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_燕王_北平_建文帝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明惠帝朱允炆
  • 建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 历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里了

如何评价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儿子,出生于明朝建国后的第十年,是明朝第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过过苦日子的皇帝。他从小长在红墙内,生活在太监和宫女周围,受的是正规的儒家教育,所以很想做一个仁君圣主,建立一个与民休息、共享共治的大同世界。他16岁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当了5年皇太孙之后,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接人皇帝。改年号建文,建文建文,一是想以文治国,结束祖父朱元璋刚猛治国的风格,二是想想法汉文帝,建立大明朝的文景之治。

这些观念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相去甚远,弯也转的太快,但是对黄子澄和方孝儒等饱读诗书的文官而言,建文帝的风格无疑是正中下怀的。文官们对朱元璋分封众多儿子为藩王本来就恼火,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文官们对这些藩王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不是所有文官都不怕朱元璋的人快刀,轻易说藩王的坏话,会被朱元璋按上离间朱元璋父子关系的罪名,轻则下监狱,重则杀头。

朱元璋去世后,文官们认为整肃藩王的机会来了,一些地方官也看出了风向变化,开始积极举报各地藩王的恶行,这些藩王本身就干了不少坏事,证据确实。但是,年轻的建文帝一开始也不敢对叔叔们轻举妄动,怕引火烧身。但是,文官们劝建文帝快刀斩乱麻,以免藩王尾大不掉。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就说,削不削藩,藩王们都会反,晚不如早,早削更容易。建文帝说,如果藩王起兵反抗怎么办?兵部尚书齐泰说,朝廷有百万大军,不用怕,谁反灭谁。

听了这些话,建文帝下定决心整肃这些违法乱纪的叔叔们,十个月内,干掉了五位叔王,逼死克其中一位,效果很明显。但是,把没有劣迹的燕王朱棣逼到了墙角,只好起兵反抗,名义是清君侧,就是说要帮助皇帝把身边的小人齐泰和黄子澄等消灭。三年后,朱棣就成功了,建文帝不是四叔朱棣的对手,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建文帝绝望了,点过自焚,以悲剧收场,此后,朱棣成为皇帝。

建文帝太年轻了,对形势把我能力有限,轻易听信别人,是个好人,不是个好皇帝。

建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洪武中的“洪”字代表宏伟、雄大的意思,“武”字代表以武建国、以武治国的意思,这个词的确符合朱元璋。“建文”顾名思义就是以文治国,朱允炆确实在跟他的爷爷唱对台戏。从小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君主的确跟上代君主在气质上截然不同。

洪武帝朱元璋

洪武皇帝一旦死去,继位的建文皇帝迫不及待地纠正了洪武皇帝的一系列错误做法。他平反冤案,被关押的犯人相继被释放,被流放的家属也都回来了,减刑法、宽赋税也在进行中。大明帝国的儒生们在这种新气象中看到了他们的前途。

他们欢呼雀跃:“朱允炆!你是好样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君主。”

朱允炆也在心中呐喊:“我的老师们,这个国家我已经没有依靠的对象了,我能依靠的只有你们。”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之治没进行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建文皇帝被他的老师方孝孺带入到复古的彀中。两个人成天在宫里鼓捣如何恢复井田制,如何把各个州县的名字、各个街道的名字、所有文武官职的名字、宫殿内每个宫门的名字都复原到周代的标准,哪怕是在北方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刻,两个人依然闷在宫里搞这些无聊的事情。

方孝孺是个复古的狂热分子,言必称三代。在他眼中只有周代是最好的,不仅礼乐应该恢复到周代,人们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应该恢复到周代。无独有偶,董仲舒、王莽、王安石、朱熹这些大儒都是井田制的倡导者。建文皇帝和方孝孺的日益偏激化引起了藩王和武将们的不满。

方孝儒

建文王朝并没有改变洪武王朝的那种不稳定性,不安的骚动正弥漫着整个大明帝国。人们对于未来都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洪武皇帝封藩会给帝国带来动荡。

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郡县制。事实表明,这一制度实行过急。因为经过周代近八百年的分封制,各地的贵族依然权力巨大,天下一乱,这些贵族首先起来造反。汉吸收秦的灭亡教训,实行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事实表明,这种制度到了那个时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土壤。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又捡起了历朝历代早就丢弃的分封制度呢?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要声明的是朱元璋的分封制跟前代已大不相同,实际上实封的就是北边的几个藩王,其他的都是虚封。

封王戍边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京城离边塞太远,封王戍边刚好可以起到让藩王守边的作用;二是这一行为体现了朱元璋的朴素和小家的思想,他认为老子打了天下就应该让子孙们帮着一起守;三是为了避免争权夺利,嫡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他皇子就必须离京,而封藩则可以在异地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所以,洪武皇帝的封藩制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齐泰

在洪武皇帝还没有死的时候,朱允炆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对他的这些叔叔下手了。建文时代,围绕在建文帝身边的就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名儒臣。跟方孝孺鼓捣建文帝复古不同的是,齐泰、黄子澄鼓捣的是削藩,齐泰建议先削燕王,而黄子澄建议先削势力弱小的藩王。建文帝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实际上,先削谁、后削谁都已经不重要,关键的是削藩此举既违背洪武宪法,又不得人心。

黄子澄

建文皇帝的第一刀挥向了周王朱橚。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处理了周王就等于剪除了燕王的一只臂膀。建文帝的动作相当快,朱元璋死了一个月,他就动手了。周王痴迷于医学,他自己种植植物园,自己品尝药材。建文帝拿下周王后将他发配云南。云南这个边远的地方给周王的医学研究以很大的便利,那里有丰富的物种、有奇花异草、有烟瘴、有长期患病无法得到医治的民众。周王到了云南便联合当地的医官开始研究医药、著书。虽然朱棣夺得皇位后给了周王自由,但周王的一生都在钻研医学的抑郁中度过。

张三丰

周王被削后,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又进入了建文皇帝的视野。厄运很快降临到湘王朱柏头上。朱柏跟周王朱橚一样也是个文化人,解缙对他的评价相当高,说他“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德”。朱柏除了文采好,武功也不错,他还是个虔诚的道教徒。跟朱元璋和朱棣一样,他也寻访过张三丰。

周王朱橚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和私印钞票罪着有司兵马逮捕朱柏进京询问。朱柏为了免受刀笔小吏之辱,全家自焚而死,时年28岁。

即使是建文帝这样的仁君,在面对政治斗争的时候依然是毫不手软。而以黄子澄、齐泰为首的削藩者,打着儒教、礼治的旗号,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威胁时仍旧是行霸道、走诈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在这里看到双重标准。

建文帝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如果你认为他老实,那你就错了。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刚处理完周王,对其他四个藩王的处理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对燕王的处理就已经开始了。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一月起,大批的军队和锦衣卫被派往北平监视朱棣。

燕王朱棣

在建文帝削藩如火如荼的时候,朝中的不同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建文帝也曾犹豫过,但都被齐泰、黄子澄硬顶了下来。从建文元年(1399年)开始,北平与南京之间消息不断,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到了六月,燕王的左护卫百户倪琼进京被锦衣卫捕获,供出了燕王准备谋反的情况。建文帝得知后只得提前动手。

建文帝首先动手了,派去捉拿燕王的军队反被燕王府的卫队打败。接着,燕王的卫队乘势夺取了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防务。燕王若想南下,还必须控制整个北平的外围,这样才能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于是燕王便率领王府的卫队和从外地奔来的燕王卫队迅速扫荡了北平的外围,控制了整个北平周围要地的防务。内战终于爆发了。

燕王已经营北平多年,手下燕军已经是帝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燕王的攻击下,北平周围中央军的迅速溃败也就不难理解。而且,因为燕王的人脉熟络,还有不少中央军投降燕军,进一步增大了燕军的实力。

《明皇祖训》

燕王既然要谋反了,总要找一个谋反的理由吧。其实理由很好找,翻翻史书就找到了。对于燕王其实不需要翻史书,翻翻《明皇祖训》就知道了。朱元璋为了防止后世子孙变质,专门刊印了《明皇祖训》。《明皇祖训》中记载了这样一条,如果朝中出现奸佞,各地藩王有权力带兵进京勤王。朱元璋封王除了戍边外,也是为了防止江山变色,可这条记录却给朱棣的谋反提供了借口,而且还是合法的借口。的确,朱元璋在世的话也会支持朱棣这样做,黄子澄、齐泰的做法已经超出了一个人臣的本分。建文帝刚即位,大明皇族便已是刀光剑影,这虽然出自建文帝的圣裁,但齐泰、黄子澄的推波助澜也不无作用。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打起了“靖难”的大旗,并发布对建文帝本人和黄子澄、齐泰一系列的指责。这些指责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比黄齐的削藩和方孝孺的周礼更能争取人心。的确,从那个时期起,人心便已开始微妙地向燕王转移。

耿炳文

为了平叛,建文帝启用了老将耿炳文。建文帝为什么要用耿炳文?因为建文的姐姐嫁给了耿炳文的儿子。建文帝将平叛权交给耿炳文后,便接着跟方孝孺鼓捣复古改制了。对于建文帝来说,燕王造反也是好事,因为他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理燕王了。

双方在北平附近进行了一场主力会战。耿炳文失败后,在黄子澄的推荐下,建文帝启用了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指挥。李景隆从山东德州挥师进攻北平,而此时大明辽东军开始破关南下,攻打永平府。永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是北平的东门户,一旦永平被攻下,辽东兵就可以随时攻打北平。此时的形势对于燕王朱棣来说已是危如累卵,南边有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东边有已经破关的辽东军,燕王朱棣陷入夹击之中。此刻正是燕王朱棣一生中至暗时刻,但他很快冷静了下来。他知道对付李景隆的大军最好的办法是拖,已经入关的辽东兵才是最大的威胁。燕王朱棣将一部分军队留下守城,自己带着精锐去驱赶辽东军。为了提高防守的效率,他撤除了北平城外的一切守军,集中力量防守北平,并把守城的任务交给了长子朱高炽,自己带着次子出发。燕王朱棣的这一防守策略十分正确。

李景隆

燕王朱棣的心里也没有底,但他只能这么办。他寄希望于儿子朱高炽能够守住北平。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朱高炽守北平的局势跟当年朱文正守洪都的局势如出一辙。无论燕王朱棣如何的心乱如麻,此刻的他只有冷静下来稳扎稳打。朱棣迅速击退了南下的辽东兵,这时候北平的攻防战打得正激烈。当朱棣得知他的儿子对北平严防死守时,朱棣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带着军队往北奔袭至关外的大宁,收缴宁王朱权的军队。那里有精锐的朵颜部蒙古骑兵。

朱棣带着宁王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已经攻城三个星期的李景隆大军,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完全可以对抗朝廷的本钱。

盛庸

李景隆兵败后退回了德州,双方歇息了近半年。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率30万军队再次北上。护国军和朱棣的10万叛军在白沟河展开了最大规模的一场主力会战,李景隆再次败北,退到德州。这次朱棣开始了穷追不舍,李景隆退到济南,朱棣又追到济南。在济南朱棣遇到了真正的对手—都指挥使盛庸和布政使铁铉。朱棣围城三个月,却无法破城。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奇怪?因为对于朱棣这个反叛者,明帝国竟然没有增派军队来围剿。这也就说明朱允炆能控制的资源其实就是济南城的守军。朱棣越打越胆寒,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愚蠢的举动,退回了北平。

朱允炆立即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总督平叛兵马。盛庸随即跟朱棣大战于东昌,朱棣再次战败。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以来,一直到建文三年(1401年)底,朱棣一直在北平附近晃悠,打不开局面。朱棣本来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拿下山东后,再南下安徽攻取南京,可几年下来,朱棣明白如果继续这样搞下去,不仅济南打不下来,就是德州也拿不下来。而一旦建文帝醒悟过来,征调各地人马围剿,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如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越过山东,直取南京。

朱棣在赌,他赌的就是帝国的军队不插手这件事。朱棣在三年的战争中已经捕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敢这样做。

从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起,朱棣率领不足10万的人马开始从北平出发,绕过德州渡过黄河进入徐州。驻扎在山东境内的中央军得知消息后,开始在后追赶。双方在安徽境内大战一场,中央军失利。接着,燕军攻破淮河上的盛庸防线,强渡淮河,进入南方,接着攻下扬州,抵达浦口。此时盛庸的水军正在长江上布置防线跟燕军对峙。

很不妙的是盛庸手下的都督佥事陈瑄叛投燕王,保卫南京的最后一条防线不攻而破。此时南京城内有两种不同的声音,黄子澄和齐泰力主守城,李景隆和兵部尚书茹瑺力主谈判。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还怎么可能谈判呢?

最终李景隆打开了城门,迎接燕王入城。李景隆为什么要打开城门?因为没有办法,此时各地的兵马已经不愿意拱卫南京,建文帝只能在南京附近招募义兵守卫南京。这些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如何能够守卫南京?

就这样,朱棣进入南京承继大统。

关于明朝的问题,大家可以看看阮景东作品《大明权力场》,台海出版社出版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持这种观点就是建文帝在朱棣攻进南京之际没被大火烧死,而是打开朱元璋留下的一个铁箱子,拿出里边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化妆成僧人逃出南京。

1399年,朱棣的两名下属被南京处死,随后朱棣以“清君侧”靖难起兵造反。

朱棣打下南京后,不见朱允炇的踪影,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驱动下,也为了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定,在陆路,水路都进行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水路派出的是心腹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点为泉州,据说是建文帝,从这里出逃至海外。

陆路派出的是户部给事中胡濙,此人花掉14年的功夫遍寻朱允炆的下落,就连自己的母亲去世都没能尽孝道。1423年,胡濙从江苏吴县急急忙忙回来向朱棣汇报捜寻情况,君臣密秘谈论了朱允炆的下落。

近年历史学家徐作生经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指出,建文帝1423年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其实朱允炇很有可能已经死了,朱棣这样高调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无非是转移矛盾稳定政局,堵天下人的嘴,议论他篡夺朱允炆的皇位。当时,朱棣的锦衣卫和东厂可不是吃素的,朱允炆想活着的可能性不大。

历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里了

为了给长孙朱允炆铺就一条当皇帝的平坦大道,朱元璋生前禅精竭虑、用尽心思,稍有怀疑的人,果断诛杀。

但是,朱元璋到底舍不得诛杀自己的儿子们,还是留下了祸根。

1402年,朱允炆当皇帝的第四年,六月十三,朱元璋儿子朱棣率领军队,兵临南京城下。

守卫南京城金川门的大将朱橞和李景隆,在城门楼上,看见朱棣的旌旗伞盖,稍作犹豫后,走下城楼,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入南京城。

燕王朱棣率领军队正向皇宫赶去,路途上,看见皇宫浓烟滚滚,很快火焰冲天,曾经辉煌壮丽的明朝皇宫被熊熊大火吞没了。

大火吞没了建筑,却不能眠灭人心,很多人都在猜测:皇宫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到哪里去了?

朱棣使用两手处理建文帝

朱棣没有见到朱允炆本人,也没有看见朱允炆的尸体。

但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当皇帝,朱棣命人在皇宫的废墟上寻找朱允炆的尸体。

只有找到朱允炆尸体,然后昭告天下朱允炆死了,朱棣才有充足的理由登上皇帝的宝座。

士兵找到一具尸体,不知道是谁的,他们把尸体抬到朱棣面前。

朱棣让幸存的太监指认尸体。朱棣问:是皇上吗?

太监非常聪明,领会了朱棣的用意,向朱棣禀报:正是皇上!

朱棣走到尸体旁边,蹲下身来,拉着尸体的一只手,放声大哭。

哭了一会,朱棣对着尸体说:傻小子,何必这样呢?!

六月二十日,朱棣率领朝中大臣,用天子的礼仪,将朱允炆安葬下陵。

经过朱棣的安排与造势,全国上下民众都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亡,并且安葬了。

虽然朱棣安排手下将领放火烧了皇宫,但是,不能确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烧死了。

有人悄悄告诉朱棣:朱允炆跑到南方去了,很可能要逃往南洋。

朱棣害怕朱允炆没死,也害怕朱允炆没死的消息在民间传播开来,因为他担心前辈旧臣仍然以朱允炆为皇上,一心恢复建文帝的江山。

所以,朱棣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以弘扬国威为名,实际上是寻找朱允炆。

如果找到朱允炆,自然果断处死,不留后患;

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彻底断绝天下人怀念故主的心思。

朱棣用心十分缜密,那么,他能否实现心愿呢?

朱允炆流落何方?

就在朱棣燕军包围南京城之后,朱允炆知道大势已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逃出京城,保留性命。

宫中忠臣也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一位近臣偷偷神秘地告诉建文帝朱允炆,最好办法就是化妆出城。

如何化妆?

反复商议之后,君臣二人决定剃光头发,打扮成和尚。

南京城门还没有打开的时候,朱允炆与近臣以和尚的身份混在百姓中,逃出了南京。

朱允炆与随行和尚一路逃往大西南,直到云南边境,辗转飘向南洋。

部分京官去向成谜

不仅仅朱允炆化妆逃走了,还有一部分京官也逃出了南京城。

朱允炆化妆成和尚出城的那天深夜,南京城墙的阴暗之处,有人顺着绳子滑下,逃到城外。

一个晚上,南京城内40多位名臣志士失踪不见了。

朱棣命人四处搜寻,有近20人被找到,抓了回京。

那些没有被抓回来的人,要么去寻找建文帝、要么跟随建文帝到南洋去了。

这些逃走的人,大多数都被明成祖写入了“奸臣榜”上。

建文帝朱允炆叶落归根?

靖难之役之后,又过了几十年,1441年,已经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突然有一天,一个老和尚来到广西思恩州,求见知州。

知州见到和尚,问他是什么人?

和尚回答:我是建文帝。

知州十分惊讶,先稳住和尚以及随从一行12人,然后,一面命人火速到京城去奏报这件事;一面安排一批军人解送他们到京城去。

明英宗命令御史审问老和尚,也就是自称建文帝的老人。

老和尚声称自己64岁,年龄与朱允炆确实符合。

老和尚说,自己知道在世时间不多了,很想死后安葬在明孝陵旁边,所以,特来投奔当今皇上。

当时朝廷中有一个老太监,名字叫吴亮,曾经服侍过建文帝。

明英宗命令老太监吴亮前去辨别老和尚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

时间太久,朱允炆相貌变化较大,老太监吴亮拿不准。

但是,朱允炆却记得很清楚,一眼认出太监吴亮。

吴亮故意谎称自己不是吴亮,试探老和尚能不能回忆一些往事,朱允炆真的说出一段宫廷旧事。

有一次在御便殿进膳,服侍皇上的太监是吴亮。

那次建文帝吃鹅肉,是合肥进贡的。

一块鹅肉从餐桌上掉到地面,皇上说赏给吴亮吃。

吴亮放下酒壶,趴到地上,像一条狗一样,用嘴把那块鹅肉吸进嘴中,然后吃掉了。

讲完后,朱允炆问老太监吴亮:还记得这件事吗?

听到这里,吴亮跪到地上,放声大哭。

哭了一会,明英宗问吴亮:是不是朱允炆?

吴亮说:当年建文帝右脚小脚趾旁边的脚趾缝有一颗黑色的大痣,不知道在不在了?

朱允炆脱下鞋子,让吴亮仔细看看。

与吴亮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吴亮上前抱住朱允炆的右脚,又是一阵嚎啕大哭。

吴亮不知道该讲真话,还是该讲假话,一句话没说,回到自己卧室,上吊自尽了。

明英宗从吴亮的一系列表现上判断,老和尚一定是建文帝朱允炆,便将他及其随从,临时安排在皇宫最西端的那几间空房子中。

根据朱允炆自己要求,明英宗随后将朱允炆安置到南京居住生活。

一年时间不到,朱允炆去世了,安葬在明孝陵旁边。

也有人说,靖难之役后的建文帝朱允炆都是传说,因为,明成祖朱棣不会让真实的朱允炆存在人间。

一段明朝历史,让人满目泪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