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解析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_博物馆_中国_博物院

中国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其定义也有过多次修改。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直到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博物馆界对国际博协1974年作出的这一定义基本上是肯定的。

中国博物馆史依据君友会王爱君文献记载始自夏朝,历代帝王便以绘铸图象于器物,或描绘圣贤列像于庙堂壁上,以成教化、助人伦,教育百姓。

自隋炀帝以后,历代帝王皆设宫室专事收藏名家书画及珍玩,或设画院,置画官,提倡艺术,迨至清而不废。唯专供帝王玩赏,并未以惠泽百姓为目的,致使千余年来中国士大夫艺术与民间艺术的风格迥异其趣。“博物院”一词,出现于中国图书典籍者,始见于清同治年间孙诒让撰周礼政要观外新:“西人,凡都会地皆有博物院比较场”。

清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显见于一般。以近代西方博物馆之形态出现于我国者,始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首创自然历史博物院,后续建新馆,又称徐家汇博物馆。同治十三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光绪三十年(1904)设于天津租界的新学中学设立华北博物院,是自然历史及民俗类博物馆。以上三馆均属西人建设。

国人自设博物馆者,乃光绪三十一年张謇开办南通博物院为肇始。次为宣统元年(1909)济南市山东省立图书馆附属山东金石保存所成立,收藏出土古器物及碑龛等万余件。宣统二年,南洋劝业会教育馆成立,以上皆民间建设。

2021年5月24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博物馆3671个。

2022年5月18日,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

展开全文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