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明朝会是怎么样的局面?明朝是如何一步步彻底完成削藩的_削藩_建文帝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削藩 局面 削藩 建文帝 明朝

本文目录

  • 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明朝会是怎么样的局面
  • 明朝是如何一步步彻底完成削藩的
  •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 朱允炆如何做才能成功削藩
  • 如果朱标没死,他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手段削蕃,会是一样的结果吗
  • 如果朱标继位,由他削藩,朱棣会造反吗
  • 为什么朱允炆要急着削藩
  • 为什么汉文帝不削藩汉景帝开始削藩
  • 削藩是怎么回事

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明朝会是怎么样的局面

首先要说明的是建文帝削藩和宦官干政没有任何关系,宦官干政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文官一家独大是从土木堡之变以后开始的。建文帝削藩是必须的。就算是当时朱元璋传位给朱棣,朱棣也得削藩,建文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他失败了,应该说,建文在位四年可谓一事无成,一手好牌打的细碎。

可以说,朱标不死,登基以后也得削藩,藩王这个东西是不可能不削的,毕竟威胁皇权。如果说,建文帝不削藩,随着时间推移,应该会发生诸王造反的事情,朱元璋的明朝的分封,沿袭元朝宗王出镇的做法。藩王们在战略要地世袭统帅军队,但是对于地方行政很难干预,也并不建国,地方行政归布政使司。明初的藩王数量多,管辖的兵力比元朝的宗王要少。而且主要的宗室基本上守卫边关,明朝辽、宁、谷、燕、代、晋、庆、肃八王的封地都是军事要地。如果建文不削藩,而地方诸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建文占据正统。胜利面比较大。如果种态势始终保留的话。以后也是一推造粪机器。

必须要说明的的,朱棣没有造反的想法,是在建文帝的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造反是死,不造反也 是死。既然如此造反尚有一线生机。从建文帝角度来说,建文帝的削藩之举是并非势在必行,是急功近利下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建文帝削藩手段,方法并不高明,甚至有些愚蠢,朱棣也有造反的野心,不过是建文帝促使他提前爆发,但是如果不是建文帝步步紧逼他也就是想想而已。建文帝手下多废物,多笨蛋。朱棣造反成功,80%的功绩应该属于建文帝,20%才是朱棣和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建文帝削藩是在诸藩王无过的情况下强行削藩,削藩的过程中逼死王叔,出于自保和兔死狐悲感觉,让所有的地方诸王和皇帝成为对立面,朱棣造反造反,诸王袖手旁观,建文能力低下,战略和战术上都存在巨大疏漏,使朱允炆削藩功亏一篑。在大优势的情况下输了,可以说输的太正常了。

建文帝不会用人,用的都是酸儒,没有任何实际能力。当年汉景帝他能用3个月平七国之乱,朱允炆四年削藩失去江山社稷。而建文帝的底牌和实力远远大于汉景帝,汉景帝能赢七国之乱就在于会用人,一旦用人就彻底放权,而建文帝这些都做不到,既要削藩就别要名声,既想要面子又想要里子。建文帝是典型的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典型。而且有前车之鉴,削藩之事虽然势在必行,但也无需着急,削藩的方法有很多。第一种就是天下第一而且根本误解的由主父偃的推恩策,汉武帝时已经实行过的成功的典范。但初继大统的建文帝有政治浪漫主义的倾向,没有实际政治经验,又将上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个无能之辈一个劲的鼓动,将削藩之事想得太过幼稚。就行想毕其功于一役。只能说愚蠢。

历史不不能假设,后来朱棣上台也削藩,做的比建文高明和圆滑的多了,但明朝最后也葬送在些猪狗一样,五谷不分的宗室身上。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朝是如何一步步彻底完成削藩的

谢邀请 明朝削藩始于建文帝,到明宣宗宣德皇帝基本完成。建文帝因削藩,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己也落了一个生死不明的下场,此后朱棣以及宣德皇帝继续削藩,明朝诸王威胁中央基本得以减除。

明朝首先削藩开始于建文帝,建文帝为了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密谋,周王,代王,齐王等先后被废或者被杀,同时对不具有威胁的其他诸王封地也进行了行政改革,使其不准参与文武之事,其结果导致就藩北平的燕王以“清君侧,靖内难”为名,南下攻取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其次是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整肃违法乱纪的藩王问题,与建文帝不同,一方面朱棣充分展示亲情,对藩王的小毛病不管不问,并且在经济上优待藩王,另一方面,隐形弱化藩王军事力量,将朱元璋分封在长城沿线的攘夷塞王内迁,如宁王朱权徙于南昌,此后代王,周王等先后削去护卫以及官属,齐王,谷王被废为遮人

最后是宣宗皇帝,宣宗即位之后,威胁中央的主要来自在靖难成功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汉王因谋反,宣宗通过军事行动将汉王诛除,而赵王则是因为有人告发,其向宣宗主动交出护卫。

总结 明朝朱元璋遗留下来的藩王威胁中央的问题经过朱棣以及宣德皇帝将近40年的努力基本得以解决,使得其无力明廷相抗衡。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汉景帝削蕃与汉高祖分封是在不同时期,适应当时社会形式,强化统治的举措。

七国之乱

刘邦建立汉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决定分封诸王。在局势稳定后又开始清理军功集团,罢黜异姓王,分封刘姓王,以强化统治。在汉高祖刘邦设计的这套统计结构里,刘姓诸王,对外可以防御异族入侵,拱卫京师;对内可以威慑军功集团,巩固皇权。确保皇权的绝对权威。

吕后

然而,刘邦死后,事情并没有像他设计的那样发展。刘邦生前扶植吕后的势力,本是为了确保太子顺利接班,但由于“母壮子少”的缘故导致了“吕后专权,大封诸吕”的局面;吕后死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等开国元老共同诛杀诸吕,扶植代王刘恒即位做了皇帝,汉室正统刘姓保住了皇位。

太尉 周勃

刘恒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与当下比较火的词形容“锦鲤”很卡位。

文帝母亲 薄姬

刘恒的母亲薄姬出身卑微,先嫁给了军阀魏豹。在刘邦消灭了魏豹后,又转嫁刘邦。薄姬不受宠,甚至见刘邦的机会都不多,但就是这样,也挡不住一次机会就怀上了“龙种”;刘恒在刘邦的儿子里面最不受重视,这种劣势反过来让他逃过了吕后的毒手;本来做个低调自保的王爷也就算比较幸运了。谁能想到,突然就被周勃、陈平他们拥立做了皇帝。

汉文帝 刘恒

汉文帝刘恒的身世在他即位做皇帝前为他带来的都是好运。然而,继位后却成了不利因素。刘姓的王爷们,也就是刘邦的儿子和侄子们就开始各种不服。最明显的就属刘邦幼子淮南王刘长。这位淮南王骄横跋扈,有文字记载: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跋扈还不是最过分的,后来直接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

汉初代淮南王 刘长

除了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也很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代顷王刘仲的儿子。单从血缘上来说,他没有刘恒“根正苗红”,但刘濞为人性情剽悍,勇猛而且有野心。英布造反时,刘濞曾作为骑将跟随刘邦镇压破英布叛乱,有军功。而且,是因为刘邦顾及吴郡接壤东越,才选了刘濞来镇住他们,后来封为吴王。刘濞在封国内的很多举措也都很过分:大量铸钱、煮盐,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位。

吴王 刘濞

相对藩王们的咄咄逼人,皇帝却只能奉行汉初制定的黄老之道,搞“无为而治”,刘姓宗室诸王的势力就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诸王势大,尾大不掉”的局面。以至于匈奴总来侵扰边境,汉景帝都干着急而不敢出兵。因为,一旦跟匈奴打起来,输赢先不论。皇帝军队的主力就被牵制住了。诸侯王如果趁势出兵逼宫,基本上就只能选择让位了。基于这种客观现状,汉景帝只好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蕃。从而引发了“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进军路线图

“七王之乱”从表面上来看,是由削蕃政策引起的。但,实际上,即使不削蕃,任凭藩王继续做大,总有一天,也还是会发生藩王叛乱。在实力对比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这种叛乱来的越早对皇帝来说越有利。因此,对汉景帝来说,削蕃,不得不为。

晁错献“削蕃策”

朱允炆如何做才能成功削藩

诸侯王就地做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固,对于任何中央朝廷来说,削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这个事很棘手,是很难办的事,操之过急很容易适得其反,朱允炆削藩就是一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时年二十一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即位仅仅几个月,建文帝就开始考虑削藩以增强自己的权力。

据《明史·高巍列传》记载:当时的主政者都在议论削夺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大夫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说:

“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就是说,分封诸王是自古以来的制度,不削藩朝廷纲纪就难以确立,削藩就伤了亲情。贾谊说:“要想天下久安,不如广泛建立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实力”。现在削藩不能采取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是应当效仿主父偃的推恩政策。在北面的藩王,子弟分封到南方;在南面的藩王,子弟分封在北方。如此以来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在豹眼看来,这是很高明、正确的策略,但没有被建文帝采纳。

建文帝太年轻,毫无治国理政的经验,书生气十足而且温文尔雅。他所重用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虽是大儒却也是书呆子,既缺乏从政经验,又没有执政能力,只会纸上谈兵。

但这帮子人在削藩这事上却毫不心慈手软,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势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专找软柿子下手,很快就得到了一些成效。

据史料记载:

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

在一年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就被废掉,燕王朱棣就成为下一个目标。

朝廷承认朱棣是个狠角色,是最棘手的藩王,在行动上非常小心谨慎。这恰恰给燕王留出了集结部队和准备的时间。

朱棣以靖难之名,与建文帝展开了对战,最终攻破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燕王取而代之。

从朱棣的首席谋士道衍和尚(后名姚广孝)给他的谋划来看,即便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也最终会造反。

但如果朱允炆策略得当,还是具有胜算的。

当初,朱允炆准备对朱棣动手的时候,朱棣还无意立即行事,因为他的三个儿子正在南京作为人质。

在1398年和1399年,燕王朱棣搞了许多鬼把戏,又是装病,又是装疯,请求遣返他的儿子们。直到1399年六月,朱允炆才准许朱棣的儿子们回到燕王身边,到这时燕王才决心用军事行动抗命朝廷。

历史学家把朱允炆这一决定,称之为愚不可及。

从朱棣投鼠忌器、迟迟没有动手来看,如果朱允炆采纳高巍、韩郁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既堵住了朱棣的嘴,又给朱棣造反增加了很多顾虑。如果朱棣要舍弃自己的儿子们,执意造反,那就另当别论。

如果朱允炆采取推恩令,将势力最大的藩王以此削弱,对于势力较小的藩王,寻找不法罪行削藩,双管齐下,或许就能够削藩成功。

本来朱允炆的叔叔们还在,他这个皇位来得就不那么理直气壮。虽说有朱元璋的遗诏,但有儿子却把皇位传给孙子,这似乎不太合套路。这时候,朱允炆却不是施以恩德而急于削藩,更加显得寡情少义。

反之,朱允炆施行推恩令,既符合道义,也顾念亲情,应该能够收买人心。而且使朱棣没有起码的借口,以靖难之名兴师动众。如此一来,随着政权的稳固,或许还有机会除掉朱棣。

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朱允炆远不是朱棣的对手,朱棣有足够的花招对付他。

在豹眼看来,朱允炆削藩的策略是错误的,但采纳高巍的建议未必一定成功,起码存在希望。

这纯粹是事后诸葛,说了跟没说一样,但起码是说了,即便采纳高巍建议一定成功,对于朱允炆来说,也一样毫无意义啦。

如果朱标没死,他采取和建文帝一样的手段削蕃,会是一样的结果吗

朱标是朱元璋的太子,他在诸位兄弟中威望很高,也常常协调父皇和各位弟弟的关系。如果朱标没死,顺利即位,他会采取和建文帝不一样的措施。

朱标

朱标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也明白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削藩,但会把矛头首先对准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

朱标会采取最小的代价处理朱棣。

第一步,朱标会把朱棣迁移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安置,派地方官严密监视,让朱棣不敢轻举妄动。其实,最小的代价是在朱元璋的葬礼上,朱标突然逮捕朱棣。但以朱标的性格,他不会这么做。

朱允炆

第二步,朱标会留置朱棣的三个儿子做人质。让朱棣不敢有异动。

第三步,即使朱棣真的反叛,朱标也不怕,他也能果断调兵遣将将其灭掉。

总之,朱标如果不死,朱棣应该不敢造反。而且朱标会采取措施逐步削藩,就算朱棣起兵造反,也会很快被灭掉。

朱棣

如果朱标继位,由他削藩,朱棣会造反吗

还是会的。因为朱标生性软弱,对兄弟友爱,朱棣会利用这点来攻击朱标的薄弱点。因为朱棣是一个枭雄,他才不会管什么兄弟之情。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为什么朱允炆要急着削藩

朱允炆为什么削藩那么简单粗暴的问题,要从当时的形势和朱允炆的做法说起。

一、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以后面临的形势和他的需求

我们知道,自西周王朝开始实行分封制以后,在王权逐渐衰落的过程中,诸侯王的势力就慢慢的变得越来越不受控制,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造成了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并直接导致了周王朝的覆灭。这段历史也提醒了后世各个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取消了分封制,既使实行分封制,也想方设法削减藩王的势力,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收威胁。

配图:建文帝画像

西汉初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但汉景帝借助晁错成功削藩,确保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刚登上九五之尊的建文帝,没有他的爷爷朱元璋那么大的威望和震慑力,周围除了几个儒生,也缺乏强有力的战将。而那些藩王又是什么情况哪?这些藩王大都是朱元璋在世时封的,基本上都是建文帝的叔叔辈。但藩王没有封地,只有一些田庄,其实力主要在于统领边兵,掌握有北边塞防的军政大权,这尤其是以坐镇北京的燕王朱棣势力最大。

作为一个后辈,其实他是面临着各地藩王势力会慢慢坐大的巨大压力的,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能够稳坐江山,在他的谋士们的建议下,削藩也就势在必行了。

二、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措施及后果

1、用人不当,力有不逮。

我们看看建文帝削藩的班底都是那些人: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大将军李景隆等人,这些人要么是做学问的,对政治运作没有什么经验,要么就是空架子,军事上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一些重大计划和措施都是纸上谈兵,一到战场就原形毕露。

2、操之过急,方法简单。

在自己还没有坐稳皇位的时候,不知道隐忍积蓄力量,慢慢的各个击破,而是采取遍地开花的最蠢的办法。建文帝和他的班底只是看到了自己面临着藩王的长期压力,但并没有认真分析这些藩王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力量,缺乏一整套削藩的措施,没有一个轻重缓急,忘了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而这个“王”就是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

配图:明成祖朱棣画像

没有合纵连横的拉一批削一批,只是简单的认为自己的皇帝,想处置那个就处置那个,而且还是先选那些相对根本没有反抗之力的藩王,根本不担心会出现的后遗症,或者根本就看不到可能会出现的严重事态,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而这也导致后来的靖难之役里没有一个藩王来勤王救驾,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代价。

比如,一开始就先向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五个势单力薄的藩王下手,而且还逼得湘王朱柏全家自焚,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其他藩王的警惕,而建文帝还对此一无所察,还沉浸在自己的小胜利里面而不自醒。

操之过急,简单粗暴,也是建文帝削藩失败的主要原因。

3、放虎归山,自寻烦恼

把藩王的儿子留在京城,实际上就是人质,目的就是防止藩王作乱,但建文帝却接连把朱棣留在南京的三个儿子放回了,这样朱棣在形势不对的情况下,起兵反抗就毫无顾虑了。

4、无将可用,败绩连连

重文轻武的建文帝,一上台就对武将接连打压,导致在后来的战争中,根本没有真正懂军事的武将指挥军队。反观朱棣,那可是跟着朱元璋打过仗的人,而且镇守北方,直接面对的是蒙古大军,战争经验丰富,建文帝那些善于纸上谈兵的手下岂是对手。

配图:靖难之役

5、妇人之仁,当断不断。

建文帝是一个性格比较优柔的人,更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上位即施行仁政,修改《大明律》中那些比较残酷的刑罚。施行仁政是好事,但建文帝书生意气比较重,做事优柔寡断,不敢当机立断,而且太顾及自己的名誉和对亲情的眷顾,忘了自古帝王多无情的古训,甚至在对朱棣的战争中,居然下达了不能伤及燕王性命的命令!建文帝不想背上杀亲叔叔的名声,但却让自己悲剧了,现在看来,那是多么的可笑。这个命令直接导致战场上不管朝廷这方面具备多大的军事优势,但将士们肯定还是束手束脚,好几次都因为这个命令,让朱棣死里逃生了。

三、失败的必然性

由上几点可以看出,用人不当,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整体战略,妇人之仁等等都是他失败的主要因素。按照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可以说,他赢了,大明朝可能会死得快;朱棣赢了,朱允炆肯定得死,但大明朝却延续了更多年代。所以说,建文帝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对大明朝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汉文帝不削藩汉景帝开始削藩

汉文帝除了仁厚,也有政治上的老辣。汉文帝不削藩,不是没有那个心思,而是因为时机不对,但是汉文帝继位以后,就对宗室诸侯下手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平定“诸吕之乱”的齐王刘襄和刘章、刘兴居三兄弟。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史记·孝文本纪》

齐王刘襄最早和陈平等人达成的共识是自己继位做皇帝,刘章和刘兴居封王。但是平定“诸吕之乱”后,陈平等人变了卦,因为在他们看来,刘襄太气势逼人了,让他做皇帝,还不要了这些老臣的命。因此陈平、周勃等人看中了代王刘恒,在他们看来刘恒这个人懦弱无能,刚好被他们控制和利用,不过他们打错了算盘。

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进宫后,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二军。令张武为郎中令,负责保护自己的安全,统一指挥宫内的禁军。把这些都安排好了之后,代王刘恒才变成了汉文帝坐在前殿,接受百官的朝拜。

及孝文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及二年,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章﹑兴居。——《史记·孝文本纪》

对于在平定“诸吕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朱虚侯刘章和刘兴居兄弟,汉文帝刘恒没有亏待,将两人封王,不过他们的封地却是从齐国割出来的。这样一来,无形中将强大的齐国一分为三,分别由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掌管,本来亲如手足的三兄弟,也成为了利益相争之人。看到这里我只能说高实在是高,汉文帝刘恒看似仁厚,其实在政治手腕上十分老辣,他的这一做法,不就是推恩令的雏形吗?

贾谊曾经建议汉文帝削藩,但刘恒没有采纳,同时由于周勃等人的排挤,贾谊一直遇遇而不得志。实际上汉文帝是在考察贾谊,因为贾谊年纪轻,刚好可以作为自己儿子的辅政之臣,但在这之前要多磨砺一下他的心性。宗室诸侯的逐渐做大,汉文帝刘恒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采取什么过激的行动,相反淮南王刘长自杀后,他还将刘长的几个儿子都封为列侯。你可以说刘恒宽而爱人,也可以说他在分化瓦解宗室诸侯的势力,让诸侯封地越来越小,控制的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小。

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对于削藩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但并不激进,属于温水煮青蛙。而到了汉景帝时,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汉景帝比较激进,直接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险些又酿成惨剧。汉景帝时期削藩的时机也不成熟,因为国家还在恢复之中,中央政权的势力也不足以震慑宗室诸侯,诸侯们的存在,既是威胁也是助力。到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时,削藩的时机才真正成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削藩是怎么回事

削藩指的是皇帝利用强制手段剥夺藩王的领土、军队和权利,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消除藩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历史上的削藩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动乱,如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政权被推翻,清康熙削藩引发三藩之乱等。所以削藩并不是一项高明的治国良策。

历史上与削藩目的相同结果更好的办法,当属汉武帝采取的推恩令,既有效削弱了藩王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又没有引发任何社会动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