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叙利亚政府承认目前的结果,是因为自己国家的孱弱,而不得不咽下的酸葡萄呢?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_吐蕃_俄罗斯_东晋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说叙利亚政府承认目前的结果,是因为自己国家的孱弱,而不得不咽下的酸葡萄呢
  •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 为什么说因为孱弱的经济,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军事发展呢
  • 国力孱弱的乌克兰,最终会走向分裂吗
  • 东晋政权如此孱弱,为什么还能存在一个多世纪
  • 古代中国为什么儒学越兴盛,国家越孱弱

为什么说叙利亚政府承认目前的结果,是因为自己国家的孱弱,而不得不咽下的酸葡萄呢

体弱多病,无力抗争,虽然无奈,但也是不幸中万幸,库尔德再想进攻叙也得看看俄罗斯眼色,从此基本相安无事可以喘口气建设自己家园,就看叙怎么把握了。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其实,吐蕃当年是打过印度的,也正是因为打完了,才发现没有必要接着打了,所以吐蕃才专门针对大唐打了200多年。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原因:

吐蕃建立于公元618年,看这个时间眼熟不?没错,唐朝也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于公元842年灭亡,唐朝比吐蕃强一点,多撑了65年,于公元907年灭亡。

那通过时间的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吐蕃与唐朝基本上相当于同生共死,而这对难兄难弟就是在打打和和,相爱相杀中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唐朝大家自然熟悉,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吐蕃,吐蕃是我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出现过的最强盛的政权。

现在通说认为,松赞干布是吐蕃的开国君主,实际上按照西藏习俗,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3任赞普(藏王),只不过在松赞干布继位之前,西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归咎于传说。

并且,在松赞干布出生之前,西藏基本上属于大小政权各自为政的状态,自然没有强大的合力对外,也就未见于史书之上。

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亲朗日松赞,就率兵灭掉了周边部落,基本上统一了西藏。

所以说,松赞干布在公元629年继位时,他的父亲已经为他打好了天下,松赞干布之所以出名,源于他继位后彻底统一西藏,并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使吐蕃王朝真正走向富强。

那随着吐蕃王朝的兴盛,松赞干布自然不甘于固守在青藏高原,为了进一步扩张,松赞干布在公元638年,就主动挑起了与大唐的战争,史称“松州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各投入兵力五万余名,本来信心满满的松赞干布,没想到被唐军彻底击败,这也让松赞干布领略到大唐的威武。

也使松赞干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大唐的差距,虽然两个王朝建立时间相同,但大唐却明显强盛于吐蕃,于是松赞干布开始卧薪尝胆。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唐称臣,并成功迎娶回了文成公主,成了大唐驸马的松赞干布,自然引进了大唐的先进文明,也使得吐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后,继任者在松赞干布的铺垫下,使吐蕃王朝进一步强盛,开始了与大唐的直接对抗,此后的近200年时间里,双方有过和亲、开展过贸易,但也争斗不断。

在吐蕃最强盛时,版图几乎囊括了我国整个西部地区,不但控制过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部等区域,还控制过印度恒河流域,当时北印度各国一度向吐蕃称臣。

当时的吐蕃,可以同时跟大唐、回鹘、阿拉伯帝国争霸亚洲,其兵力甚至曾远到中亚、印度地区,所到之处尽皆臣服。

那吐蕃王朝到底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呢?如果说单凭松赞干布的一系列举措,似乎不足以创造如此强盛的政权,为什么吐蕃政权来得快、去得也快?自此以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强盛的政权呢?

根据气候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显示,在那200多年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气候突然变得温暖起来,当时那里湿润多雨,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再加上出现了松赞干布那样的人才,所以当时青藏高原的人口达到了历史峰值,专家认为,其人口甚至达到了上千万,所以吐蕃可以动用的军队至少有五十万之多。

如果,再算上向吐蕃称臣的那些国家,吐蕃真正发动战争动员令的话,其兵力甚至可以达到百万,这才是吐蕃王朝强盛的原因。

而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冷,吐蕃逐渐走向低迷,加上内部的分崩离析,使得吐蕃仅存在224年,就又重新陷入分裂,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强大的政权,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可以被轻易征服。

据专家推测,到了清朝时期,西藏的人口最多只有200万人,而在1950年的时候,西藏的人口甚至只有120万人。

所以,归根结底,是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吐蕃人口急转直下,再也没有了称霸一方的基础,更不要说其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后了。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正式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吐蕃持续攻打强盛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其实,这是利益的使然,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

01吐蕃攻打大唐的原因

相较于大唐,吐蕃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文明落后,并且二者直接接壤,所以攻打起来不但非常方便,而且能得到很多好处。

这就好比强盗抢劫时,肯定挑有钱人家抢一样,虽然有钱人家不好抢,但能抢过来的都是真金白银,投入小回报大,就算冒点风险也值得。

而事实上,吐蕃在与

大唐的争斗中,确实获得了很多实惠,吐蕃就跟我国历朝历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获得了大量的粮食、钱财,这些足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

而且当时强盛的吐蕃,并不比大唐弱太多,更关键的是吐蕃的骑兵,来得快跑得也快,抢完就跑,农业文明的大唐根本奈何不了它。

02吐蕃不攻打印度的原因

从地理角度来讲,吐蕃与印度之间,隔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这道天险的存在,使得吐蕃出兵并不方便,想来去自如更是不可能。

而且吐蕃主要生存在青藏高原,虽然当时气候变暖,但依旧属于高寒地区,可印度是典型的高温国家,吐蕃的军队并不适合在高温中生存与作战。

同时,印度当时并不是统一的国家,由诸多小型的国家组成,可以说印度不但孱弱还特别贫穷,吐蕃就算打赢了也捞不到太多好处。

所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吐蕃当然不会去干,在大唐与印度之间,吐蕃自然会倾向于攻打大唐,这也是吐蕃不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

03吐蕃攻打印度的典型战例

文章开头我们说了,吐蕃是攻打过印度的,而且是全面胜利,下面我们就挑两个比较典型的战例,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王玄策,提到王玄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前几年成龙的电影《功夫瑜伽》,没错,就是那个王玄策。

那是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当时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结果被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兵劫掠,王玄策一气之下,就找吐蕃借兵1200人、尼泊尔借兵7000人,成功大杀四方,将中天竺灭国。

如果说这一次,吐蕃只是借兵给王玄策,并没有亲自参与指挥,那我们说第二个战例,这一次是吐蕃独立作战,而对印度用兵的原因,只是为了抢一颗舍利子。

当时的吐蕃赞普(藏王)赤松德赞建了一座白塔,他不知道听谁说的,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子,于是赤松德赞就派大军攻打印度,准备把舍利迎回吐蕃。

印度的诸多小国听说吐蕃大军来了之后,根本没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吐蕃大军在轻松搞定恒河北岸后,快速渡过恒河,攻陷摩揭陀国,顺利迎回了舍利。

并且,吐蕃大军在回撤的时候,特意在恒河岸边立碑,把恒河定为国界,然后派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虽然只有四名士兵,但也让印度臣服吐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04小结

所以说,吐蕃不攻打印度,是因为捞不到什么好处,并不是打不过,吐蕃之所以不吞并印度,也主要是印度太过炎热,根本不适合吐蕃人生存。

而攻打大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因为吐蕃与大唐接壤的地方,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相似,正适合吐蕃人生存,更何况就算无法胜利,也能顺手牵羊捞到很多好处。

其实,吐蕃面对大唐和印度时,实际上就是在做一道选择题,选哪个实惠,吐蕃也不傻,经过几次战争自然就知道了。

为什么说因为孱弱的经济,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军事发展呢

俄罗斯经济发展瓶颈,难以破除。

1,俄罗斯气候寒冷,领土辽阔,地广人稀,人口集中度不高,市场开发潜力偏低,市场运作成本较高!

俄罗斯作为单体市场,不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俄罗斯市场无法为产业体系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这是俄罗斯经济难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2,俄罗斯各种资源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寒冬漫长,不但导致俄罗斯自身经济开发的成本偏高,也使得俄罗斯开发海外市场的成本偏高。这一点,对俄罗斯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束缚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3,前苏联本就是一个畸形经济体,除了工业体系较完整外,其他产业发展都不好。俄罗斯不但遗传了前苏联的畸形经济特质,而且还由于前苏联的崩盘,导致俄罗斯的工业体系,极不完整,缺陷比较严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不但偏弱,而且未来前景也不容乐观。

俄罗斯经济总量不算小,所谓俄罗斯经济孱弱,只是指俄罗斯经济无论从当下,还是将来,都无法为俄罗斯的世界级大国地位,提供足够的支撑,当然也无法为俄罗斯的军事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具体来说:

1,俄罗斯经济不行,俄罗斯军费偏低,限制了俄罗斯在全球展开军事行动的能力。俄罗斯在全球战略布局方面的无力感,全世界都感受得到,而且这种状况,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2,俄罗斯军费偏低,不但限制了俄军的规模、装备采购,还限制了俄军预备役力量的建设!

3,目前,俄罗斯的军工科研丶军品制造还行,但是大体上还是在吃前苏联的老本。

然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远不及前苏联;俄罗斯的工业体系,缺陷严重;俄罗斯的军工科研,投入不足;加上俄罗斯军费不足,无法为俄罗斯军工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俄罗斯的军工科技,后劲不足;俄罗斯的军工科技,无法长期雄踞于世界之巅!这是俄罗斯军事发展的一个超级难题!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不但难以支撑俄罗斯的军事发展,而且由于俄罗斯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俄罗斯军事的未来发展,也许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国力孱弱的乌克兰,最终会走向分裂吗

国力孱弱,不是乌克兰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族群认同,价值观的转变才是乌克兰分裂的主要原因。

我们所知道的乌克兰过去,是苏联的一部分,与俄罗斯密不可分。苏联解体后,它是除俄罗斯外,最强大的加盟共和国,没有之一。但是短短几年,它就把自己折腾的精疲力遏。所以如此,是它相信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欺骗,自动解除了武装,希望能加入西方阵营,做欧盟和北约成员。当然,这个想法在乌克兰有很大的市场,其“颜色革命”能成功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但乌克兰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乌克兰族与俄罗斯族在近代已融合到沒有什么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要绝对分清,逼对方完全放弃,形成单一的乌克兰,已经是很难的事情。克里米亚与乌东地区的反抗就是这个问题。再加上邻居俄罗斯的强大,欧洲国家在支持乌克兰时缩头缩脑。注定乌克兰会形成分裂的局面,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乌东地区留在乌克兰还是完全可以的。

乌克兰的问题是两股势力的较劲,整个乌克兰东部受俄罗斯影响巨大,俄罗斯族裔也很多,即便不是俄罗斯族,在价值观上也比较倾向于俄罗斯。这和乌东地区本来就是俄罗斯的地盘和长期经营有关。而在乌克兰的西部,由于这一地区曾在一战后被波兰拿走一段时期,二战后才又回到苏联手中。所以,波兰对这一地区还是有点影响的。总的来讲,西部亲西部的情绪远高于东部。

民意的表示,在这次乌克兰总统选举很能说明问题,投波罗申科票的20%几就是亲西方的最高人数。而亲俄罗斯的人数则高于泽林斯基的73%,原因很简单,这么多人不认同波罗申科,主要是不愿意亲西方,而非喜欢一个喜剧演员当他们的总统。令人欣慰的是乌克兰人民这一次作了正确的选择,泽林斯基上任以来切切实实的解决了一些问题。如换俘;用“施泰因迈模式”解决乌东问题。随着冬季的到来,乌克兰人民还有可能再次享用俄罗斯的天然气,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世界在变,美国已露出衰退的迹象,欧洲也是乱的一锅粥。俄罗斯反而在世界上好多地方处处得势。乌克兰能解决好与俄罗斯的问题,分裂完全可以避免。只是克里米亚回去不容易。当然有一个办法,就如俄罗斯说的:俄乌两国合并。以民调来看,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东晋政权如此孱弱,为什么还能存在一个多世纪

东晋的确算不上强盛王朝,但也不算太孱弱,能够存在一个多世纪是两方面的原因:内部能够保持稳定发展+外部没有出现无法战胜的敌人。

(东晋政权部分示意图)

内因:由士族门阀打造的江左稳定局面,能够保证东晋王朝得以偏安百年

东晋的建立离不开士族门阀,士族门阀自曹魏、西晋开始发展,到东晋时到达鼎盛期。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琅琊王氏等门阀与司马氏共同建立江左政权,让士族门阀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进而形成了士族门阀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

可以说,东晋能够在江左保持一个多世纪的统治,离不开士族门阀的作用。

  • (1)士族子弟在朝中的正面影响

虽然士族门阀的发展,让庶族寒门无法出仕“高品”,但是素来有着较好“家学”传承的士族子弟,也有着寒门子弟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延伸到东晋朝局当中,就足以看出士族子弟在掌权时的能力。

当然了,不能否认的是,也有诸多士族子弟只想做“清官”,不顾政事,但遍观东晋百年国祚之中,在执政上的“佼佼者”恰恰正是这些士族子弟。

琅琊王氏的王导、颍川庾氏的庾亮、龙亢桓氏的桓温和陈郡谢氏的谢安等人,都是士族门阀的代表,也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才让东晋王朝能够在面对北方强胡窥伺的局面下,得以稳定地发展。

而反观司马氏子弟,在谢安出朝后,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掌权时,表现出来的昏聩无能,着实与士族子弟掌权时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来看,士族子弟在东晋朝中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

  • (2)士族门阀力量面对东晋外部威胁时,能够团结对外

江左士族门阀之间是存在竞争的,琅琊王氏与颍川庾氏之间,龙亢桓氏与陈郡谢氏之间等,都会为了在朝中的权柄而有竞争和摩擦。龙亢桓氏的桓温篡逆不成病逝后,龙亢桓氏的地位受到朝中陈郡谢氏等士族门阀的冲击,最终形成了桓氏掌控上游西府,谢氏掌控下游北府的局面。

不过,这种颇有“针锋相对”的门阀相争局面,在面对前秦对东晋的威胁时都不再是问题。在中枢掌权的谢安,让龙亢桓氏子弟掌控了桓氏根基深厚的上游,谢氏子弟则重组下游北府,上下游共同对抗前秦威胁。

等到苻坚率百万大军而来,上游桓氏的西府牵制了大量上游前秦军力,为下游谢氏的北府对抗秦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牵制作用。可以说,东晋最后经淝水之战后大败前秦,有着上下游两个士族的合作。

由此来看,士族之间虽有竞争关系,但却能在遇到外部威胁时共同抗敌,这是东晋能够偏安一个多世纪的重要原因。

综合来看,东晋政权虽然有些孱弱,但能够存在一个多世纪的原因当中,内部士族门阀的存在有着很大关系。士族子弟的“家学”传承,能够让士族子弟在执政时颇有优势,这让东晋的发展不至于因朝廷的原因而崩坏;士族之间虽有竞争,但诸多江左士族,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可以一致对外,保证了东晋王朝能够继续存续。


外因:北方群胡之间相互争斗,无法形成对东晋具有强大威胁的敌人

差不多与东晋王朝相同时期的中国北方,当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是诸多胡、汉政权相互争斗,导致政权更迭频繁的特殊历史时期。这虽然是当时北方的惨剧,但却是在江左立朝的东晋政权的机会——北方胡族无法轻易南下。

  • (1)北方胡族势力不管倾力南下,胡族之间争斗频繁

五胡十六国时期,从前期的前、后赵,到中期的前、后秦,再到后来的前、后燕,虽然都对南方东晋王朝虎视眈眈,但却都没有轻易消灭东晋王朝。即便是如同后世金军南下肆虐江南的情况都没有出现,其实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北方胡族势力之间的频繁争斗,导致无法形成能够威胁东晋的北方势力。

即便如后赵石勒那般,对江左侵扰频繁之人,也要面对匈奴、鲜卑等威胁,这导致石勒无法倾尽全力南下进攻江左,最终也无法轻易过江威胁东晋。可以说,十六国政权的频繁更迭,这其实是给了东晋王朝喘息偏安的机会,让北方窥伺江左的胡族势力,没办法轻易对东晋发起进攻。

后世前秦、北魏,敢于对江左政权发起进攻之时,也已经是基本平定了北方,将其他胡族势力的威胁基本消弭之后的举措。如果不顾及其他同样有心染指天下的胡族势力,势必会在对抗尚有实力对抗的东晋王朝时,面临后方倾塌的威胁。更何况,在更北方,还有柔然等游牧民族,同样对“五胡”侵扰的中原“兴致勃勃”。

  • (2)文化属性上,北方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内核,无法轻易覆灭拥有“汉文化”内核的东晋王朝

淝水之战的胜利,除了是东晋王朝对前秦政权的胜利,其实还是“汉文化”政权,面对胡族文化政权的胜利。当前秦苻坚逐渐统一当时的中国北方之后,将其他羌、鲜卑等胡族收入麾下,这给了苻坚已经做好准备一统天下的错觉,殊不知却忽视了前秦内部因胡汉之间、各胡族之间、胡族文化之间等问题而产生的矛盾。

苻坚虽然用武力让北方一统,但却并没有解决掉内部的矛盾。当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百万大军大溃而逃,等苻坚回到洛阳之时,仅仅带回了十几万人,足以见得前秦内部的问题重重。之后羌族姚苌、鲜卑慕容垂等人先后自立,也能够看出前秦内部其实是虚假的“一统”。

归根结底还是在文化属性上,苻坚并没有让胡、汉之间,各胡族之间,各部族之间彻底的融合,形成一致的文化内核。由此来看,前秦的百万大军,也不过是各胡族部族之间的仓皇组合,与大一统王朝的属性相去甚远。

反观东晋王朝,是永嘉之后汉文化的南下,保存了传承已久的“汉文化”内核,这让东晋王朝能够在面临胡族丧乱之时,可以暂时放下士族之间的成见,很快地形成了一致对外的局势。这是氐族前秦政权无法比拟的文化属性优势。

总而言之,北方胡族政权之间胡族争斗,导致轻易形成具有极大威胁的势力,也无法倾力南下进攻东晋,这给了东晋政权偏安江左稳定发展的机会。而北方即便能够出现如前秦那般的一统北方势力,尚不能将内部各种矛盾进行化解,无法轻易融合胡族、胡族之间等文化,这导致在面对具有“汉文化”内核的东晋政权,无法轻易覆灭。


总结

东晋政权虽然颇有孱弱之态,但能够在江左存在一个多世纪之久,原因是内外两方面的。于内,由士族门阀打造的江左稳定局面,让东晋王朝可以稳定发展,并且互相竞争的士族门阀,可以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团结抗敌,这保证了东晋王朝发展的内部推动力;于外,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势力之间相互争斗,导致对东晋虎视眈眈的石勒等势力,无法轻易全力进攻江左。而且即便有如前秦那般一统北方的势力,也因为无法轻易将内部矛盾化解,形成具有一致性的文化内核,而无法轻易覆灭具有稳定“汉文化”内核的东晋政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古代中国为什么儒学越兴盛,国家越孱弱

国家兴衰与思想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起决定性作用。若说“儒学越兴盛,国家越孱弱”,未免夸大了思想文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

儒家兴盛导致国家孱弱,是片面之词。宋朝孱弱,也仅仅只是军事方面,其经济和文化,却是空前的发达。

宋朝孱弱的原因与宋朝政府采取的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等各种政策相关,不应该归结为儒学的兴盛。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因此,两者的关系,谁决定谁,是显而易见的。试问儒学的兴盛,又是如何导致国家孱弱的呢?

假如西方国家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国和世界谁先进谁落后还说不定呢。

个人愚见,有失偏颇,欢迎批判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