,我们分析,王离应该是继承了祖父王翦的封爵。

也就是说,王翦功成身退,解甲归田之前,曾经受封为“武城侯”。

综上所述,咱们把战国四大名将各自的最高职位和封爵都列出来比较一下:

廉颇――

职位:假相国

爵位:上卿

封号:信平君

白起――

职位:上将军

封爵:大良造

封号:武安君

李牧――

职位:大将军

封号:武安君

王翦――

职位:大将军

爵位:列侯

论官职,廉颇曾经为“假相国”,为百官之首;王翦率兵最多,次之;李牧曾任“大将军”,高于白起的“上将军”。

所以按照官职来说,排列顺序是:廉颇、王翦、李牧、白起。

论爵位,王翦封为“列侯”,级别最高;廉颇做到“上卿”,次之;白起为“大良造”,封“武安君”,再次;李牧只有个“武安君”的封号。

所以按照爵位,四位名将的排列顺序是:王翦、廉颇、白起、李牧。

秦始皇、李牧、廉颇、赵括都姓赢,为什么叫秦始皇为嬴政,却来没有称呼赢牧、赢颇

因为秦始皇叫嬴政就是错误的!秦始皇在《史记》只叫秦王政、赵政,没有叫嬴政的。所谓嬴政,不过是后来姓氏合一后很多人不清楚姓氏的区别,才搞出“嬴政”这种不伦不类的称呼。

姓氏制度是怎么回事呢?周代的姓和氏不同:姓表示血缘出身,不能变化;氏表示社会集团,可以变化。比如秦、赵两国国君都有同一个嬴姓始祖,所以他们都是嬴姓;而他们分别在秦和赵这两个社会集团,所以分别以秦和赵为氏。秦始皇比较特殊,因为生在赵国,所以称赵政;后来回到秦国,所以又叫秦政。

肯定有人说秦国不也是赵氏吗?《史记·秦本纪》确实是这样写的,但并不可靠,秦国始祖非子确实一度在赵国生活,但是从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后,非子这支就有了自己的社会集团,也就以封地秦为氏,所以他的后代都以秦为氏,称秦侯、秦仲,而绝不称赵某。赵政算是一个例外,但也因为是生在赵地的缘故。

男性一般都称氏+名,所以秦始皇可以叫秦(王)政、赵政,但不可以叫嬴政;同理,李牧、赵括、廉颇这些名字前面带的都是氏,而不是姓。当然,虽然他们是赵国人,但也未必都是嬴姓公族。更好的例子是赵国先祖赵盾、赵武、赵鞅都是以氏+名的称呼。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李牧是战国未期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受将士的爱戴,在长期的战争中,他屡次重创敌军,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他的无辜被害,无异于赵国自毁长城,令人无不扼腕叹息。

作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与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历史上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是战国末期赵国唯一的军事支撑!

早年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名震边陲;后来主要以抵御秦国入侵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被赐封“武安君“的封号。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地震,善抓机会的赢政立即派出足智多谋的名将王翦兵出太行,锋芒直指赵国京城邯郸,赵王派李牧为大将军,率领全国兵力抵抗秦军。

李牧有深厚的军事素养,在邯郸北部深沟高垒,以逸待劳,迅速黯淡了不可一世的秦军的嚣张气焰;秦将王翦攻击受阻,客观上形成了秦赵两国军队对峙的局面。

秦王派人携重金贿赂赵国权臣、曾经馋言陷害老将廉颇的奸佞郭开,蛊惑他忽悠赵王迁,说李牧按兵不动是居心叵测,因为经过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国力空虚,根本经不起旷持日久的消耗战,利在速战速决!而李牧却反其道而行之,有投降秦国的意图。

郭开发声后,朝庭文官随声附和,赵王六神无主,只得派人去前线接替李牧,能征惯战的李牧深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坚决不肯交出军权,决心与秦军对抗到底,这加重了赵王迁的疑心,他设下圈套逮捕了李牧,而后处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