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解放大西南战争中有什么遗憾?湘军群雄为何多出于湘中_纵队_宝庆_湖南

本文目录

  • 你认为解放大西南战争中有什么遗憾
  • 湘军群雄为何多出于湘中
  • 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 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 都说无湘不成军,为什么湖南人那么能打仗
  • 石达开攻打不下一个小小的宝庆府(今湖南邵阳),这是为什么

你认为解放大西南战争中有什么遗憾

蒋介石反动集团在撤退西南直至台湾过程中一直在暗杀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撤离前进行疯狂破坏活动,说明蒋介石到最后都没有弄明白自己及其走狗失败的真正原因!

湘军群雄为何多出于湘中

湘中地区,又称湘中盆地,涉及长沙、湘潭、娄底、邵阳、衡阳、永州、郴州地区,又分为湘潭、衡阳、邵阳三块盆地,沿着湘江两岸,是湖南最早、最发达地区。中国四大书院的岳麓(长沙)、石鼓(衡阳)两大书院建于此,还是湖南土著最集中的地方,尤以湘潭盆地为中心,近、现代湖湘名人多出于此。如: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邵阳)、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詷(浏阳)、猛回头敲响警示钟投海明志的陈天华(娄底)、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湘潭湘乡)、彭玉麟(衡阳)、左宗棠(湘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杨度(湘潭)、辛亥革命大元帅(黄兴)、护法名将蔡锷(邵阳)、毛泽东(湘潭韶山)、开国元帅彭德怀(湘潭)、刘少奇(宁乡)、开国元帅罗荣桓(衡山县)、开国大将陈赓(湘潭湘乡)、开国大将谭政(湘潭湘乡)、开国大将肖劲光(长沙)、开国大将许光达(长沙)、威震新疆能生产能打仗的王震(浏阳)、抗日名将左权(株洲)、四平虎将陈明仁(株洲)、抗日名将宋希濂(湘潭湘乡)、抗日名将廖耀湘(邵阳)等。湘潭为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的粮食、布匹集散地,有小南京之称,民国时也有一定的民族工业,曾经包括长沙、株洲、浏阳、宁乡、湘乡、韶山、湘潭县及衡山县等部分地区,解放前蒋介石政权就曾考虑将湘潭建设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解放后一度为湖南省委机关驻地,后确定为长沙,长潭短时合并后分家,浏阳、宁乡先后划归长沙,株洲独立建市,湘潭几乎成为湖南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地区。湘中地区为炎帝(株洲)、舜帝(永州)陵寝之地,湖南土著据说为华夏三大始祖战神蚩尤的后人,南宋时,湘勇即为精练之师,明初朱元璋两屠湖南,湖南土著仅湘潭地区保留最多,余多被屠杀或逃亡四川、贵州等周边省份。国军五大王牌,新五军组建于湘潭,新一军、新六军以新五军之22师为骨干发展而来,廖耀湘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组建于湘潭)参谋长,22师师长,22师基本以湘中地区士兵为主,74军淞沪会战打残后,亦在湘中地区补充兵源。

经济发达、文化发达、历史悠久、是湘中名人辈出的基土条件。

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这个问题极不专业,任何简单的排序都是耍流氓,原因只有一个:任何一支军队或者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一套编制体系和称谓标准,也存在一个编制名词被多支军队使用的情况,那么它的级别和规模就不尽相同。正确理解编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放在一支特定的军队、一个特定的时期去比较,比如二战时期日寇的“军”最多可以下辖七个师团20多万人,能跟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级单位划等号吗?

那就先说我军,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革命战争年代使用过三个:兵团、方面军和纵队,在红军的早期,则只使用过方面军和纵队的编制。井冈山的红四军在朱毛会师后下辖两个师五个团,期间在湘南受挫后损失较大,因此在挺进闽西时进行了缩编,在军部下面直辖三个纵队,军事主官称为“纵队长”,因为这个纵队编制其实只是“团级”,比如林彪就担任过红四军第1纵队的纵队长。

红军队伍发展壮大以后,便取消了纵队这一级编制,重新恢复到团、师、军的逐级编制级别,再以后有了军团、方面军的编制,三大苏区的部队在长征期间番号分别为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当然了,红军毕竟还很弱小,番号确有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作用。比如红一方面军出发前86000余人,红四方面军峰值时也有80000余人,而贺老总的红二方面军两个军团加一个红32军,也不过13000余人,跟二战时期苏军的方面军自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某种意义上,“纵队”其实是一个不好界定级别时的临时性建制单位,抗战时期八路军也组建过若干纵队,比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等等,最初的级别相当于“旅”,兵力有数千人上下,随着部队的发展又可以壮大到上万人,已经等于或大于“师”级了,所以这会的纵队军事主官,可以称为司令员了。黄克诚纵队南下增援陈粟后,即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足足有20000多人。

到解放战争初期,各军区组建野战军时,为了迷惑敌人和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纷纷在野战军之下组建“野战纵队”,比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初建时就下辖四个野战纵队。各解放区由于原来的情况不同,因此有的是纵队下辖数师、有的是纵队下辖数旅,各纵兵力从10000到20000多人不等,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个别纵队突破了30000人。到解放战争中期,各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增加,部队发展了嘛。

直到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出了统一全军编制和序列番号的命令,原来的野战纵队改称为“军”,原来下辖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以三三制的原则再下辖团、营、连等作战单位。在此之前,东北、华北和华东我军,为遂行大兵团作战任务,已经着手把二到三个纵队整合为一个兵团,但是番号都是自拟的,也是直到西柏坡命令下达后,才开始正式排序,比如华野就整编为第7、第8、第0和第10共四个兵团,每个兵团再下辖三个军。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并未组建“集团军”编制,而是在1985年左右实施军改时,将原来的各“军”通过合成化、现代化而升格为“集团军”,但下级建制直接为旅,跟二战时期的集团军建制是有区别的。比如人民军队的首长有大军区职、正军职或者正师(旅)职,你听过“正集团军职”吗?这个原理得吃透,不细说了。

然后再说国民党军队,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大陆期间全部使用过,抗战爆发之前的编制称谓和级别太乱,受篇幅所限暂不介绍。1937年8月以后,开始组建战时“集团军”编制,理论上应该下辖两个以上的军,但是在抗战爆发前后已经有了军以上的“军团”编制,所以在1937到1938年间,这两个级别差不多的编制其实是同时存在,最终各军团要么裁撤、要么都改制为集团军。

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为了指挥规模庞大的参战部队,开始设置“兵团”一级,不过这一时期的“兵团”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比如武汉会战期间,长江两岸的第五、第九战区部队被编成四个兵团,分以薛岳、张发奎、孙连仲、李品仙为兵团总司令(注意是总司令),其中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居然下辖七个集团军、三个军团共17个军的部队,由于指挥层级太过复杂,1939年以后兵团建制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旅),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

1944年底为整理西南地区的军队和接受美援,在昆明设立陆军总司令部,然后把原第四、第九战区和调入湘黔桂粤各省的军队,统一整合为四个“方面军”,以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分任方面军司令。每个方面军分辖四至六个军不等(大约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编制级别高于集团军,但是又略低于战区,属于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抗战胜利后方面军编制被取消。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野战部队主要使用整编军、整编师、整编旅的作战序列,由于整编军的编成数量不多,在遂行战役时经常组建临时性“兵团”建制投入战场,然后兵团直辖整编师(或军)。此时的兵团没有固定编制,只能概述为辖“两个以上的整编师(或军)”,比如豫东战役时区寿年兵团只有两个整编师,而汤恩伯在孟良崮战役时的第一兵团则下辖八个整编师。

这一期间蒋军也有“纵队”的建制,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种兵混编的直属机械化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快速纵队”,就编制级别和兵员数量来看,相当于“装甲旅”的规模,比如豫东战役时黄百韬临时兵团就下辖一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少数交警部队。二是如果兵团规模太大时,在作战中会临时划分为若干纵队,比如汤恩伯兵团的第一纵队,就下辖整74师、整25师,然后以黄百韬兼纵队指挥官,可惜张灵甫根本也不听他的。

到1948年7月以后,蒋军全部取消整编军、整编师(恢复为军)、整编旅(恢复为师)的番号,正式组建机动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到四个军,军辖师再辖团,编制级别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整编军,此时的军事主官称为司令或者司令官(不是总司令)。在几个主要战略区中,东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东先后组建了六个兵团、华中组建了三个兵团。

随着我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蒋军先后有多个兵团被歼,然后就把被歼的兵团番号转授或者重建,所以战争末期兵团番号是非常混乱的。比如郑洞国第一兵团在长春被歼,番号给了陈明仁重建,卢俊泉第六兵团在锦州被歼,番号给了李延年用来升格绥靖区,黄维兵团被歼,番号给了胡琏去江西重建,这需要很长的篇幅来说明了,不一一赘述。

解放战争期间蒋军没有“方面军”的编制,“集团军”编制到1946年底也全部取消,在所余的两个编制名称中,兵团肯定是要大于纵队的,并且兵团的级别和规模也经历过变化。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蒋军早就使用过“纵队”的编制,比如薛岳追击红军时,就指挥着什么吴奇伟纵队、周浑元纵队等等,每个纵队下辖两个以上的步兵师,接近于“军”级。

所以你看,无论是兵团还是纵队,即便是同一支军队,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级别和兵力规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讨论。

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没有固定规模。解放战争后期的纵队规模相当于军,但前期并不是。

要想搞清楚纵队的规模,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当年我军的军区的概念。

抗战期间,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八路军各师和新四军都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

对外,顶着十八集团军某师,新四军某师的名头。但对内,则是某某军区。

比如115师,就是对外的名头。对内,则是山东军区。

129师,也是对外的名头。对内,则是晋冀鲁豫军区。

相应的,八路军各师所辖的各旅、团;新四军所辖的各师、旅,也均有对应的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班子。

比如,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太岳军区,起初就是由129师的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

插一嘴,《亮剑》中李云龙一个团,却下辖八个营的情况,真实历史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虽然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正规番号只有三个师六个旅,但这并不表明八路军在正规番号之外,不能自行组建旅级编制。

比如129师,早在1940年时,下辖的部队除了有正式番号的385旅、386旅外,就已经有了自行整编的第1、第4、第7、新1旅、新4旅等多个旅级建制。以独立团的实力,完全可以升格为旅,李云龙也完全可以升任新X旅旅长兼某某军分区司令。并不是说国民政府不给八路军番号,李云龙就必须一直只能是团长。

相对来说,比《亮剑》稍早上映的《历史的天空》在这方面的设定就合理一些。剧中主人公姜必达除了是新四军的旅长外,还是麒麟山军分区司令。我军在抗战中后期,其实更重视军区的建设。

抗战胜利后,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央第一时间发出了《关于扩军与组建机动兵团的指示》。

根据中央指示,八路军各军区和新四军各军区,均在第一时间组建了野战兵团。

如晋察冀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等。

当时最早组建野战部队的是晋冀鲁豫军区。

1945年9月,由于要进行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将下辖的三个二级军区,即冀南军区八路军主力、太行军区八路军主力,太岳军区八路军主力,分别编为了冀南纵队、太行纵队和太岳纵队。

这三个野战纵队加起来,总兵力约在三万人上下。平均一个纵队一万人。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师的规模。

关于为什么野战部队的番号要叫某纵,而不是某军,某师。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政治上的考虑。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对外的名头仍是八路军,新四军。如果直接以某某野战军某军、某师为番号,不利于政治宣传。

另一方面是为了隐藏实力。解放战争初期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如果我军直接打出某某野战军某军、某师的番号,比较容易被国军判断出兵力。

再一方面,当时我军的实际情况也无法界定野战军纵队的编制规模。

抗战期间,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基本是以游击战和小规模的运动战为主,且各军区的装备和训练水平也都很一般。因此各军区在组建野战部队之初,规模都不大。

就拿前面提到的晋冀鲁豫军区来说,整个军区下辖的武装部队是29万人,可符合野战部队标准的精锐也就4~5万人。

其它军区也是如此。新四军创立的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时,先期成立的6、7、8、9,四个纵队,总计四万多人。也是平均一个纵队一万人上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平均数。有些纵队的兵源是不满万人的。

比如华中野战军的7纵成立之初,就只有四个团,5000人左右。后来华中野战军又新成立的10纵, 才三个团编制,4000多人。

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各军区的编制番号也不尽相同。华中军区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编制是纵队→师。

其它野战军的编制是纵队→旅。

既然各野战军的各个纵队在兵力规模和编制上无法做到统一,有的纵队辖2~3个师(旅),有的纵队辖3~4个团。那很自然,野战军的作战单位也就不适宜称为军或师了。

(解放战争前期,我军连军服颜色和样式都无法做到统一)

总而言之。我军的野战纵队,解放战争后期是军级单位。但起初并不是,而是类似加强师或普通师(旅)级单位。兵力普遍在数千至一万人上下。

各纵队后来发展壮大,兵力普遍在2~4万人上下了。中央这才在1948年11月,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序列和番号的命令。

自此之后,我军野战纵队统一改称为军,原东野、华野各纵下辖的师级番号不变,原西野、中野和华北部队各纵下辖的旅级番号统一改称为师。于是这才有后来大家印象中的解放军编制和番号。

都说无湘不成军,为什么湖南人那么能打仗

湖南历来猛将如云。近代以来,作为毛主席的故乡,湖南的开国将帅也非常多,共有202位,其中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元帅,粟裕、陈庚、许光达等6位大将,10大将湖南就独占了百分之六十,比例相当高,还有萧克、王震、杨得志等19位上将,廖汉生、张震、刘志坚等45位开国中将,另外还有129位开国少将。其中,湖南是出大将、上将、中将数量最多的省份,真的可以说是将帅入云。国父孙中山在评论湖南人时这么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情,湖南人做的出来。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提到:湖南人性质陈毅,守旧忽然守的很凶,但趋新也趋的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湖南人的这种性格,是湖南人能打仗的主要原因。在我军36位军事家中,湖南就有15位,几乎占了一半,36位军事家包括毛主席、彭老总、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萧劲光、许光达、黄公略、左权等。其中湖南排第一,四川和湖北分列第二、三名,分别有7人和4人,三省囊括了所有军事家。最后用一句诗来解释,湖南人为什么能打仗。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湖南烈士夏明翰的这首就义诗,最能代表湖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性格。

石达开攻打不下一个小小的宝庆府(今湖南邵阳),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回顾一下宝庆之战的前前后后,个中原因,就十分清晰了。

石达开入湖南,声势惊人

在南安会议确立了入四川的方略后,石达开开始进入湖南,准备由湖南进湖北再入四川。

石达开大军,约20余万,号称30万。实际上由于石达开没有后方根据地,军中很多是随军家属,能战之军约10来万。

不过就这10来万,已经算是很大的军团了,因为,当时湖南的军力基本都在外省作战,留在湖南的兵力非常少。

因此,石达开军初入湖南时,进展十分顺利,湘东南许多地区都迅速攻克,声势惊人。

石达开入湖南,声势很大,而湖南防务空虚。

紧急动员的湖南

当时的在湖南协助骆秉章的左宗棠,迅速采取了紧急动员。

在紧急动员下,湖南地区的民众踊跃响应。很短的时间内,湖南就组织起了4万人。

尤其要注意的是,尽管此时湖南境内湘军兵力依然远远少于石达开部,但却拥有一支不错的水军,虽然船只数量不多,但对于湘军获取在湖南战场的主动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此时清军已经截获了情报,了解到了石达开借道入川的战略企图,因此,清军对于石达开所部的动向相对容易判断,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石达开所部实施机动的突然性。

左宗棠、石达开,演义中被强行拉到一起的好基友,迎来了宿命的对决。

因此,左宗棠将主要防御放在了衡阳方向,石达开见衡阳方向防守严密,决意取宝庆。

前哨战,大义凛然的小脚女人

石达开采取分进合击的方法攻略宝庆,分兵进击。

此时,一支数万人的太平军(傅忠信所部)首先抵达了宝庆外围的新宁,拉开了宝庆战役的前哨战。

江忠源曾给过太平军惨痛的打击。

由于此时清军主要部署都在衡阳方向,因此,原本新宁这个地方是很容易过去的。可是,太平军漏算一个小脚女人。

这个小脚女人,正是湘军名宿江忠源(就是在蓑衣渡大败太平军,引发冯云山死亡的人物,此时已在江西庐州被太平军击败而自杀)的母亲。江母散尽家财,募集乡民数千人,据险而守。太平军居然一时攻不下来。

待到江忠义部率军赶来救援后,太平军被击败。这些太平军恼羞成怒,对附近的村落进行了屠杀。

石达开军内讧,左宗棠获取调动时间

此时,太平军内部又发生了严重的分化。

石达开手下两位大将不合,最终引发了何名标带2万多兵马出走,另外一位大将赖裕新居然不顾大局,一路追击何名标到了广西才折返。

由此可见,石达开军事才能虽然杰出,但他凝聚部众的能力确实远不如杨秀清,使得部队的凝聚力有很大问题。

这场内讧对石达开军的实力影响倒还不算大,赖裕新追击到广西后居然又会和到了附近的天地会成员(广西天地会成员的战斗力很不错),一时反而实力得到强化。

但是,这场内讧却给了左宗棠充分的调动时间。使得左宗棠可以调整部署,加强对宝庆方向的防御部署。

外围战太平军连续受挫

新宁附近的战斗只是一个缩影。太平军在宝庆周边的作战都极不顺利。

石达开将兵分两路,一路取武冈,一路取祁阳,试图获取攻打宝庆的主动权。

可是,由于此时左宗棠已经算准了石达开的部署,并获得了调整时间。

尽管太平军兵力占据优势,但由于战场环境水网纵横,湘军利用水陆一体的防御,双方僵持不下。

湘军此时装备、训练水平已远远好于石达开军,因此打硬仗时优势明显。

这段时间的战斗中,石达开亲自指挥的战斗多取得胜利,但左宗棠就是吃准了太平军指挥不灵、协调不力的弱点,主动分兵作战,使得石达开军无法有效协同,兵力优势发挥不出来。

因此,当石达开开始围攻宝庆时,表面上是石达开军在围攻宝庆,实际上,由于石达开军没有占据外围城市和补给基地,实际上石达开军是陷入了湖南清军的战略围困中。

左宗棠对宝庆的防御部署

早在长沙之战时就表现卓越的左宗棠,对于守城,早已成竹在胸。

在总体战略上,对于宝庆会战,左宗棠早和曾国藩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拖”。石达开大军兵马众多,外围却没有稳定的补给,只要能拖延时间,石达开军必然陷入被动。

因此,左宗棠并没有把大军急吼吼调入宝庆,而将刘长佑等善战之军放置在包围圈外面,或切断太平军后方补给,或从侧后骚扰、打击分散的太平军。

而守宝庆的,主要是以新兵为主。

这3万多紧急招募的新兵。

大部分军队放在宝庆城中,并留8000余兵马在外围凭险而守。

宝庆,今邵阳,地势险峻,民风彪悍。

城内,城东由总兵周世宽、道员赵焕联联防,城南由副将田兴恕防守,城西由资江水师巡防。

同时,将宝庆城外的居民全部迁入湖南城内,将城外的民房全部拆除,物资能搬走的全部搬走,搬不走的全部烧掉,坚壁清野。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大清反动派扰民,但是,想到新宁附近被屠杀的乡民,我觉得应该老百姓应该还是会配合这些举措的。

同时,老左也不想高估自己的个人魅力,毕竟,都是新兵蛋子和团练,哪里见过这几十万人的打仗,胆怯是难免的。所以,设立了督战队,后腿者斩。

另外,就是发挥团练们的长处。加强城墙巡逻,严防细作,严防城内会当趁机造反。

部署完毕了,石达开,你来吧!

有些安静的两个月围城战

不过,宝庆军民可能会有些失望。

因为石达开围城战打得很文明,噪音、废弃都没有。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石达开军基本没有发动围城战,最多也就是隔三差五去攻击驻扎在外围阵地的清军。

石达开军在干啥呢?扎营寨,挖地道。

这个招数,在当时是很时髦的。湘军围攻安庆、天京,都玩的这手。

可是,湘军这么做,是有前提的,人家补给通畅,而且常能切断守军的补给,这么耗着自然有利了!

结硬寨、打呆仗是有前提的,勿盲目推崇。

石达开完全没有后勤补给基地,这么耗,就有点冒险了。

而且,石达开军对于围攻也比较慢条斯理。5月10号开始抵达宝庆,开始在东、南、西三面围困宝庆,直到6月中旬才切断北路通道,完成合围。——这个漏洞,使得石达开被对手逆转。

清军援军抵达,形势逆转

在石达开初入湖南时,对于湖南境内的战事,清朝高层曾有过争论。

胡林翼、骆秉章等人,都认为应该尽力援助湖南,废话,自己家老巢呀。

而官文等非湖南籍高官,都认定安徽、江西才是主战场,湖南自己能搞定石达开。

可是,由于石达开在湖南早期进展顺利,且围攻宝庆,声势很旺,清军达成一致。从湖北等地抽调兵力开始援助湖南战场。

6月下旬开始,清军援军陆续抵达宝庆外围。

6月25日,知府刘岳昭抵达洪桥;7月4日,刘长佑、江忠义、刘坤一抵达严塘。随后,湖北赶来的李续宜也抵达。

刘长佑、刘坤一,又一拨牛人正在登场。

此时,双方的形势出现了逆转。湘军兵力打到7、8万人,接近了太平军能战之军的兵力,且湘军新锐保家之师,比久攻顿挫的石达开军气势旺盛。

湘军的反击,石达开最终败走

李续宜与刘长佑商讨后,认为“石达开军在东路壁垒紧密,防御森严,北路的包围圈刚刚形成,应该从那里突入”。定计攻北路。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石达开得知清军抵达,令各部包抄高家冲大营,双方激战。一时胜负不分。

李续宜见状,趁东路鏖战,率军西渡资江,在水师配合下,攻击西路。连续攻陷太平军这一带的营垒和哨卡。西路的赖裕新大惊,急忙发起反击,被击败。

湘军得以成功渡资江袭西线,即是李续宜用兵果断,也反映出太平军师老兵疲。

这样,湘军击破太平军西线,进入宝庆城内。内外清军联合到一起,形势逆转!

随后,湘军再次发起进攻,石达开见清军兵力已厚,攻宝庆已无机会。因此,部署佯攻、撤退,大军撤离湖南,退入广西境内。

看完这个过程,我们大约就能清楚看到石达开失败的原因了:

一、石达开的问题:

1、石达开部众凝聚力有很大问题。部下公开的出走就不说了,其他部队还擅自追击,离开战场,这样,有理由相信,石达开军各部在战斗中的协同作战能力应该也是极差的了,因此,双方集中在一起作战还好说,一旦分兵,就各自为战,往往失败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花了将近一个月,才完成合围了。

保持部队凝聚力,石达开确实远不如杨秀清。

2、石达开确实不擅长打硬仗。早期太平军,也常常攻坚不克,但从未像宝庆一样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石达开长于巧仗,不擅长硬仗,清军对他的评价看来所言不虚。

在这次战役中,不管是围城、攻城、打援,似乎都差点意思,慢条斯理有余,少一股狠劲。

二、清军的组织

1、动员有力。

这次湖南地区的动员来说,效率是非常高的。不管是军队的招募,还是民众的组织,效率都非常高。

2、湘军集团的团结。

此次会战中,洪天王与石达开之间毫无配合。即使石达开内部,也出现了内讧。可见内部芥蒂之深。

反观清朝,各地的配合、援助都很积极、有序。湖北巡抚胡林翼派兵到湖南,湖北仅余2000多兵,而他当时还面临着陈玉成的压力。可见,湘军高层多以大局为重,配合紧密。

3、人才集团的涌现

在这次会战中,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等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集体涌现,而此时,曾国藩、彭玉麟等人都还正值鼎盛。不断涌现的湖南人才,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

反观太平军,早期老王系数被杀,就剩下石达开还在出走;后期崛起的李秀成、陈玉成等人刚冒出头就开始遭到了天王各种防备。

两相比较,此时表面有复兴之像的太平天国,早已走上覆亡之路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