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不拆”到“旧房改造”:民生巷11号再归来,启幕“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_民生_话剧_演员

时间滴答滴答地往前走着,但是我想和他们永远在一起……4月2日晚,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首部剧目——《民生巷11号之二》正式在星空剧场上演。

2014年,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南京市艺术团共同排演《民生巷11号》,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和支持。此次归来,演员热情不减,剧团用心不变,观众看得“上头”。演出结束后,有人举手发言,感叹自己的情绪完全被戏带着走,“一会哭,一会笑”。

“民生巷11号”归来, 再现一代南京人的喜怒哀乐

《民生巷11号之二》讲述了南京城一座遗留的老宅里,三位名叫“国庆”的老人,从小一起长大。几十年过去了,当老宅再次面临重新修缮的局面,三位“国庆”也各自遇到了他们这个老龄阶段所要面对的问题……

9年前,该剧前作《民生巷11号》首次登台演出,豆瓣获得7.0评分,入选了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了第二届江苏文华大奖、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奖和三个文华表演奖。

当时一名观众曾在观看演出后留言评论道:这部剧让我想起一部电视剧,讲的是老北京人对四合院的守候,也是老宅……一直以来,北京有很多类似的话剧反映老北京人的生活,相比之下,其他册亨是对自身文化用话剧的形式展现,则稍显不足,这部剧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剧中充满了浓浓的“南京味”。

再次归来,《民生巷11号之二》依旧紧紧地聚焦着南京,比如说,开头的秦淮河灯笼,演员随口流出的地道南京话。透过稀疏平淡的日常,来讲述老南京人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故宅的思念和守候。

不过,剧情却从第一部对“拆”与“不拆”的讨论,转变为了对“旧房改造”“抱团养老”等问题的探讨。

展开全文

同时担任编剧和演员工作的肖明介绍说,因为篇幅的原因,这个剧本从2万多字,删到了13000多字,由大剧场演出改编成了小剧场演出。但是,在观看演出时,记者发现,它并没有因为改编带来很强的突兀感,整部剧的节奏感仍旧流畅、痛快。

导演特意做了一次巧妙的安排,与剧场垂直挂立着的有一块钟表,时间滴答滴答地响,随着剧情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肖明告诉记者,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体现时间的紧迫感,“年龄再大一点,这种感觉会非常明显,就是时间的压迫感,无时无刻地不在笼罩着我们;另外,钟表秒针的摆动,其实是会让人有一种感受:时间能不能慢一点,别再走了,我们快要追赶不上。”

三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让观众一会哭一会笑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穆海亮评价道,“淡化情节,弱化冲突,以非戏剧的戏剧结构营造悄无声息的生活流,是《民生巷11号之二》在叙事方面的鲜明特征。但是淡化冲突绝不意味着寡淡无味,它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委婉而节制的一面,内敛动人。”

全剧共有8个人物,场景始终在民生巷11号的老宅。三位老戏骨同台飙戏,靠入木三分的演技,将观众的情绪“引进”民生巷11号的喜怒哀乐之中,让人一会哭,一会笑。

扮演肖国庆的演员肖明是国家一级演员、导演,曾在《别人的房子》《秦淮人家》《山泉》等话剧中扮演主要角色;编剧或导演的作品有《四季如梦》《402房间》《寻找张爱玲》等多部话剧。

扮演马国庆的马小宁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在《大明王朝 1566》《中国往事》等多部电影、电视剧中饰演主要角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江苏卫视“非常周末”中出演“马大师”,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扮演于国庆的于东江是国家一级演员,获得过政府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第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文化部“优秀表演奖”等,代表作品包括《人间正道是沧桑》《省委书记》《高粱红了》等话剧、电视剧、电影作品。

采访中,谈到印象深刻的台词,于东江还没从剧里的情绪脱离开,语气哽咽地说:“剧中于国庆说‘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民生11号长大’,实际上,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南京市话剧团长大。”

“这个戏从2014年开启首演,到后来进各个大学演出都非常受欢迎”,演员马小宁说,它勾起了大家对童年的怀念,所以在大家的呼声下才有了第2部,“我们三位都是退休好几年的了,尤其是我们于老师今年快70岁了,肖明65岁,我也64岁了,依然坚持在话剧舞台上,为观众表演话剧,很开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王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