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曾为哪国效力(吴起离开魏国的真实原因是什么)_魏国_吴起_楚国

本文目录

  • 吴起离开魏国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孙膑是齐国人,为什么先要为魏国效力
  • 春秋战国中伍子胥、孙武、吴起谁才是真正的战神,谁写的孙子兵法

吴起离开魏国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曾先后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和儒家三家思想,是兵家的代表人物。最能体现吴起军事才能的,是吴起仕魏。在魏国,吴起曾侍奉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国君。吴起来到楚国,魏文侯问相国李悝:“吴起这人怎么样?”李悝说:“吴起贪财好色,但用兵即使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吴起为将,相继攻占了秦国临晋、元里、繁庞等五座城池,一直打到郑县。秦国只能退守洛水,魏国全部占有了原属秦国的河西地区,设西河郡。魏文侯就让吴起任西河郡守。魏武侯时期,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率领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大败秦军,取得了阴晋之战的胜利。此战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同时,魏武侯还让吴起率军伐齐,一直打到齐国灵丘(今山东滕县东)。吴起任西河守时,还改革军制,创立武卒制,训练出的士兵,称魏武卒,战斗力极强,犹如今天的特种兵。在魏国,吴起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为魏国开疆拓土,成为战国初期霸主,立下了大功。那么吴起后来为什么会逃离魏国去了楚国呢?

魏武侯不能很好任用吴起。魏武侯继位后,虽然在开疆拓土上不逊其父魏文侯,但在正确使用人才上,远不如其父。他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相国李悝死后,他任用政治上虚腐的田文为相。他认为田文有着显贵的家族背景,可以扬名立万,号召群雄,可惜这种注重家族血统的春秋时代已经过时。田文死后,他又任用了魏国贵族出身的公叔痤为相国。这让出身不好,但对魏国有着大功的吴起非常不满。吴起很热衷功名。在出逃家门,临走对他母亲发誓道:“不当卿相,决不还家!”吴起到了鲁国,鲁国国君想任命他为将,攻打齐国,看到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这让国君颇为犹豫。吴起为了表明一心跟随鲁国,就残忍地杀了自己的妻子。鲁国国君就任用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结果大败齐军。鲁国妒忌吴起的贵族,就对鲁国国君说:“小国打败大国,以后就会受到大国的注意了,必将国无宁日。更何况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奔丧,太不孝太残忍。这样的人怎能重用呢?”鲁国国君就疏远了吴起。吴起没法就投奔了魏国。吴起在魏国很努力,训练魏武卒,败秦讨齐,开疆拓土,为战国初期魏国称霸诸侯,立下了不世之功。为了让士兵听命于自己,为自己拼命,他甘与士卒同甘共苦,吃住在一起。有一士兵背生脓疮,吴起就亲自抚背为士兵吸脓。士兵的母亲知道了大哭,有人就问:“将军能为你儿子吸脓,是你儿子的荣幸,你怎么还悲痛地哭呢?”那母亲说:“我丈夫以前也在将军手下当兵,也曾背生脓疮,被将军吮吸。丈夫感激,就在战场上拼命厮杀,以报答将军,结果就战死沙场。现在儿子恐怕也命不久矣!”吴起就是这样一心为魏国立功,以博取功名的。谁知魏武侯不能重用,吴起只好离魏投楚。在楚国,为了富国强兵,楚悼王很重用他,让他做了令尹,并大力支持他实行变法。没过几年,变法就让萎靡不振的楚国强盛起来,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强国,让那些割占楚国领地的国家,纷纷退还。但是变法极大地损害了楚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支持他变法的楚王死后,吴起竟被那些奴隶主贵族们乱箭射死。吴起不愿与田文、公叔痤等为伍。吴起任西河郡守,很有名气。李悝死后,魏国选任相国,以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就对田文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国的主意,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治理百官,亲和万民,充实府库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守西河,令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归顺,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三点您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反而在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国君年幼,国人疑虑,大臣尚未亲附,百姓尚未信任,当此之时,是把国家交给您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半天说:“应该交给您。”田文说:“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地位会在您之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如田文,因此只好忍屈魏国。后来田文死,妨功害能的公叔痤做了相国,吴起再难忍受,就离开了魏国。相国公叔痤谗毁陷害,逼走了吴起。公叔痤做了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因吴起功劳大,威望高,公叔痤非常畏忌吴起,就想法加害他。公叔痤的一个仆人说:“吴起很容易除去。”公叔痤问:“有什么办法?”仆人说:“吴起为人廉洁有节操,重声誉。您可以先对魏武侯说:’吴起是个很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还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这样魏武侯必然会问:’那怎么能探测到他的心意呢?’您就乘机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他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谢辞。如此则可试探出他的想法。’过后您再亲自把吴起邀到府上,让公主故意发怒轻谩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贱您,武侯许配他公主,他想到自己也会被轻贱,就会辞谢不受。”于是公叔痤就依计行事,吴起在公叔痤家看到公主如此轻谩公叔痤,当魏武侯许配他公主时,吴起当时就辞谢婉拒了。魏武侯因此对吴起产生了怀疑,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就离魏投楚了。这样公叔痤就稳坐相位,倍感安心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为功名利禄而奋斗,有目标有志向本是好事,但不能太过。吴起的造际,和李斯可有一比,都太过追求功名利禄了。为了达到并保持自己的功名富贵,贪心执着,一直不肯见好就收,甚至达到不近人情。正是贪之深,害之深。吴起和李斯,最终都没得以善终。吴起的造际,又能给我们今人提供何种借鉴呢?

孙膑是齐国人,为什么先要为魏国效力

孙膑,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齐国的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有人很疑惑孙膑是齐国人,可是一开始为什么却去魏国效力了呢?查阅相关的史书,我们就不难找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孙膑其实是被师兄庞涓骗去魏国的。众所周知,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的高徒,一同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因为年长,先于孙膑下山,投奔了魏国,并且在魏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创建的魏武卒在当时独霸天下。但是庞涓和孙膑一同学习生活多年,深知自己的才华远远不及孙膑,加之孙膑也即将学成下山,很有可能也会投奔魏国,届时孙膑必将代替庞涓,所以庞涓就提前写信,邀请孙膑下山来魏国找他,因为庞涓深知孙膑和他一同生活学习多年,感情比较深厚,孙膑下山肯定会接受他的邀请来魏国找他,等孙膑到了魏国,被魏王极力挽留,想走也走不了,结果就被庞涓加害,所以,一开始并不是孙膑主动来魏国的,而是被庞涓骗来的。

2.当时的魏国是战国中第一强国,孙膑也想来施展才华。魏国但是无论是在国力还是军队方面,实力都大大超过其他各国,孙膑在鬼谷子那里学习多年的兵法,心里也想到一大国一展自己的才华,毕竟这样扬名立万的机会比较大,毕竟当时齐国比起魏国还是要差很多。加之自己的师兄庞涓也在魏国,孙膑心地仁厚,一开始也想和自己的师兄一同在魏国建功立业,所以孙膑并没有拒绝庞涓的邀请,下山后没有直接返回齐国,而是来到了魏国。

3.在战国期间,百姓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国家概念。在战国期间,各种学派非常多,百家争鸣,学业有成的才子投奔的第一对象往往都是当时的大国,而不是自己出生的国家,这在战国期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不会引起其他人的鄙视,例如最出名的商鞅,他是卫国人,却在秦国效力,开展变法;当时的齐国也建立了学宫,吸纳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学派的学者。所以,当时孙膑虽然是齐国人,下山后先来到了当时最强大的魏国,也不足为奇。

4.当时孙膑下山去魏国,他的老师鬼谷子并没有反对。当孙膑向老师请示下山去找师兄庞涓时,鬼谷子并没有反对,可能鬼谷子也认为只有魏国这样的强国才能让自己的两个徒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吧,所以孙膑见老师也认同自己找去魏国,所以也就没有心存疑虑,下山直奔魏国而去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孙膑身为齐国人,学业有成下山后并没有回到齐国,而是去了魏国,一方面是因为师兄庞涓的邀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学子都以能到大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豪,加之魏国是当时天下第一强国,所以孙膑先去了魏国,也就不以为奇了。

春秋战国中伍子胥、孙武、吴起谁才是真正的战神,谁写的孙子兵法

谢谢邀请。我国通常称白起、韩信、李靖为战神。
伍子胥、孙武、吴起都是军事家、政治家。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为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向吴王推荐孙武,和孙武一起打败楚国。伍子胥有政治远见,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主张杀掉越王勾践,灭掉越国,夫差不听伍子胥忠言,逼迫伍子胥自杀。伍子胥预料越国会灭掉吴国。夫差自杀前说无脸见伍子胥于地下。
孙武原本是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孙武在军事理论方面贡献巨大,写出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家的鼻祖”“百世兵家之师”、“兵家至圣”。孙武实战是柏举之战,和吴王夫差、伍子胥率吴军以少胜多打败楚军,攻占楚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楚国在秦国帮助下又赶走了吴军。伍子胥和孙武属于同时代人,算春秋末期。
吴起原本是卫国人,是战国早期时代人。投奔魏国,后投奔楚国。吴起是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吴起写出《吴起兵法》,被后世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在魏国训练出精锐部队“魏武卒”,一生指挥76多场仗,胜利64场。吴起指挥著名阴晋之战,以5万魏军打败50万秦军。但是阴晋之战是否真实遭人怀疑。吴起后来去楚国当令尹,搞改革,使楚国强大,灭了陈蔡等国,但是改革触犯了旧贵族利益,这些人射杀了吴起。
综合来看,三个人不宜称战神,应该是军事家,名将。
《孙子兵法》是孙武孙子写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