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放天涯不系舟”-历史中的野鹅敢死队与“疯子”麦克的故事_刚果_比利时_霍尔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头条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相信很多像笔者一样大的80后,在年少时都应该看过一部战争片《野鹅敢死队》,这部由英国和瑞士在1978年合拍,在1986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制片厂译制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特种兵深入敌后的故事:

由理查德·伯顿 (Richard Burton )饰演的福克纳上校受雇于著名银行家爱德华爵士,要去解救非洲自由斗士林班尼,然而,私下里,爱德华爵士和独裁者切恩有一个秘密的交易,要以林班尼来交换非洲某国的铜矿开采权。

被蒙在鼓里的福克纳上校召集了昔日战友,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敢死队,命名为野鹅敢死队,在经过了一系列紧张的训练后,一行人踌躇满志地踏上了他们的“战场”。而最终经过一系列波折与血战,只有12名幸存下来。

展开全文

该片除了大明星理查德·伯顿之外,还有罗杰·摩尔、理查德·哈里斯等老牌英国影星参演。成为当年英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在国内上映后也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尤其是片中一位位特种兵相继牺牲的情节更是令习惯了“主角光环”的中国观众们震撼不已,和同时代热播的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成为一代男生们的不灭回忆。

那么,历史中的野鹅敢死队是否真的存在呢?虽然国内之后曾经有人撰写过关于此片的解读文章,但对于其背景均是草草带过,而主要都是着重于剧中制服或武器方面的考证。

而本文将首次尝试还原该片的历史原型,讲一讲“野鹅敢死队”的前世今生。

动荡的中非大陆

本片虽然是在南非拍摄,但历史背景其实发生在刚果,所以在描述“野鹅敢死队”的故事之前,先厘清一下刚果从比利时独立后的历史,以及这几名刚果政治人物的恩怨情仇:

1960年6月30日刚果共和国(République du Congo)正式独立。依选举结果,

约瑟夫·卡萨武布

(Joseph Kasa-Vubu )成为首位总统、

帕特里斯·卢蒙巴

(Patrice Émery Lumumba )成为首位总理。在此同时

莫伊兹·卡奔达·冲伯

(Moïse Kapenda Tshombe)也经选举成为加丹加省(Katanga)省长。

帕特里斯·卢蒙巴(左)、约瑟夫·卡萨武布(中)和莫伊兹·卡奔达·冲伯(右)

当时刚果的1400万人中只有16人拥有大学学历、近200人拥有高中学历。在比利时殖民统治下,刚果人没有机会受教育以从事医生、教师、公务员、军官这些专门职业。

然而在独立庆典上开场演说的比利时国王博杜安(Baudouin)却指比利时殖民刚果是前任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 )的睿智,刚果独立代表了比利时对其文明化的贡献。

1960年的博杜安国王

继卡萨武布总统演说后接着发表的卢蒙巴总理,就针对博杜安国王的演说以强烈字眼反击,随后并以激进的方式企图在短期内完全脱离比利时的控制,全然与比利时欲将其作为傀儡政权的想法背道而驰。这也埋下了后续连串事件的伏笔。

仅仅不到一周后,7月5日两个城市的刚果公安军(Force Publique)部队哗变。公安军由比利时白人将校军官与黑人士兵组成,黑人士兵因预期独立之后能与白人相同的加薪升迁落空而心生不满,进而犯上暴动,并蔓延至其他城市,此举激发酝酿已久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社会阶级矛盾,造成持续五年动乱不断的“刚果危机”(Congo Crisis)。

哗变开始后5天,比利时在7月10日派遣6000名部队进入刚果保护侨民,之后在种族冲突不断下开始占领控制刚果的城市。大部份欧洲侨民逃入亲西方政权的加丹加省。

7月11日在动乱的情势中,加丹加省长冲伯在比利时支持下宣布该省独立。当时加丹加省为刚果最富有的省份,当时其钴矿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5%。

在接下来的7-8月间,联合国维和部队受刚果政府之请进驻,但无法抑止动乱情势。刚果政府的武力不足以镇压加丹加省,而卢蒙巴总理透过一连串外交斡旋,前后寻求苏联与美国的军事援助,并要求联合国施压比利时军队完全撤出刚果,但皆未能达成最终目的。

8月9日,与加丹加接壤的南开赛省(Sud-Kasaï)也宣布独立。卢蒙巴总理派

约瑟夫-德西雷·蒙博托

上校(Joseph-Désiré Mobutu)率兵平乱,导致种族屠杀事件。

经此事件后卢蒙巴总理在国内外的威信不在,无从取得联合国、西方政权与非洲邻国的军事协助剿灭动乱。

1960年的蒙博托上校

而此时共和国政府内部也开始决裂,见势不妙的卡萨武布总统在9月5日以种族屠杀及秘通苏联的罪名宣布解除卢蒙巴总理及其六名内阁成员职务,但卢蒙巴总理随后指控卡萨武布总统叛国并解除其职位。然而刚果国会对两者的命令都未予同意,但在9月13日授予卢蒙巴总理紧急权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9月14日蒙博托上校上校趁乱发动政变,软禁卡萨武布总统及卢蒙巴总理。新政权在11月24日由联合国表决承认。

3天后卢蒙巴藉机逃亡,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仅仅过了几天,卢蒙巴及两名随伴的政治人物就在12月1日遭蒙博托部队捕获并囚禁虐待。

1961年1月13日,在比利时授意下,蒙博托将仍具影响力且险造成另一波部队哗变的卢蒙巴等三人于1月17日移交加丹加方面,由移送过程起即持续为加丹加地方及比利时军人殴打虐待。而加丹加“总统”冲伯在1月17日接收当天,便下令处决卢蒙巴等三人。消息传出后,全世界哗然。

到了2月,蒙博托上校将卡萨武布总统复职,随后获任命为刚果武装部队总司令。

三个月后,应蒙博托的要求和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联合国维和部队终于开始对加丹加的分离主义武装发起攻击,冲伯出亡罗德西亚,再流亡佛朗哥政权下的西班牙。

直至3年后的1964年7月,他才应卡萨武布总统之召回国担任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理,处理日益严重的东刚果左派武装部队的辛巴叛乱(Simba Rebellion)。

但仅仅过了一年多,冲伯的总理职务就在1965年10月被卡萨武布总统解除。而此时已升为将军的蒙博托于11月24日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卡萨武布政权,同时对前总理冲伯控以叛国罪。冲伯再度出亡西班牙,并在1967年被缺席判处死刑。

同年6月30日,冲伯搭乘小飞机前往非洲,据传此行目的为返回加丹加省以谋复权。然而途中为法国对外情报暨反间谍局(Service de Documentation Extérieure et de Contre-Espionnage)干员

弗朗西斯·伯德南

(Francis Bodenan)劫持,降落于阿尔及利亚而遭软禁。

1969年6月29日,冲伯于受软禁的寓所中死去,官方死因为心脏病。

“野鹅敢死队”的原著小说《细细的白线》(Thin White Line)就是基于1968年一架载着佣兵及病恹恹的冲伯的小飞机降落于罗德西亚的传闻而来。

蒙博托由1965年11月24日至1997年5月16日被卢安达扶植的

洛朗-德西列·卡比拉

(Laurent-Désiré Kabila)推翻为止,独裁统治近32年。1971年10月27日改国号为扎伊尔共和国(République du Zaïre);扎伊尔的意思为“一条吞噬所有河流的河”(指的就是刚果河)。

1972年自己亦改名为蒙博托·塞塞·塞科·库库·恩本杜·瓦·扎·邦加Mobutu Sese Seko Kuku Ngbendu Wa Za Banga),意谓“因着坚毅耐力及为了求胜而毫不动摇的意志,不断征服而在身后留下一片火海的无敌战士蒙博托”。他在被推翻后逃亡到了摩洛哥,最终于1997年9月7日因前列腺癌在首都拉巴特病故,终年66岁。

蒙博托政权垮台后,国号也随之改回刚果民主共和国(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

“野鹅突击队”的前世今生

电影标题“野鹅”(Wild Geese)原用以指称十六至十八世纪著名的爱尔兰佣兵部队,由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大陆强权所长期雇用。爱尔兰佣兵部队因船舶运输时登载为代号“野鹅”而得名。

在1960年7月11日刚果危机初期宣布独立的加丹加总统冲伯自独立之初即雇用外籍雇佣兵以强化武装实力。

1961年3月加丹加的外籍佣兵扩编为国际连(Compagnie Internationale),也就在此时前英国陆军少校

托马斯·迈克尔·霍尔

(Thomas Michael Hoare)受雇加入担任排长。

国际连在不久后4月初即大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所俘而解散,残余雇佣兵随后在比利时协助下扩编为第4突击队(4 Commando),由霍尔担任指挥官,隶属于加丹加武装部队(Force Katangaise)。第4突击队之后因指派任务由攻转守,使赚取奖金的机会大减而引发不满,于是在1961年下半年陆续与雇佣兵解约,并在同年12月解编。

霍尔在1964年7月再度受时任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理的冲伯之邀,组建第5突击队(5 Commando),隶属刚果陆军(Armée Nationale Congolaise),以对抗左翼支持的辛巴叛军。此雇佣兵部队以南非及罗德西亚人为主,甚至还有戴着铁十字架来到刚果的二战德国老兵,国籍涵盖19国之多。

霍尔自1964年7月第5突击队创建时即担任指挥官,1965年1月晋升刚果陆军中校,直到同年12月初,历经冲伯总理遭撤换后出亡以及蒙博托将军夺权等事件以后方才去职。

他在此时期对抗辛巴叛军的军事行动透过媒体报导而广为世人所知,因此成为二十世纪佣兵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也因刚烈且锲而不舍的行事作风获得

“疯子麦克”

(Mad Mike)的称号(源于当年东德电台广播使用的描述“疯狂的嗜血猎犬:麦克·霍尔”)。

据说身为爱尔兰裔的霍尔将第5突击队昵称为“野鹅”(取其词源爱尔兰雇佣兵之意),这也是电影片名“野鹅敢死队”的名称由来。然而并未有证据显示“野鹅”曾出现在该佣兵部队当时任何文件或标章之上。第5突击队最后在1967年四月为蒙博托总统下令解散。

1978年的电影“野鹅敢死队”在拍摄时也邀请霍尔以及他当年第5突击队的部下担任技术指导,霍尔本人也是电影中理查德·波顿饰演的福克纳上校的原型。此时霍尔穿着的制服右袖第5突击队“野鹅”臂章与贝雷帽的“野鹅”帽徽应是为电影宣传所编造。

上图中站在霍尔旁的就是为本片导演安德鲁·维克多·麦克拉格伦。

拍完电影后,1981年11月25日霍尔又受雇率领40余名南非雇佣兵,前往位于印度洋的岛国塞舌尔共和国(République des Seychelles),企图推翻亲左派的现任总统

弗朗斯-阿尔贝·勒内

(France-Albert René),以报1977年6月前总统

詹姆斯·理查·玛利·曼卡姆(

James Richard Marie Mancham)出访伦敦时遭政变推翻之仇。但此行动以失败告终,霍尔也因劫持印度航空客机由塞舌尔逃回南非遭判处十年徒刑。

他仅在狱中度过了33个月,便由南非总统在圣诞节期间特赦获释。直到2020年2月2日在德班一家护理机构自然死亡,享年100岁。

电影中佣兵的制服也是上世纪60年代刚果危机时期常见的款式,为比利时精锐伞兵突击团(Paracommando Regiment)的三色刚果迷彩制服以及栗色贝雷帽。绿色贝雷帽则为隶属此团的第2突击营(2e Bataillon de Commandos)。

此伞兵突击团为比利时用以强行介入刚果动乱的快速反应部队。与比利时关系密切的加丹加及刚果陆军部队亦有精锐单位配发同款制服,同时也用于佣兵部队。由此可见电影设定确实深植于刚果危机时期的历史背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