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瓦房店读书沙龙成立十周年_沙龙_读书_老师

写在瓦房店读书沙龙成立十周年

文/老狼

2013年11月15日,瓦房店读书沙龙正式成立。

我和侯德云相识于新浪博客,早在2013年之前。因文字而相识,沉浸在侯老师的文字中,被他的文字所感染、震动、折服,进而在博客中相互留言评论多了起来。现在想来,真的怀念博客时代,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热情,小视频数字媒体遮住了人们的视线。

前段时间,我曾写文章呼唤文学回归纸媒,看来不完全对。时代在进步,自当与时俱进,但与读书并不冲突。尽管每年有多家纸媒停刊,在喜欢文学、爱好文学、坚持读书、坚持写作的人心里,纸媒并未消失。闲暇下捧着书读,不方便找到的书,网上阅读方便快捷。

2014年6月的一个周六下午,我去非遗传承中心参加读书沙龙茶会,第一次见到了侯德云老师,由此和读书沙龙结缘,和读书沙龙的成员结缘,和读书沙龙成员的作品结缘。

有缘相识能叫上名字的有冯秉权、刘绍庆、宁春强、张国巨、崔尚茂、包晗、丛棣、董莉、阎臣娥、王雪梅、孙宏亮、刘波、赵炳宽、张守利、王银环、金巨涛、孙宇。而识人不知名的文友,知名又不识人的文友,不知有多少留在记忆里,此文不提你们了,请多海涵。

侯德云送了一些书,我是抱着回家的。其中有一本《寂寞的书》,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很是纳闷:寂寞的书?但转念一想,世间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相对性的,寂寞的同时也必是鲜活的。这种悲壮会来自于书?可见作者对书的理解必有独到的眼光,其读书、写书的经验和见解,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在书的横竖长短之外,又会看到书怎样的高度?这本书读后颇有感触,写了篇书评《书的高度》,发表在工人日报上。

2014年至2018年间,我多次参加读书沙龙,也带我女儿梁睿去过几次。印象较深的是在《瓦房店文学志》研讨会,因我女儿有琵琶课,我们提前走了。这是第一次见到宁春强老师,午后茶的网名,我非常熟悉。早些年,在搜狐博客,我就留意到午后茶。《风从石门过》,文体是以小小说的形式,短小精悍触动心弦,即便我不知道宁春强的家乡石门在哪,却被他给我关在石门里面好多年。

德高望重的冯秉权,从我来读书沙龙之初,冯老一直在给我们端茶倒水,实在是让我坐得不安稳。冯秉权的评论,往往很深刻又有寓意。我的文章大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较多,冯老说文笔流畅是好的,但要注意有画面,尽量不用文字表现。研究鲁迅的文章,我写了87篇,冯秉权建议我方向。而医疗保健类的,我写了200多篇,侯德云告诉我整理下。写历史的文章有400多篇,有的连载没完成,日后随缘吧。

展开全文

对刘绍庆老师的画作,早已闻名于耳,只是无缘其作品。感动我的是在一次文友小聚上,刘绍庆从家里带来的农村粉条,还有从海边买来的几种海鲜,都是他自己花的钱。2023年再见刘绍庆,加了微信好友,给我发了四张他的画作图片,终见其画功底蕴深厚。我手中有刘绍庆的签名,2014年我的文集《活在当下》、《网膜》出版,我市图书馆发给我的收藏证书上,馆长刘绍庆的签名端庄俊逸。

张国巨老师总能活跃读书沙龙的氛围,他的文章也有感染力,《老街》耐品耐读、简洁干练,很是佩服。一些情节描述令我大开眼界,如打石头、打井等。因为太喜欢《老街》了,但也有诸多疑问,甚是不解,担心和张国巨电话里讲不通,于是给侯德云发了邮件,让侯老师转达。感叹至今没有机会,当面向张老请教。

读书沙龙设在非遗中心那时,我见过崔尚茂老师多次。虽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他谨慎严谨的态度感染了我,至今仍记得他发言时的平和。崔尚茂与书的故事感人至深,他的文章《半个世纪的回眸》,让我看到了复县高中老三届的生活画面,广阔与永恒,真知与割舍,尘封与唤醒......。

《大众摄影》刊载1998年世界杯三幅照片的大家谈。我注意到了,崔尚茂的评论《精彩瞬间尽在把握》里面的一句话:把握远远重于机遇。原来,做人不止如做文,做人也如摄影啊。

我与包晗老师不止交流文学方面的,还有文学之外的一些事宜,这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男人。包晗的评论也很深刻,《道不尽的石门》是评论宁春强小小说《心结》的。包晗认为:结局很温暖、很善意,如此收笔是作家的美德。当代很多小说家,总是喜欢把人物往死里写,各种死法。我很纳闷?多残忍啊!即使是一流的小说家,也应谨慎,你只是作家。

为包晗老师点赞,作家是有责任和担当的,作品要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这也是我的观点。虽然我不是什么大作家,但也不要跟我提什么知名作家。我在2010年,曾写过一篇《中国作家如何面对魔法妈妈》。我在这方面也不怕,中国作协我都骂过他们。

“丛野是我的姐姐。”在非遗的一次读书沙龙研讨会,丛棣老师说到他和丛野是姐弟关系,这更加深了我对丛棣的好感和尊重。人品如文品,丛棣老师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是用心来体验学习。我不记得读过他多少篇诗歌,多少篇小说了,经常转发他的文章。

丛棣老师的早期作品《十九岁最后的一天》,让我看到了一个自恋冲动的年龄,一个觉醒蜕变的过程,文笔流畅有功底,情节跌宕有情感。年少的我们,都有过轻狂自傲,双手插兜不屑一顾的你,现在还有当年的激情和浪漫吗?经常和丛棣网络上交流,偶尔也打过电话。只是几年未见面,相信你不会有改变,因为你未曾离开过文学,执着依旧在。

与董莉老师相识于读书沙龙之前,我去找她拿一个征文比赛获奖证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董莉老师,温文尔雅的知性女子,总是能带给身边人温暖。因当时的瓦房店报经常刊发我的文章,报社不给邮寄样刊,而我看瓦房店报也不方便。董莉告诉我,需要报纸可以找她拿,可惜我一次也没有去拿过,毕竟路途有点远。

人世间有一种爱,亘古不变,那就是父亲的爱。在半岛文学部落看到一篇《家父万福》,一看作者是董莉,感觉很亲切。不想开篇读起来就感觉深沉,家父无父子福,家父无儿子福,越读越沉重。读到结尾,一句:家父万福,家父万古!让我潸然泪下。无法用语言来评论了,只能留个祈祷的表情。

阎臣娥老师是个书虫,在瓦房店书虫群,常常能看到她分享的读书心得,同时也不忘分享自己的淘书、藏书经验。阎臣娥还经常参加读书的活动,也写了不少通讯类的题材,她自己也说,“读书,永远在路上!”读书沙龙在非遗时,遇见过阎臣娥几次,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能活跃沙龙的气氛。

王雪梅老师的《话“年俗”》印象很深,因我写过《老春节的记忆》,特地关注文友写年俗的文章,与自己笔下有何不同?在王雪梅的文章中,我了解到杀年猪的内脏,竟还有个温馨的名字“灯笼挂”。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过年有农民杀年猪,把心肝肺这三样连着气管一整套卖——这就是灯笼挂。远远地看这深深浅浅的红挂在高处,倒真有几分传统灯笼的意思。”

没有过多地渲染,描述的多么形象。在我的读书生涯印象深刻的,除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杀年猪的描写,再就是王雪梅的这段“灯笼挂”了。萧红描述开水烫去猪毛,她看到去掉毛的猪脚,像婴儿的手一样粉嫩粉嫩的。就这一句话,我就记住了萧红曾经写过杀年猪。我认为,一篇好的文章,能带动读者的话语不用多了,有一两句就够了。

孙宏亮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他的《搪瓷缸》写得有情有义。有的文友读后感叹时代,感叹两代人的命运,想到了“伤疤文学”。而半岛文学部侯德云老师的回复:《搪瓷缸》里有人的情感,人的伤痕,人的愤怒。侯老师读懂了《搪瓷缸》,这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

读过孙宏亮的文章,还有《武跃发》、《老警耿秋军》,皆可见作者观察生活的角度,真实的情感流露。在读书沙龙,与孙宏亮有过两次接触,他的发言评论都非常中肯,实事求是。或许只有这样有情有义的作者,才能挖掘出普通人物的价值,见证人性的自然美。

五年没来读书沙龙了,2023年我重来读书沙龙,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波老师。在半岛文学部落,我注意到一个叫屯里人的文章,《两和水》、《那时的孩子这样玩》、《紫之韵》、《山河庄的山和水》等多篇。每一篇都写得非常甜,我感觉不读屯里人的文章,都不知道山风原来是这样吹的,山花原来是这样开的,小鸟原来是这样唱歌的,蜘蛛原来是这样织网的......。我的心里记住了屯里人。

2023年3月,我来搬到图书馆的读书沙龙。坐在我身边的老哥,比我年长10岁左右,闷声不说话。评论发言时,却语出惊人。“我不赞同大家的观点,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问题......。”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我的注意。错过了两个周六的茶会之后,我再来读书沙龙,又巧遇上次的老哥坐我身边。

我主动要求加老哥的微信,当手机屏幕弹出“屯里人”三个字,我忽地一下站起来,跟屯里人握手。“原来你就是屯里人啊,你的文章写的太纯了,太美了!”屯里人也热情地和我握手,交谈中得知屯里人叫刘波。当谈起当天的一篇文学评论,我又忍不住站起来,“老刘大哥,我以茶代酒,这一杯,敬屯里人!”

因我的业余爱好收藏老酒,当半岛文学部落发出《老叶的酒故事》时,吸引了我。文中的老叶因酒而成功的故事,给了我一些启示。因酒而和赵炳宽成为朋友,也给了我很多的感慨。进而拜读了,赵炳宽老师的另一篇文章《从缝纫机台板到卫生间》,他的人生读书经历,又给了我另一番激励。

在读书沙龙只见过赵炳宽老师一次,私下里交流确是很多,赵炳宽把他老婆的健康交给了我。每次他老婆来诊治,他都陪着来。这样我和赵炳宽就有了近距离接触,我俩除了文学方面的交流之外,家长里短的也唠了不少。赵炳宽和我约好了几点来,到时准点来,这是一个办事准时准成的男人,这样的人值得交往。

张守利老师的中篇小说《流感》,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在现实中掀起一股热浪,我看到不少文友写了评论。大连市文化馆、瓦房店市文化馆、瓦房店读书沙龙联合举办了“张守利中篇小说《流感》研讨会”。感谢张守利为瓦房店带来荣誉,为读书沙龙带来荣誉。我在读书沙龙遇见张守利,一听他的名字,立即想到了那次研讨会,热切地和张守利握手。

平易近人的王银环老师。她的《复州河畔的女人们》,让我看到了出生于复州60年代女人的成长。不同个性的复州女人,具有同样的古城底蕴,在各个领域追求各自的卓越,愿你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读书沙龙,我看到王银环总是虚心请教,发言的评论也是真挚专注。认真朴素的情怀,令我感动。又年长我几岁,因此称她为王姐。

孙宇老师内心是丰盈的,一个纤弱文静的女子。相识于新浪博客,读书沙龙只见过一次,此后无缘再见。但在QQ上、在微信里却没少交流。我与文友孙宇、宋文杰、刘胜斌、王曙光等,私下里的交流很多,曾经为一个标题,为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争论的面红耳赤;也曾心平气和地为对方修改文章、添加内容。

读书沙龙十年。对于我来说,为了生活摒弃的有很多,在文学方面放弃了几年。再回到沙龙,我已过知天命之龄。而当年爬格子写作,为了养家赚取稿费的方式,已成过去。江郎才尽的感觉,我终于明白是为什么,那就是有针对性地写某个版块题材。从放下,到走出去,到又捡起来,写作需要开阔视野,需要真情实感。“硬”写出来的文章,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十年一瞬间,太多的风景,转身即逝。太多的琐碎,无暇顾及。唯有读书沙龙,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此文具体一点的说,写在瓦房店读书沙龙成立十周年之前。

2023.04.20.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