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阿Q正传》:王权专制、等级社会与奴性文化_专制_奴性_君主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原本以“巴人”笔名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间刊载于《晨报》副刊,后在1923年8月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中。

故事的主角就是阿Q,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他没有固定的职业,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家,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一直寄居在未庄的土谷祠中。未庄人也只是在需要人帮工的时候才会想起他。

在未庄人的眼里,阿Q这个人无非就两个用处:一是可以为他们干活,二是可以供他们取笑。至于阿Q的来历、喜怒哀乐,全都不是他们关心的。

对于自己的处境,阿Q并非一无所知,相反,他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惜,他所做的一切反而让他受到了更多人的嘲讽与奚落。于是,他只能凭借精神上的“常处优胜”来对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

正因为他的贫穷,地位低下,所以长期受到未庄人欺凌。未庄的闲人们最喜欢拿阿Q取笑,阿Q在遭受欺凌的时候往往只能选择“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甚至当着他人的面羞辱己,他都无力反抗,只能步步后退,以至于完全失去了自尊。

展开全文

在面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权势比自己大的人时,他只能靠自我安慰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当他在面对现实中那些有权有势的 “大人物”,他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由此可见,阿Q这个人虽然胆小懦弱、贫穷、地位低下,但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这种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阿Q的畸形性格,那就是欺软怕硬。见到比自己强的人,他如同见到了蛇、虎;见到比自己弱的人,他便蛮横、嚣张起来。

阿Q在面对王胡这样的无赖时,即使是挨了骂、挨了揍,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可是他一旦看见比自己弱势的小尼姑时,却显露出一股“男子汉”的气概。他朝小尼姑吐唾沫,怒声咒骂,肆意轻薄。阿Q在欺负小尼姑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上的快感,就如同未庄的闲人们通过欺负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一样。

总之,鲁迅的《阿Q正传》中,我们看到他对国民性的集中总结,趋炎附势、贪小便宜、冷漠无情、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卑怯巧滑、愚昧麻木、懦弱奴性、投机钻营、急功近利、草菅人命、凶残狡猾等国民劣根性在小说中均有体现。

身为下贱而又自尊自大是为自欺,自轻自贱是为退守,既能自尊自大又能自轻自贱则体现为巧滑、奴性,而自慰自欺必须具备虚伪、麻木、健忘的素质,恃强凌弱、欺软怕硬则为典型的卑怯,也是奴性的典型表现。

那么,阿Q或者说鲁迅揭示出国民劣根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些国民性本质上是王权专制暴政社会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图景。

专制与奴性

在专制暴政的社会中,其实就是专制和奴性。整个社会就是二元结构,地位和身份只有两种:君主和臣民。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国家的一切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权力都在君主手中。官吏只是王权的代理人,因为君主需要庞大的官吏来帮他行使权力、管理国家。

作为王权代理人、君主权力化身的官吏们,他们的权力是君主给予的,所以他们代表的其实是君主的利益。他们的升迁、升官发财也都在于君主,而不是政绩和民众。这必然形成一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官僚主义的文化氛围。

围绕这种专制形成的思想图景也只有两个:一方面教导天下人如何做一个好奴隶、好奴才,奴性越强越好,奴性文化形成。一方面教唆君王如何做一个好奴隶主,教唆他们如何做主子,如何奴役天下人,统治阶级如何当一个好的专制统治者,专制越强越好。

专制的本能和志向就是把人对象化,就是控制臣民的一切,不仅要控制其生产、生活资料,还要控制其情感和欲望,并且还要以绝对者的名义对这种控制进行合理化论证。

一个社会,如果完全以总体性、整体性和同质性原则来建构它的生活现实,它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就消除了法治、自由生发的任何可能性,则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精神上必定是专制的。

等级社会与政治化仪式

专制社会必然是一个等级社会,这是专制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等级从王朝的开始就已经确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君主居于社会分层的最顶端,其次是围绕在君主身边的亲信以及广大的官僚、官吏们,最后是底层民众。

而能体现等级的就是政治化仪式。权力一开始就是通过象征显示自己的。从各种礼仪、礼制、服饰、吃、穿、住、用、行等来体现出不同等级、身份。

总之,全社会的能量由底层向高层,由四周向中心不断累积放大、集中,最后统聚于人间至尊——君王身上。普天之下,最尊贵的人就是君王,通过一系列的神圣名号和繁文缛节在把君王推向峰顶的同时,把臣民统统打进了卑贱的泥淖里。随着王权的逐渐强化,君王像慢慢隆起的山峰一样,越来越崇高、神圣,而臣民则越来越卑贱、渺小。

意识形态的控制和“以民为本”

在专制暴政的框架下,所谓的“以民为本”其实是专制权力自我赋彩的修辞术,它使王者得以以一种无比高尚的名义(施德于民 )、无比神圣的旗号(天意)把民众所内含的那种蒙昧、深沉而又野性的力量加以驯化并据为己有。

君拥有整个世界,民众完全是为君而存在的,是君权存在的前提和保证;民众以其无穷数量累积而形成一种原始的、盲目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承载着君权的运行,却又内含着倾覆一切的致命危险。

专制程度越强的社会,对人的利欲的管制越严格。所以,专制统治者要求所有民众克制自己的欲望,投诚于现存的秩序。这是对主体意志提出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每个人都自觉地成为秩序的生成者或复制者。长期的专制统治,国人失掉了人格和尊严,缺乏自觉、自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更缺乏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平等的反抗精神。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地遵守规则、服从指挥、养成奴性,被迫成为愚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