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的学书之路是怎样的_柳公权_书法_老翁

柳公权,无论在唐代,还是后世,都是一个彪炳史册、家喻户晓的伟大书法家,他的楷书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正所谓"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筋骨分明,有刀切斧劈之感,痛快淋漓,是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唐代书法家之后又一位极具创新精神和技法高超的伟大书法家。

那么,柳公权的学书之路是怎么样的?

大历十三年(778年),京兆华原柳家一位婴儿诞生,柳父取名为柳公权,一位闪耀千年的伟大书法家就这样诞生在了显赫的书香门第中。华原柳氏在当时乃名门望族,书香传家,家族后人多世代为官,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后来颜真卿的书法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公元789年,十二岁的柳公权诗词文赋便已小有名气,时人称其为“神童”,而自己的书法水平自诩也已成熟,一日,他拿着自己写的“飞凤家”三字向小伙伴炫耀,其他伙伴无不惊叹赞美。这时,一位卖豆腐的老翁路过,看到柳公权在炫耀自己的书法,忍不住上前观看,看后却连连摇头,柳公权见状,忙问:“我的字难道不好吗?”听完柳公权的提问,老翁慢慢地说:“你的字就像豆腐一样,软绵绵的,没有筋骨,算不上好。”老翁的话如同浇了柳公权一头冷水,又如同点燃了柳公权心中的一团火焰,年轻气盛的柳公权质问道:“莫非先生的书法水平更高?不如写几个字让我来看看。”

展开全文

话音刚落,老翁又是慢慢地说:“我的书法不值一提,但我知道一个人,他用脚写的字都比你好,如果不信,你可以去城里看看。”好奇心驱使着柳公权来到了华原城里,只见城门附近一位缺失双手的老翁在用脚挥毫,周围的人都在不断叫好,柳公权仔细地静静地看着,不禁竟然看得入神了起来,直到老人收摊,柳公权一直守在旁边。老人看到十二岁的柳公权沉迷不已,便问;“怎么了,天晚了,回家去吧!”老人的话把柳公权拉回了现实,他急忙跪下叩头,并说:“请老先生收我为徒,教我书法。”老头看着眼前的柳公权,说:“我生来有脚无手,怎么配为人师表呢?难道你也想以后用脚写字?”柳公权又请求道:“请先生教我学书秘诀!”看到如此诚恳的小孩子,老翁说:“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翁的一番话令年轻的柳公权明白了,学习书法一定要勤学苦练、博采众长。于是,从此后,柳公权收起了傲气,潜心书法。

公元808年,三十岁的柳公权参加科举考试并夺得状元,从此步入仕途。进入仕途后的柳公权得以见到很多前辈书家的真迹,这为他后来书法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艺术土壤。他开始学习徐浩、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书法, 融会贯通,创立了“柳体”,成为了唐代书法的集大成者,后人更称其为唐代最后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唐文宗称赞其书法水平,可与钟繇、王羲之媲美。可以说,柳公权无疑是唐代中后期最有影响力和成就最大的书法家。

步入仕途后的柳公权由于遍览前人书法真迹,因此,书法功力飞速提高,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数量也迎来了大爆发,如821年的《蒙诏帖》、824年的《金刚经》、829的《送梨帖跋》、836年的《钟楼铭》、837年的《冯宿碑》、841年的,《玄秘塔碑》、《九疑山赋》、843年的《神策军碑》、849年的《刘沔碑》等,柳公权的书法作品颇丰,步入仕途后所作(或存疑之作)约80多部。

在众多书法作品中,有一件值得重点提一下,那件作品极容易被忽略,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作者是柳公权,但是那部作品每个人又非常熟悉。那是大约在825年,一代文豪刘禹锡被贬和州,受到当地官员排挤下写出了震烁古今的名作——《陋室铭》,世人只知《陋室铭》撰文者乃刘禹锡,却不知其碑帖作者竟然是柳公权,刘禹锡的文,柳公权的字,二者相得益彰,使得《陋室铭》从古至今一直大放异彩。

公元865年,一生历经三朝的伟大书法家柳公权去世,唐懿宗以太子太师之职厚葬了柳公权,令死后的柳公权尽显哀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