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作品是写弃妇的?一个女人处处和自己唱反调,但她又绝对不离开自己,是什么原因_皇后_弃妇_贵妃

本文目录

  • 中国古代有哪些作品是写弃妇的
  • 一个女人处处和自己唱反调,但她又绝对不离开自己,是什么原因
  • 有没有夫妻像我一样凑活着过
  • 西汉吕后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怎么看待古代士人的弃妇情节
  • 如男的去世后,女的又招夫,女的去世该和谁合葬为何
  • “露水妻,旧蓑衣;酒肉朋友,五年的鸡”为啥古人忠告遇见要远离
  • 明英宗为何追复他爹的废后胡善祥
  • “娶妻不娶活人妻,种地莫种河滩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 我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人,这种感觉让我倍受煎熬,放下,又放不下,继续,又举步维艰,该怎么办,放弃吗

中国古代有哪些作品是写弃妇的

弃妇题材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早的诗歌总集到清代的小说、戏曲,都曾对弃妇形象进行了详尽地描述。比较著名的有如下一些作品:

一、诗歌类

1、《诗经 》

  • 《国风》中描写妇女被丈夫遗弃的诗歌共有十多篇,例如《卫风.氓》、《邶风.谷风》、《小雅.谷风》、《王风.中谷有蓷》等。它们有一种基本的模式:女子痴情,男子负心,弃妇自叹。这些描写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早期中国妇女的种种屈辱与不幸。

2、屈原的《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靁填填兮雨冥冥,

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

思公子兮徒离忧。

  • 诗人屈原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好在某地见面,尽管困难重重,她仍满怀喜悦准时赶到了。但她的情人却一直没有赴约。风雨来了,她仍在痴痴的等着,天色很晚才回到住处,在孤独中倍感伤心、哀怨。

3、《汉乐府》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一个美丽、聪明、勤劳、善良的少妇刘兰芝与丈夫焦仲卿恩爱有加,却被偏执的婆婆厌弃,被赶回娘家后,又被无情的哥哥许嫁给员外的儿子,最后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故事。这里展示的又是另一类的弃妇形象。

4、曹植的《明月上高楼》诗

  • 此诗中,曹植自比“客子妻”,描写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弃妇形象。这里的弃妇显然只是一种借指,并不一定真有其人,但她却是文人笔下具有非凡意义的艺术化身。

二、小说、戏曲类

  • 小说戏曲类描写弃妇的作品也有很多。主要有:描写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唐朝传奇小说《莺莺传》;描写杜十娘形象的《警世通言》;描写秦香莲与陈世美的戏曲《铡美案》;还有蒲松龄的《聊斋》……

总体来讲,弃妇这一题材的内容见诸于各个时代,各种文学体裁中。其间弃妇形象真假难辨,除了真实的记录之外,多半是失意文人的一种自喻,用弃妇形象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或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弃妇题材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位置不容小觑。

一个女人处处和自己唱反调,但她又绝对不离开自己,是什么原因

这样的事情很多,其实就是没有共同价值观,她离不开你并不能表明她有多么爱你,在她的心里可能把你当作她的父亲或者兄长,对你是一种依靠,有一种依赖性。你想如果你们生活在一起,那是一辈子的天天跟你唱反调,二人心情都不悦,你想会幸福吗?二人相爱感激不是爱。也许所有的爱情在结婚后都会演变成亲情,但它一开始绝不是亲情。真正的爱情始于感动或心动,但须以关心和责任为扶持,以欣赏和吸引为指路,才能最终走向婚姻的殿堂。谢邀

有没有夫妻像我一样凑活着过

今天早晨还对他说:“等孩子十八岁,或者上了大学我们就离婚吧!”

他没有说话。

感到压抑,从去年知道他负债闹离婚到现在已经很少沟通交流了。说到最多的是,那个贷款需要还了,那个银行又打电话了,家里需要什么钱。

其他的基本无话可说,偶尔说上几句,然后就会争执。在“最近和你无法沟通,不能正常交流”两人都沉默中结束。

孩子是我们的纽带,他也说过,如果不是孩子,我们肯定早就分开了。为了给孩子一个基本上看起来正常的家庭。

在孩子面前我们很少争吵,平时他陪大宝我陪小宝,他做饭,我刷碗。家务收拾房间谁有时间谁做。

分居两年多了吧,偶尔有生理需求也会满足,我们在一起睡觉,两人都已经不习惯了。真不敢相信曾经刚结婚的时候,每晚必须像八宝鱼一样趴在他身上才能安睡,必须枕着他的胳膊才能入眠。

现在除了必要的情况,可以一天不打电话,一天不微信。想起来谈恋爱的时候打电话打到手机发烫,手机关机。

以前晚归,他会告诉我,现在他不再说,我也不再问。之前总会给他留灯,甚至在家等他回来,现在发现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睡得很好。

夫妻之间真的不要有欺骗,不要让对方心寒,心碎后再多也是于事无补。

最近好像找到了新的相处模式,做“朋友”而不是夫妻。

朋友之间聊天能聊的来就聊,不能聊就算了。

朋友之间有所争执后是包容,而不是必须谁对谁错。

不再问他的行程,不再问他问题,有所顾忌,也有些无所谓。

不再依赖,都有自己独立空间。

为了共同的目标,就这样一起承担责任。

西汉吕后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吕后是病死的。

公元前180年的暮春三月,吕后到长安郊外举行驱灾求福的祓祭。

祓祭是周朝时形成的风俗,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俗称上巳节,人们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除灾。魏晋以后,上巳节逐渐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演变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踏青的活动。

祭祀结束,回来路过轵道亭时,吕后恍恍惚惚看见一条苍狗,撞了一下她的腋下,忽然又不见了。

在当时,苍狗是一种不祥之物。

吕后感到腋下疼痛,回到宫里,找人算了一卦,说是赵王刘如意的阴魂在作祟。

吕后从此得了腋下疼痛的毛病。

所谓疑心生暗鬼,吕后残害了戚夫人和刘如意,心里总有个疙瘩,这时候老眼昏花,以为看见了什么鬼怪,自然联想到最痛恨忌惮的人。

吕后意识到自己要活到头了,抓紧封赏身边人,宫里一定级别以上的宦官都封为侯。

到了初秋时节,吕后的病情越来越重。她放心不下侄子们,专门交待吕产和吕禄:

“现在我们吕家的人被封为王,大臣们心里有意见。我死了以后,他们恐怕就要作乱。你们一定要掌握好兵权,保卫皇宫,不要出城为我发丧,千万不要受制于人啊!”

吕产、吕禄满口答应,然后转过头就忘了。

吕后对娘家人真是好的没话说了。临终前,她又安排一桩婚事,让小皇帝刘弘娶了吕禄的女儿为皇后,考虑得可谓周到。

 公元前180年8月18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吕雉在长乐宫去世。她留下遗诏,赏赐给每位诸侯王黄金千斤,大大小小的官吏按照级别赐给黄金,大赦天下。

吕后走的很安心。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侄子们就是一群饭桶。

树倒猢狲散。

没了姑母当靠山,这些好侄子很快被人一锅端掉。

尽管在吕后当政期间,杀了不少刘姓皇族成员,那是权力斗争,大汉朝向上的发展势头没有改变。这一点,当时人和后世史家都是认可的。

吕后葬在刘邦的长陵,按照“同茔异穴”的制度,单独起坟,同刘邦的坟丘大小几乎相同。丧葬规格如此之高,在汉朝再也没有出现过。

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不为刘盈作本纪,而为吕后单独作了一篇《吕太后本纪》。(当了7年皇帝的刘盈要哭晕在厕所)

历史上独一无二。皇后去世要写进列传,只有皇帝死了才有资格写进本纪,这是把吕后当成君主对待了。

司马迁老先生对吕后的治国成绩给出高度评价,原文如下: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以上内容节选自《汉兴六十年》

怎么看待古代士人的弃妇情节

吟咏弃妇、怨妇的悲伤情感,一直是古代诗词的重要主题,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许多诗人都在闺怨诗上大做文章,反复吟咏,比如南朝诗人江总写过一首《空闺怨》:

荡妻怨独守,卢姬伤独居。

瑟上调弦落,机中织素余。

自羞泪无燥,翻觉梦成虚。

复嗟长信合,寂寂往来疏。

南朝的梁元帝箫绎,也写有一首《寒闺》:

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

池水浮明月,寒风送捣衣。

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

一大帮男性诗人推敲文字,描摩弃妇、怨妇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心思,一般认为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在这种关系的对应中,君为夫,臣为妇。古代士人的最大愿望是辅佐君王,匡时济世,可惜真正如意者很少。一般认为,失意文人怀才不遇,于是借助闺怨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念和失落。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比如前面说到的箫绎,他已经做了南梁的皇帝,根本没有怀才不遇的问题,也不应该有弃妇、怨妇的心态,而且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本身就是弃妇、怨妇的制造者。

箫绎有一个妃子名叫徐昭佩,给他生下一儿一女,但她相貌丑陋,忌妒心强,因为得不到梁元帝箫绎的宠爱,她开始酗酒,挥刀疯狂劈杀萧绎身边的女子,后来被箫绎逼令自杀。

奇葩的箫绎制造了一个弃妇,照样津津有味地写着闺怨诗,这就证明,闺怨诗并不是诗人情怀的真实映射。当时的诗人们围绕这个相同的主题写作,比拼各人的文字功夫,其实是有一点文字游戏的意味。

南北朝时期的才女苏蕙被夫君窦涛冷落,在孤寂当中织造一幅《璇玑图》,其中暗含的回文诗可以无限解读,成为闺怨情绪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唐朝以后,这类题材的诗文越来越少见了,但怀才不遇的士人并没有断绝,只是他们找到其他的排遣途径了。

总体而言,弃妇诗、闺怨诗只是一个时期的写作风潮,据此认为古代士人有所谓的弃妇情结,这种说法是有些夸大了,并不恰当。

如男的去世后,女的又招夫,女的去世该和谁合葬为何

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如果,再婚的话,对方也是丧偶,一般情况下会和原配合葬的,因为,首先是,他是去世了,感情肯定是在的,这是“原配夫妻”的含义,这是古代传下来的规矩,现在的人们大多数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个人认为,要求合葬的话,还是放不下那段未了的感情的吧?

再就是,对方是没结婚,没爱人,或者离婚的话,这种情况你们得在一起协商才能决定的。

不管哪种情况,都得看你们协商的结果。

“露水妻,旧蓑衣;酒肉朋友,五年的鸡”为啥古人忠告遇见要远离

一句老古话,说尽衣、食、婚姻和交友。光阴倏忽,年关又近,细品很应景。

多少露水夫妻作别站台,挥挥手没带走几张票子,捎回一片绿色。多少酒肉朋友相聚酒桌,慷慨激昂话阔别,离席互相戳。蓑衣还在梦里,五年的鸡谁给小编画一个?

古人不打诳语,小编不玩套路。老辈说,请你远离某些人、某些事。听了不会错,老辈踩过的狗屎都比我们摸过的狗毛多。


露水妻,旧蓑衣


①露水妻丨

女人经常和衣服有着扯不清的关系,“露水妻“又和“旧蓑衣“杠上了。当然,它们的关系远不止表面类比这么简单。

朝露,晶莹在一个纯字;梦幻在一个美字。很遗憾,露水悄悄在夜间,当我们看到它的美好时,就是它将要消逝时。曹公说的好,“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还有一个“苦“字。


所谓“露水妻“,泛指非正常男女关系,一如朝露,只属于黑夜,也向往黑夜。当天下大白,当东窗第一抹阳光出现,它就要消失,因为黑夜才是它的归宿。美好和欢愉短暂,就算留下一点痕迹,或许也不是你所希望的。

我们常说“存在即合理“,露水夫妻合乎感性,不合乎理性,只迎合私人欲望,而违背社会秩序。露水妻看似正经夫人,或许更美好,终究很难摆在公众前,就像朝露很怕遇见阳光。


问题关键就在这。无论男女当事人,都明白这个潜规则,只是心照不宣。不要谈责任,谈责任就要谈利益,谈利益就要起冲突。你不能总是赌自己好运。

美好不常在,欢愉有时尽。这种畸形夫妻很容易出事,突然的决绝无情。一切精神和物质,付出了无痕。其实这已算挺好的结局。当一方要对簿公堂,形势就变得惨烈,搞不好很要命。


长期在外务工,本来已经不易。临时夫妻,搭伙过活,终了一切又白付,落的家败名裂,两手空空,一脸茫然,满腔心塞……

如今社会,露水夫妻比露水多。情感这玩意就像钱财,来的快去的也快,来的不快,去的也快。各位别沉迷虚幻了。阿门。


②旧蓑衣丨

蓑衣虽是老物件,大家并不陌生,从咱们老百姓到他们文化人,还有个性的钓鱼大哥。

蓑衣编织材料无非棕榈皮、蓑草、稻草等,是旧时民间常见斗篷式雨披。身着蓑衣,很拉风,杵在雨中别动,看上去好一个江湖侠客!


蓑衣经济实惠,简单耐用,但经了风吹日晒雨浸,来回折腾久了也会腐烂,防雨效果会变差。不过,蓑衣自然色,表面看不出陈旧,不淋雨也不知有问题。总之,谁用谁才知道。

旧蓑衣和露水妻一样,乍看上去都很正常,实际上都有大问题。正常现象的背后是问题本质。古人就用“旧蓑衣“和“露水妻“类比。


酒肉朋友,五年的鸡


①酒肉朋友丨

结于酒桌,始于酒肉,为酒而聚,酒后各去。酒席间小母牛坐灯泡,比本小编还能吹;生活中一地鸡毛,遇事跑的比隔壁桌还快!

酒肉朋友多损友,常聚于酒桌而非生活中,久之不但沉迷酒场,还会沾染恶习。明朝文学家凌濛初,早就以书警世:

终日只是三街两市,和著酒肉朋友串哄,非赌即嫖,整个月不回家来。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小编想起前年端午。老家打来电话“你同学来了,小王哥和俩女生“。我一头雾水(我在上海)……后来才知,同学觉得我在外,端午节就买了东西替我过来看看父母。

心头很暖,开始我压根不知这事。哥们挺会替我招待的,知道我家小菜园种了小瓜。


②五年的鸡丨

家鸡寿命6-7年,但很少有鸡安享晚年。就鸡龄和现实看,五年鸡确算高寿鸡了。

过去老百姓养鸡,主要指望母鸡生蛋。母鸡下蛋有周期, 通常第3年产蛋能力下降,越往后越便秘。4年母鸡基本只吃粮不生蛋了。

喂再多粮食,5年老鸡也是只拉屎不生蛋。白白投入时间、精力和饲料,却没有任何实惠效益。你看,酒肉朋友和五年鸡倒也挺像。


看着挺正经的母鸡,你喂它再好也生不出个卵,还得跟后面扫鸡屎;看着挺板正的朋友,你对他再好也没个卵用,还得跟后面擦屁股。所以看问题要看本质。嗨哈了么?


另有老话说“老鸡头赛砒霜“,俗话又说“酒桌上多损友“。酒肉友还是绕不过五年鸡。


又到了农民工兄弟返乡过年时候了。不知几家欢喜几家愁……

小编有话说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无论人、事、物、关系,亲近好善,远离丑恶。我们不一定能成为俊鸟,但可以杜绝沦为猛兽。很多无妄之灾,来自潜在隐患。凡事无绝对,但近墨者更易黑,何必非靠近?


年底又到。露水夫妻的离愁,酒肉朋友的聚欢。不同的画卷,相似的云烟。

扔了旧蓑衣,放过那个露水妻;炖了五年鸡,忘掉那个酒肉友。来看小编的正经文。

明英宗为何追复他爹的废后胡善祥

张太后、胡皇后、孙贵妃,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朱瞻基的后宫情况,虽赶不上后宫大剧,但也足够跌宕起伏,关于废后一事,从太后到大臣,大多非常后悔,面对胡皇后也比较歉疚,除了两个人,朱瞻基和孙贵妃。

被史学家称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也有人称之为永宣盛世的这段统治时期,是由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这对父子倾心打造出来的,废后这件事就发生在宣宗继位不久。

朱瞻基出生,令朱棣欢喜异常,老年人的这种心情,看到孙子的那种高兴劲儿,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也能在普通人群中看到,这一点,古今相同。

为何朱棣认为这个孩子的出生恰逢其时呢?

根据史料可以总结为两点:

①几乎是在朱瞻基出生的同时,朱棣梦见了他的父亲朱元璋,朱元璋亲手赐给他一个大圭,虽然外表丑丑的,但寓意非凡,因为大圭这物件本就是权力的象征,而且大圭上书八个大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这梦正对朱棣心思,他对皇位的觊觎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但这么多年来,老天好像并没有给他什么机会。起兵造反?朱棣不会这么做,因为当时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还没有被彻底清算,能征善战的将官很多。

第二就是于孝道一途,朱棣有自己的操守,不会起兵造老子的反,虽然也有即便造反也不会成功的原因吧。

这个梦预示着有可能,朱元璋会将皇位传给他,也或是天意,无论是否真实这梦都太对心思,所以朱棣高兴异常。

②就在他做这个吉梦之时,朱瞻基几乎也是在同时出生,冥冥中好似在暗示着什么?皇权的继承是应在朱棣身上,同时也是应在朱瞻基的身上,至少朱棣当时有可能是这么想的,朱瞻基出生的真是时候,比较应景。上继皇权,后继有人,一个梦的工夫,就算是全部完成了。

对于长子朱高炽,朱棣一直不大看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类己”,也就是说从各个方面来看,这个孩子都不像自己。

你让朱高炽纵马驰骋,冲锋陷阵,不但朱高炽受不了,连他坐下的战马也受不了,跑两步腰碎了,朱高炽实在太胖,而且因为肥胖的原因本身也体弱多病,对于一个要接掌天下大权的人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对王朝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朱高炽美其名曰监国,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其实朱棣对朱高炽的防备很深,甚至一直在百般刁难,朱高煦和他的一派嫡系势力也是极尽抹黑之能事,造成朱高炽这太子当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最高级官员的任免方面不放权给朱高炽,这我觉得情有可原,哪个不是靖难的功臣,国家的栋梁,即便太子监国也不能随意处置,因为影响深远,但一般庶务本来做的很好,也要横加指责这就说不过去了,你放权给他管,他管的又没错,何必如此,总之,对太子并没有太过积极和正面的评价,反而当着朝臣,多次挤兑数落朱高炽。这当然是出于极权垄断性,但同时也表现出,虽然朱高炽是他的儿子,但朱棣对这个儿子素来不喜。

朱棣原本看好的是朱高煦,靖难之役多次救自己于必死之局,但是通过慢慢观察,他也发现了朱高煦的野心非同一般,为人暴虐,对哥哥尚且如此陷害······如若朱高煦继统,朱高炽一家很难存活,这不是朱棣所乐见的,毕竟他还有个心爱的孙子朱瞻基,如果传位朱高煦,再想传回给朱瞻基那无异痴人说梦。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朱棣最终并没有改变朱高炽的太子身份,原因之一就是朱瞻基。朱棣表达了他不愿朱高炽即位的意思,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解缙为此作答,先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但这个回答并不能让朱棣满意,所谓的仁孝,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对普通百姓所宣扬的。

如果他朱棣也讲仁孝,恐怕自己的满门都被灭尽了,朱棣也注重仁孝,但他对愚忠愚孝是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的。所以听了解缙的话,朱棣默然不语,于是解缙察言观色之下又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朱棣微颔,深以为然。

虽然朱高炽的身体不好,与朱棣也不对脾气,但是他还有个好儿子朱瞻基,英武健壮,貌似并非短命之相,而且素为朱棣所喜。朱高炽位置坐稳,那么朱瞻基的皇太孙→皇太子→皇帝的位子自然就稳固了,朱棣自觉朱瞻基是后续皇帝的不二人选。

朱棣宾天,然而就在洪熙元年六月,仁宗亦告驾崩,朱瞻基继统,改元宣德。他在位期间,营造了仁宣之治,文治武功都有一定建树,吏治清澄,国计民生方面也都有相应不错的做为,内乱方面,通过亲征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彻底解决了亲王祸国的隐患。

这样一位仁君一位皇帝,在自己的后宫生活也就是他的私生活方面,却干了一件让他几年后颇为后悔的事,这就是相关胡善祥胡皇后的废后事件。

朱棣钦点的孙媳妇

本文的主人公胡善祥,曾经是朱瞻基的嫡皇后,济宁人。大姐就在宫中任职,因工作出色后担任女官,并且颇受重用。难能可贵的是人脉宽广人缘极佳,好到什么程度呢?她只是一个女官身份,但他的父亲竟然因此受封锦衣卫百户。

永乐十五年,胡善祥因为家里的这层关系,被选入宫,并最终拔得头筹,当上了皇太孙妃,而且胡善祥是朱棣钦点,无他,就是看着顺眼投缘,因为胡善祥,其父兄的职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尤其他的兄弟胡安,被任命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专门伺候皇太孙朱瞻基,其实也就相当于兄妹日日相守,这对离家的胡善祥,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照顾。

胡善祥,最初一段时日十分幸福,大姐本身就在宫中,自己的兄弟日日陪在身边,他的父亲作为锦衣卫相互见面也不难,自己还嫁给了未来的皇帝,简直就是人生巅峰,妇复何求,而她没有想到的是,伴随着巅峰的常常是后续的低谷。

朱瞻基受传统儒家教育非常孝顺,但因为废后一事,不但忤逆了老人的意思,还一度让张太后非常伤心、歉疚。

胡善祥是朱棣亲自挑选的孙媳妇,初时还好,朱瞻基继位后,胡氏当了皇后,另一位孙氏则做了贵妃,胡氏虽然文静端庄母仪天下但体质羸弱,一直没有生育,所以受到朱瞻基的冷落,而孙贵妃虽然也一无所出,但胜在相貌极其出众,对她宠爱到什么程度呢?

皇后册立的时候有宝册,也就是金玺加金册,而贵妃则是有金册没有金玺,为了让孙贵妃高兴,朱瞻基特赐金宝,她也是明朝的所有贵妃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份。

转眼到了宣德二年,孙贵妃生下朱祁镇,大臣们上表恭贺之余,要求皇帝立朱祁镇为皇太子,以安社稷、固国本。胡皇后并没有因此表现出任何嫉妒行为,并主动表示应该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早日将朱祁镇立为皇太子。

这样就行了么?朱瞻基并不满意,因为偏宠的原因,他觉得孙氏和朱祁镇的位子还是不稳,同时这也是让胡后退位的好机会,好借口。

朱瞻基的最终目的

虽然胡善祥现在一无所出,但毕竟年岁不大,今后未必就没有孩子,按传统礼教,立嫡立长,嫡长子自然是最正统的皇权沿袭方式,胡皇后同意立朱祁镇为皇太子,相当于奉献了自己今后若有所出的话,其嫡子的皇位继承权。

孙贵妃当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一再推辞,说是万一皇后以后有了嫡子,他才是最正统的的太子身份,自己的孩子可不敢先于皇后之子成为太子,孙贵妃客气归客气,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国之主呢?

朱瞻基自然是有所偏向的,第二年初,玄宗便册立不到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皇太子。但他还是不满意,为让孙贵妃捞取皇后的宝座,为了朱祁镇以最名正言顺的身份当上储君,不被其他意外形势而左右,朱瞻基最终的选择还是废后。

原因无非就是孙贵妃与他更投脾气,更顺他的心思,而皇后一旦见到朱瞻基沉溺于玩乐,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游戏上,就会劝他注意身体,并且要操劳国事,切勿玩物丧志。

这种善意的规劝,初时还好,碍着一层面子,后来朱瞻基越来越烦,以至于到张太后处告状,就是因为自己在玩乐的时候,多次受到胡皇后规劝和阻挠,觉得好烦。

为了这件事,朱瞻基找到自己的张太后,想让张太后出面劝说胡善祥退位让贤,而张太后觉得,胡善祥本身并无过错,更拉不下脸来去找胡善祥,所以拒绝了朱瞻基的要求。

朱瞻基又找到了诸位大臣,没想到诸位大臣也是如此的意思,听了朱瞻基历数胡皇后所谓的罪过,都觉得这些都是小事,而且并不算过错,凭这些事并不能让朱瞻基,达到废后的目的。

朱瞻基几次三番的找到诸位大臣,大臣们也不胜其烦,朱瞻基一再解释,我年过三十,孙贵妃才刚给我生个儿子(暗指胡后未尽妻子的本分),自古母凭子贵,中宫不知如何处置?(意为处理掉胡后有什么借口?)

杨士奇说:臣对于皇后就像儿子侍奉父母一样,胡后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他的儿子,哪有儿子议论废母的道理。

三杨嘛,杨荣比较不是东西,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在转天朱瞻基再次召见几位大臣商议废后的时候,杨荣将胡皇后二十多条“罪过”,写在纸上交给了朱瞻基,朱瞻基刚看几行就勃然大怒,胡皇后何曾做过你说的这些事?虽然他要换皇后,但并非和胡善祥一点感情没有,杨荣这样作践胡后,朱瞻基怎能不急?

最后无奈之下,眼见朱瞻基不达目的不罢休,废后目的坚决,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主意,就是通过规劝的方式,让胡皇后自己退位,张太后不去换人去就好。这样,孙贵妃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后,朱祁镇的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安全无虞。

没想到,胡皇后还真的答应了退位的要求,朱瞻基还没来得及高兴,张皇后得到了消息,替胡皇后打抱不平,所以朱瞻基,一再对张太后表示,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胡皇后自己同意退位,张太后也没有办法,最后造成了胡皇后被废,孙贵妃成为了孙皇后的结局。

说好的一视同仁,胡皇后却成了仙师

其实胡皇后早已明白自己的处境,一是没有尽到为皇帝繁衍后代的责任,这是家事,也是国事,而且她也看到了朱瞻基对孙贵妃的偏宠,以及朱祁镇对于国本的重要性,所以她这么做,虽有贤淑的一面,却也是无奈的选择。

朱瞻基如何向天下解释此事呢?

皇后胡氏上表请求退位,朕因念及夫妻之情,坚决不肯同意,但她再三请求下,朕答应她退居别宫,他的称号、服食一切照旧。

真的是这么做的么?

胡皇后退下来了,去处是哪儿呢?按照宋仁宗废郭后的先例,她被废为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而张太后同情胡善祥的遭遇,经常把她叫到自己的清宁宫里闲聊,本来胡善祥就比较孝顺,原先当皇后的时候也是主动陪聊,所以这方面一如既往,有时候在宫内设宴,还故意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上首,以显示胡善祥的超然地位,可惜没过多久张太后病逝,而胡善祥也因为极度悲伤,加上自己久病难愈,不到一年也跟着去世了。

对于胡善祥的“仙逝”,反应种种

其实这件事一直被宫里宫外、朝廷上下所议论,无缘无故被废,胡善祥真的非常冤枉,自入宫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母仪天下,而且还是朱棣在世的时候,亲自挑选的孙媳妇,绝对原装原配。

朱瞻基几年过后回想起这段往事也非常后悔,曾说:“此朕少年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初少不更事吧,也算是一种比较隐晦的忏悔。(存疑)

杨士奇这个劝退者,对此事也充满了自责,请求将胡善祥按皇后礼制安葬,可惜其他朝臣并不同意,可怜归可怜,规矩是规矩。所以最终只能按妃嫔位安葬,另一位绝对贤良淑德的皇后-钱皇后,朱祁镇的嫡皇后,苦劝朱祁镇,胡皇后贤惠,没有做错事却被贬为仙师,最后郁郁而终,她退位以后,大家都很怕孙皇后,因为她俩之间的积怨,没人敢按正常规制安葬胡皇后,咱们要把胡皇后的身份恢复回来。

礼制这东西到了文人的嘴里,那是怎么解释怎么有理,朝臣没意见,所以朱祁镇恢复了胡皇后的后位,并修建陵寝,这事算是了了,其实对胡善祥来说这些虚名还有何用呢。

孙皇后并非一无是处

说孙皇后这个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倒也还不至于。朱祁镇,想给孙皇后娘家子侄们封官,遭到她的拒绝,并且表示,我们家人对国家没有功劳,你不要乱给他们官职,凡事盛极必衰,他们身处高位,会受到诸多诱惑,一旦犯了罪,我也不能庇护他们了。

后来郭子监祭酒,李时勉得罪王振,被锁在国学门前示众,也是孙太后所救,建文帝被幽禁的两个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当初释放他们的时候,关于放与不放的问题,两方大臣势均力敌,最后还是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镇才最终释放了朱允文的两个儿子,并妥善安置。

孙后政治上的作为

把控两变:

当初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孙太后支持了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行动,摒弃了南逃的建议,这是利国利民的壮举,否则朝廷一退,在也先的魔爪下,必定生灵涂炭。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夺门之变,也是在孙太后首肯之后才进行的,而且孙太后还要他的哥哥孙继忠在政变中出力。

历史上提到孙后时,贬斥多于褒扬,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夺门之变,还有其他因素应该就是出于对胡后的同情而对孙后诟病了。

孙后自私?她何尝不冤

为什么孙氏会受宠呢?

第一、在相貌上,要比胡后出众很多。

孙氏自小就是美人坯子,这在她的家乡尽人皆知,非常出名,传来传去的就传到了她的同乡,也是朱高炽的丈母娘耳中,彭城伯夫人很好奇,漂亮成啥样能传的那么轰动呢,后宫美女有的是,倒要瞧瞧,一看之下也被孙氏的美貌吸引,十分喜爱,这位业余伯乐自然就对孙氏有了相应的推荐。

第二、同是朱棣钦点,一度养在宫中。

皇帝也要给亲家面子,听了彭城伯夫人的倾情推介,朱棣也好奇这女子能美称啥样呢?见过以后深以为然,得,别走了,进宫学习礼仪,就这样,孙氏留在了宫中,她没有胡后的某种好运,父母兄弟都不在身边,朱棣虽然欣赏她的容貌,但很显然,在朱棣心中,她的地位是远不如另外一位孙媳妇胡氏的。

第三、青梅竹马的快乐时光。

孙氏入宫刚过10岁而已,自小与朱瞻基相识,可说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儿璧人。本来也是挺好一段姻缘,不知为何朱棣偏偏点了胡善祥当皇后,虽然有人反对,但朱棣的脾气比他爹也好不了多少,反对无效,没死算赚的。

可也说朱棣对两个孙媳妇都挺中意,他也疼爱他的孙子朱瞻基,但是他所撺掇在一起的三个人,注定不能相安无事的,悲剧就此上演。

第四、聪明伶俐,人也乖巧,她可不会象胡后一样没事“鞭策”老公发愤图强,你玩我也玩······政务繁忙,平日里已经快被累傻了,否则也不会重用宦官分担工作量,他可没有老朱和朱棣的好身板,回宫就要好好休息,可能这就是孙氏的想法吧。

朱瞻基是否后悔

清修明史,某些汉人为了讨好主子不惜玩命抹黑明朝,这些人乐此不疲,素材取用方面掐头去尾一通胡编,关于《明史》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取材于私人笔记,打得什么牌呢?明人取信,通过提及一个名人一份奏疏来力证自己资料的真实性,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份奏折后人是看得到的······原文并无此“此朕少年事”的内容。

所以·所谓的“此朕少年事”,不过是笔记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情怀罢了,至于宣宗是否领他这情就不好说了,估计不会,宣宗当年十分决绝,他和胡后的矛盾绝不简单,不足为外人道罢了,所以才几次三番的找几位重臣商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扶正后位,自己和心爱女人的孩子被扶正太子,自己最讨厌的人被贬为“仙师”,他又怎么会后悔呢?虽然·如果他能后悔的话,在我们看来可能他才更像一个人,但没办法,正史没有记录,《明史》取材错误。

附:

比如:“后宫有妊,皆遭潜害”,连乾隆都看不下去了

传奇毒妇万贵妃也是倒大霉了,不知道得罪谁了两百多年后还有人照死抹黑,资料采编人是谁呢?毛奇龄。

这件事于慎行写的很清楚,他是听一个老太监说的,《国榷》作者虽然采用了这些素材,但把于慎行的叙述也附于注释,就是因为此事存疑,出自老太监的话,毫无旁证,朝野更无相关传言,《万历野获编》的作者就更不信了,太监的话你也信。

眼瞎的毛奇龄可不管这套,注释抹去,来源抹去,掐头去尾直接写入《明史》。

乾隆帝不信

乾隆也看明朝史料,看了《明史》对万贵妃的描述表示无法让人相信,提出如下疑问:

①“后宫有妊,皆遭潜害”。孝宗出生前,比他大两岁的朱祐极已经出生了,张敏说“皇帝没儿子,我怎能干这事。”的时候,朱祐极当时还活得好好的,张敏一个內宫太监会不知道?怎么可能说“皇帝没儿子,我怎能干这事。”,朱祐极是捡的?

②侥幸逃脱万贵妃魔爪的独苗苗朱祐樘在受封太子的时候,和他一起受封的······还有十个王子,他们同时受封各自相应爵位,这十个孩子也被藏起来了?

“娶妻不娶活人妻,种地莫种河滩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现目前就包含了56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习性,很多习俗也是不一样的。而在农村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流传着很多的俗语。很多俗语都是方便人们记忆,警示世人。

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农村这句“莫娶活汉妻,莫种河边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句——莫娶活汉妻。我们要想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的就是“活汉妻”的意思。那么“活汉妻”在古代是指离婚了的女子。当然,古代没有离婚的说法,因为男尊女卑嘛,所以大多数时刻是指被休了的女子。

只要是被休了的女子,就是千万不要娶。因为在古时候,人们的思想还很封建,尤其是女性几乎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这一点从女性学习的《三从四德》里面就可以看出来,所以离婚女子是坚决不能娶的。

如果娶了离婚女子,这家人会被周围邻居都看不起,甚至嘲笑。所有就有了“莫娶活汉妻”这样的俗语,以提醒世人。

“莫种河边地”就很好理解了,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不要种植河边的地。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河边的地是非常不安全的,因为时常会发大水。每年春节过后,进入农耕时期,春雨不断,河里经常会涨水,一涨水就自然首先淹没的就是河边的地了。那么河边的地经常被淹没,还能种庄稼吗?

无论种植什么庄稼,也是一场空啊!所以有了农村的这句俗“莫种河边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文化和农民们的智慧是非常强大的。创造了一句又一句简单好记的俗语,来提醒和警示世人。

我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人,这种感觉让我倍受煎熬,放下,又放不下,继续,又举步维艰,该怎么办,放弃吗

既然遇到你很喜欢的人,倍受煎熬……你一定有难言之隐吧?我猜的不一定对啊,应该是中年人的爱情吧,欲弃不忍。

中年人成熟,但是压力大,工作上的,生活中的,这时和家里已没有激情了,但心里的一个角落仍留有一块小空间,可以思绪万千,一旦有个善解人意的闯进来,你的小空间又会阳光灿烂,但是我告诉你,只是昙花一现,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和家没什么两样,只是一时好奇而已。

不要犹豫不决,其实你的犹豫已经告诉你答案了,放弃吧,自己会过得很轻松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