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溥侗)_之子_民国_公子

民国四公子

民国四公子,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溥侗。关于四人的身份说法不一,不过张学良与袁寒云均见于各说。按张伯驹所著《续洪宪纪事诗辅注》: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袁克文),二为余(张伯驹),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孝若。又有谓:一为红豆馆主溥侗,二为寒云,三为余,四为张学良。

民国四公子介绍

张学良,东北奉系大元帅张作霖之嫡长子。

袁寒云,名克文,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次子。

溥 侗,清朝皇族,加郡王衔恭勤贝勒载治之子。

孙 科,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之子。

张伯驹,直隶都督张镇芳之子。

张孝若,农商总长张謇之子。

卢小嘉,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

段宏业,民国执政段祺瑞之子。

民国四公子简介

1、民国四公子:袁克文

袁克文(1890年—1931年),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号寒云,又署龟庵,河南项城人,昆曲名票,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朝鲜人)所生。1931年死于天津。长兄袁克定。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1890年7月出生于朝鲜汉城。

袁克文从少年时代即有过目成诵的天赋,记忆力非一般人能比。因此,袁世凯对所生17子、15女最宠爱者就是袁克文。袁克文出身在这样高贵的门第,接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特殊教育,这是他后来在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文物鉴赏等诸多方面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重要条件。

与他的父亲大不相同,袁克文无心于政治权位,其作派潇洒风流,十分热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年轻时的袁克文便粉墨登场,饰演京剧文丑,成为著名的票友,与梨园名家打得火热。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 他与其兄袁克定意见相抵,触怒了袁世凯,于是他便游居上海,加入青帮。后因无心争争斗斗的事情,又移居天津。

袁克文性情散淡,写得一手好字,与方地山、黄二南等文人雅士多有往来。但他不善理财,挥金如土,后来竟至贫寒落魄。

1931年患急症病故,享年41岁,身后留有《寒云日记》一册。有报评之:“天下莫不识寒云,诗酒风流,多才多艺。”

2、民国四公子:张伯驹

张伯驹(1898(戊戌年)—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中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据有关资料介绍,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的表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地名)按察使等职。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力而被免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作为筹划者之一,组织更变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任该会副会长和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

2、民国四公子:张学良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民国初年有名的大军阀,以武勇于乱世之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大军阀。张学良数度挥兵入关,两次直奉大战成名。

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后,张学良统领东北,同苏军打了一大仗,又顶住日本人的压力,“改旗易帜”。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挑起事端而被当时称为“不抵抗将军”率东北军撤离东北,1936年12月同杨虎城将军“兵谏”,被蒋关了大半生,2001年以101高寿去世于夏威夷檀香山。

2、民国四公子:溥侗

溥侗(1871年-1952年)是溥仪的族兄,爱新觉罗氏,字后斋(一作厚斋),号西园。因排行老五,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而不呼其名。溥侗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因是清室宗亲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触一些当时的京昆著名艺人,再加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遍访名师,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

红豆馆主精于昆曲、京剧,对于京剧则生、旦、净、丑全能。《群英会》一剧能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且都技艺精妙,出神入化。他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有关,能书善画,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境有深刻领悟,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因此对不同人物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

红豆馆主溥侗还精于文物赏鉴,实乃才艺俱佳,冠盖绝伦,系中国戏曲史上一大奇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