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课堂——华生的实验_实验_小艾_伯特

不论你是希望花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心理学,希望将心理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还是希望用心理学帮助他人,你都可以在《心理学小课堂》获取到关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全貌,我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对这门学科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前面我们介绍了

心理学小课堂——华生的行为主义

今天重点来说说他的实验

华生提出的新研究方法不研究意识。他认为情绪只是环境刺激和内在可以被测量的反应,例如脉搏数、出汗、脸红等等。

华生认为婴儿有三种基本的情绪:

恐惧:响声和突然失去支持会导致婴儿害怕。

愤怒:限制婴儿的活动会让他愤怒。

爱:爱抚和轻轻的摇晃会让婴儿产生爱的情绪。

其他情绪是这些情绪的混合。

1920年,华生进行了他最著名的情绪实验——小艾伯特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11个月大的艾伯特是实验对象。首先,实验者给艾伯特一只白鼠,艾伯特对它并不感到恐惧,随后实验者在艾伯特接触白鼠时用铁锤敲击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噪音。由噪音带来的恐惧导致艾伯特对白鼠有了条件性的恐惧反应,但不幸的是艾伯特将这种恐惧泛化到了相似的物体上,包括兔子、皮草大一甚至是圣诞老人的胡子。

通过这个实验,华生更坚定的认为,许多成年人的恐惧和焦虑都来源于与此类似的童年经历。那么他治好了小艾伯特了吗?很可惜,并没有。据华生自己描述,小艾伯特没能继续参加实验。

我们不知道后来在小艾伯特身上发生了什么,但是现在的心理和社会学实验之所以有严格的伦理守则,小艾伯特的实验是原因之一, 再也不允许做类似的研究了。有趣的是,从小艾伯特实验结束后到20世纪50年代伦理守则颁布之前,所有对华生这项实验的重复都没有成功。

然而,小艾伯特的实验也的确是有贡献的。1924年,玛丽.琼斯在听说小艾伯特的案例后,以类似的方法治疗了一个还怕兔子的小男孩“彼得”,消退了恐惧和兔子之间的条件作用。(实验是这样做的,每次彼得吃东西的时候,实验人员就把兔子往前挪近一点,直到他不再害怕,可以抚摸兔子为止)。

“彼得“是第一个有记录的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法)案例,比行为疗法开始流行要早了好多年!

让我们再回头看华生

他坚定的相信通过条件反射(即情绪控制)和从整体上塑造行为,能够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华生曾经狂妄的说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几位重要心理学家的推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是托尔曼、格里斯、赫尔,还有接下我们要提到的尤其著名的斯金纳。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关注和点赞,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