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宾的故事(相敬如宾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_晋国_相敬如宾_儿子

相敬如宾的故事

相敬如宾的故事(相敬如宾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胥臣(又名“臼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今山西河津东北),遇见一人正在田间锄草,他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双手捧献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住,祝祷后进食,妇人侍立一旁等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胥臣十分赞赏,认为夫妻之间尚能如此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何况对待别人。他深信此人必是有德之士,上前请教姓名,才知原来是前朝旧臣郤(xì隙)芮的儿子郤缺。郤芮原先因功封在冀地,被人称作冀芮,后犯谋逆罪被杀,他的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耕种为生,但人们仍习惯称他为冀缺。

胥臣完成使命回国。这时晋国两位贤臣狐偃、狐毛相继去世,晋文公好似失去了左右手,闷闷不乐。胥臣便向文公推荐郤缺,担保他才德兼备,如能起用,一定不比狐毛、狐偃差。文公却认为,罪臣的儿子不能重用。胥臣进言道:

“古代尧、舜是贤君,可是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君都是不肖。大禹的父亲鲧(gǔn滚)治水九年不成,被舜处死;可是禹却把洪水治平,舜便传位给禹,使他成为一代圣君。可见贤与不肖并不父子相传,主公何必计较旧恶而抛弃有用之才呢?”

晋文公被说服了,拜胥臣为下军元帅,任命郤缺做他的助手,为下军大夫。不久文公去世,襄公继位,晋国在国丧期间遭外族侵犯,郤缺迎战有勇有谋,立下退敌头功。晋襄公嘉奖郤缺,升任他为卿大夫,重新把冀地封赏给他。

后来,“相敬如宾”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

相敬如宾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