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馀和张耳是如何从刎颈之交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张耳和陈馀为何反目成仇张耳和陈余各自结局如何_二人_巨鹿_刎颈之交

本文目录

  • 陈馀和张耳是如何从刎颈之交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 张耳和陈馀为何反目成仇张耳和陈余各自结局如何
  • 如何评价张耳陈馀由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

陈馀和张耳是如何从刎颈之交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若只单纯讨论二人早年相识相交的经历,似乎还是一段佳话,许多青少年看了甚至会心生向往。可惜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二人友谊破裂甚至互相视为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令人唏嘘不已!

二人为何走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田地?

张耳和陈余早年的感人兄弟情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二人关系有点像陈胜和吴广,并且一直都是认为自己可以做大事的人!这不,陈胜起义,二人就投奔陈胜去了;幸运的是二人并没有一直跟着陈胜,而是被安排去辅佐当时的武信君(项梁),从而避免了和陈胜一起覆灭。

武信君死后,二人又拥护赵王赵歇,扩大自己的领地,算是一步步稳打稳扎。但是这个时候,秦将章邯率军主动打赵国,张耳和赵王不敌躲进了巨鹿城,王离乘势将巨鹿城围了起来。而陈余恰巧在外面征兵,等到回来时候带了几万兵马,看见秦军这样的虎狼之师也不敢发兵去救援。张耳派人多次让陈余出击结果都无功而返,最后一次陈余实在抵不住派了五千人尝试了一次,如同纸入火盆,顷刻间就化为灰烬。

之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击溃王离的部队。巨鹿之围解了,但是张耳和陈余二人梁子也算是结下了,张耳甚至把陈余气话当真,夺了陈余的军权,二人彻底撕破脸了。后来两人投靠了不同阵营,争锋相对多次,最后依附于刘邦的张耳斩杀了陈余,为这段“撕的稀碎的友情”划上了句号。

太史公在《张耳陈余列传》最后剖析了二人关系变化的原因说: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二人贫贱之时交情是多么可贵啊,可是富贵之后却总是以利益来衡量二人关系,这才是二人友谊破裂最根本原因。

其实我个人对二人没有坚持下来感到惋惜:陈余和张耳二人若是有一次面推心置腹的交谈,二人感情可能会变得更好;一开始二人也不想把关系闹得那么僵,无论是张耳一直追问陈余自己派出去手下去哪里呢,还是后来陈余生气把印信甩给他,都更像是老朋友之间的诉述衷情!

张耳想要陈余救他,可是陈余知道自己招的新兵蛋子实力如何。况且要知道当时王离围巨鹿围而不打,却故意放张耳的人出去搬救兵,说明王离是想围城打援啊!当时很多起义的部队都来了,张耳自己儿子张敖也来了,都没有选择和秦军交锋。而陈余最后选择尝试了一次,也算是对得起朋友了。

解围以后,二人争吵,陈余气不过将印信给他;张耳最开始表现是愣住,其实到这个时候还是有缓和余地的,但是最关键的是张耳身边的人让他接受印信并说这是天意!若是旁边手下说:陈余和您感情这么深厚,还把印信交给您,还请珍惜这段感情啊!可能二人就和好了也不一定!可能历史就会因为一句话而改写,当然这都是戏话了!

太史公将二人故事合著在一个列传中,算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吧!

张耳和陈馀为何反目成仇张耳和陈余各自结局如何

张耳陈馀,从相约生死的好朋友,到置对方于死地的仇敌,究其根源,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以势利交”。双方的交往一直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一旦遇到磨难,所谓的友谊,在利益面前立刻粉碎。陈馀因为与刘邦交恶,被韩信所杀,张耳因为投靠了刘邦,并与刘邦结为亲家,获封赵王,得以寿终正寝。

刎颈之交的患难兄弟

张耳和陈馀都是落拓侠义的儒生,张耳应该比陈馀大十几岁。这两人的人生轨迹惊人相似,都因为名气大,娶了富家女而变身富豪。

贫穷的时候喜欢四处结交豪侠,有钱了更喜欢蓄养宾客。张耳年轻的时候,做过信陵君的门客,学起信陵君来轻车熟路,他们的交往由此开始。史书说,陈馀对张耳“以父侍之”。

在张耳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刘邦。不事农业的刘邦,游手好闲,当然不会错过与张耳这样的大富豪结交。刘邦曾经跑到张耳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秦灭六国而结束了,张耳陈馀因为门客势力太大,上了帝国黑社会名单榜,被通缉。俩人只好隐姓埋名,过起了逃亡的生涯。

在陈地,他俩改头换面相对而居,竟然在当地混上了里正的“村官”。有意思的是,秦帝国发到当地,对他俩的通缉令,他俩还堂而皇之地发布给相邻,看来心理素质超强,不逊余则成。

有一次,张耳不知道犯了什么错,县里的小吏拿鞭子使劲抽打张耳。陈馀急了,就想撸袖子上,张耳急忙踩了陈馀一脚,制止了他。事后,张耳对陈馀说:你忘了咱俩的约定了,咱们可是要干大事的,不能把性命丢在这个无名小卒身上!

相扶相持建功勋

还真被张耳说中了,不久他们的“大事”来了,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蛰伏了十几年的张耳陈馀,立刻投奔陈胜,陈胜早就听到过他俩的大名,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俩,从此俩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们献给陈胜的第一个建议是,劝阻陈胜称王。陈胜起义后,立刻有人建议他称王,张耳陈馀认为不妥,他们给陈胜的建议是:缓称王,复六国,招群狼,做老虎!

具体说就是,如果自己称王既被人认为有私心,同时又成为秦帝国的靶子,不划算。应该复立六国,显示公心,同时号召更多人一起反秦,对秦帝国实施群狼战术,让大秦分身乏术。如此自己虽不称王,却是事实上的老虎!

应该说张耳陈馀的建议很有见地,对天下形势有很冷静的评估。可惜陈胜不采纳,迫不及待地称王了,这让他俩很失望,也对陈胜产生了鄙视感。

不久他俩又给陈胜上了第二个建议:派人北上攻打赵地,建立第二根据地,南北呼应,夹击大秦。这个建议陈胜接受了,他派亲信武臣为将,让张耳陈馀做校尉,率军出河北。

张耳陈馀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是他们群狼战术的具体措施,非常重要,如果不是燕赵之地落入义军之手,造成秦帝国四处狼烟的格局,恐怕灭秦一时只是个笑话。不过这里面,夹杂了张耳陈馀的私心!

让人想不到的是,武臣攻赵,进展太顺利了,几乎没遇到什么对抗,河北之地纷纷投降,一眨眼得了五十余座城池!张耳陈馀,给武臣提了一个再次改变格局的建议:跟陈胜分家,自立为赵王!

张耳陈馀的这个建议其实是有私心的,带来的结果也是很恶劣的,义军将领们有样学样。先是韩广打下燕地,背叛武臣自立为燕王,接着是李良受秦军诱惑,反戈一击,直接杀了武臣,赵地大乱。

武臣死后,张耳本想自立,在门客建议下,立了赵王歇,不久章邯的大军到了!

友谊说碎就碎

邯郸被章邯攻破后,陈馀与张耳及赵王歇冲散,陈馀在巨鹿北面收罗了几万残兵驻扎下来,张耳和赵王歇则被章邯围困在巨鹿城。

巨鹿城小粮少,在章邯的猛攻下,危在旦夕,张耳尝到了义军各自为王,无法协调的恶果。他派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为什么拥有几万人马,却不相救?

陈馀说:不是不想救,就我这点人马,去了也就是送死,于事无补,莫不如保存实力,将来为他们报仇!

张黡、陈泽说:以后的事顾不上了,眼下你不能忘义,先解燃眉之急吧!陈馀迫不得已,给张黡、陈泽拨了五千人,去解巨鹿之围。不出所料,张黡、陈泽与五千人马全部肉包子打狗。

亏得项羽夺了宋义兵权,挥师北上,解了巨鹿之围,并一战灭了章邯二十几万大军!

战后,张耳陈馀这对刎颈之交又见面了,张耳愤愤不平,指责陈馀见死不救。陈馀辩解说救了,张耳说没看到一兵一卒,反而连张黡、陈泽都不见了,分明是被你灭口了!陈馀一气之下,解下大印交给张耳,想撂挑子。不巧内急,扔下大印后,匆匆直奔茅厕。

张耳在左右的撺掇下,犹豫片刻,还是收了陈馀的印。陈馀方便回来,一看大印真的被收了,立刻大怒,带着自己的几百亲信,走了!俩人从此就这么分道扬镳!

张耳此后随项羽攻入咸阳,灭秦后,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移赵王歇为代王,陈馀因为没有随项羽入关,仅仅被封了个侯!

生死相随到你死我活

陈馀接到消息,勃然大怒,大骂项羽不公。他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田荣,撺掇田荣一起反叛项羽,他则在田荣的帮助下,率兵突袭常山,夺了张耳的地盘。

张耳被打败后,逃往汉中,投靠了昔日好友刘邦。陈馀则将赵歇重新扶立为赵王,他自己做了代王。

汉二年,刘邦攻打彭城,想联合赵国,陈馀竟然提出一个条件:只要你杀了张耳,我就跟你一起对付项羽!刘邦多狡猾,他找了个跟张耳长得像的人杀了,把人头给陈馀送去。陈馀上当了,协助刘邦攻下彭城后,才发现真相。陈馀怒火中烧,当即又叛离刘邦。

刎颈之交,变成一心想刎别人的颈了,呵呵!

第二年,刘邦派韩信和张耳,领兵出井陉,攻打赵国,著名的井陉关之战拉开战幕。陈馀刚愎自用,不听李左车的建议,竟然放韩信兵进井陉,被韩信一战灭国。陈馀直接战死,赵歇被捕杀。

占领赵国后,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此时,张耳已经做了刘邦的亲家,他儿子张敖,娶了刘邦的嫡女鲁元公主。

两年后,张耳病逝,终年63岁!

张耳陈馀这对早年的刎颈之交,何以在一件并不复杂的事实面前,都失去了理智,闹得分道扬镳,进而又闹得非要置对方于死地?司马迁说:“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直白一点说,张耳和陈馀所谓的贤名就是假大空,有钱的时候是酒肉朋友,富贵的时候可以共享,一旦遇到真正的利益冲突,双方自私的面目暴露无遗,他们的交往就是“势利交”!

如何评价张耳陈馀由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

张耳和陈馀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耳在年轻时曾是魏公子无忆的门客,后来,一位富商发现张耳贤能,便将女儿嫁给了他。在得到了岳父的资助后,张耳很快便成名了。陈馀自幼好儒术,是河北一带的知名人士。二人相识后,彼此为对方的才华与人格所服,于是便成了刎颈之交。由于当时陈馀年龄小,所以,他就如同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已是魏国外黄令的张耳。

后来魏国灭亡,秦国悬赏千金捉拿张耳、五百金捉拿陈馀。二人为逃生而改名易姓。逃到陈县以后,迫于生计做了里监的看门人。也正是在这期间,他们认识了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二人相约一起投奔陈胜。随后,陈胜派他们跟随大将武臣北略赵地。在张耳与陈馀的辅佐下,武臣很快便攻下了河北大部分县地。经过一番出生入死,两人都成为军中重要将领。因看陈胜称王以后并无巩固政权大志,二人便建议武臣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若武臣成功,二人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但不幸武臣部下李良叛变,杀了武臣。此时,陈馀率兵击败了李良,李良无奈之下只得投奔秦将章邯。武臣死后,二人便拥立了原来赵国国君的后裔赵歇为王,重新恢复了赵国。
其实,两人之所以这样做,也不过是打一手道德牌,以期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此时,兄弟齐心,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眼看事业一帆风顺,却未承想,人生此时给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随后,秦国的剿贼大军在章邯的带领下在大破楚军、杀死了项梁以后,北渡黄河,进攻赵军。张耳与赵军只得败走巨鹿。秦将王离率大军围住了这座即将成为死城的城市。而陈馀此时北收常山兵,驻扎在巨鹿之北,因敌众我寡,根本无法突围进城进行营救,于是张耳与陈馀这对曾经的刎颈之交便遇到了最严峻的人生考验。

当时二人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巨鹿城内逐渐兵少粮尽、危在旦夕。此时,燕、齐、楚等地的义军得知秦军围赵以后,纷纷来救,其中就有张耳的儿子张敖,他也带了万余人来到了巨鹿城下。但所有外援都仅仅作壁上观,不愿意妄动。诸军各怀鬼胎的情况下,张耳自然心内焦急。
此时,陈馀率几万人驻扎在了城北,但他丝毫不敢造次——此时的陈馀非常清楚当前局势,他最害怕的就是救人不成,反而造成了无谓的伤亡。而张耳却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以为陈馀会不遗余力地前来救自己,但慢慢地,他发现数次派人前去求助,自己的结拜兄弟却迟迟按兵不动。

对此张耳恼怒不已——想当年,我二人是刎颈之交,如今你为何做起了缩头乌龟?而陈馀也有自己的理由——以卵击石,无济于事;一起赴死,无济于事,还不如留着这口气。即使你们真的死了,我还能为你们报仇。

张耳的要求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刎颈之交自然是以生命相托,既然当时已许下誓言,即使今日白来送死,你也应来,更何况时局并没有那么坏,努力一把,可能我们会有一两成生存希望。

陈馀此时把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断地比较“出兵”与“不出兵”的结果与代价——既然这样做没有任何的效果,为什么还要去拼命?现在共同赴死,就如同将肉送给饿虎一般,何苦来哉!

其实,二人的说法都是可以成立而且无可辩驳的。在生死面前,道德开始暴露出了它的虚弱性。这正如两个相反的命题一般,在某种特别的情境下,可以同时为真,也可同时为假。

但在二人看来,此时对方的要求对自己来说已是贪婪的表现——张耳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怎么能要求好友成全对方、牺牲自己?而这种“明知是死,也要死在一起”的刎颈之交是否太过苛刻?而陈馀之理性也很可怕:你往日信誓旦旦,如何到了问题跟前却让好兄弟自求多福?

此时,二人都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在现代交际学中,心理学家们推崇这样的做法——当你与亲密的人遇到了交往困境时,不如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如果你是对方会怎么办?
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来看这对往日的好兄弟当下的困境:如果我们将场景调换一下,将二人言行反过来,很可能会是另一局面——陈馀见好友被围,马上怀抱破釜沉舟之心率军营救;张耳因此深受感动,苦口婆心地劝说兄弟千万不要这样做,与其意气用事一起赴死,不如保存实力,待日后东山再起为我报仇!最后陈馀只得含泪离去……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朝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张耳派出部下逃出巨鹿,前去责备陈馀。陈馀在对方的逼迫下,只得派出5000兵马作为前锋先行,攻打秦军,结果全军覆没。之后陈馀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他是将领,手下士兵也是命,兄弟的命要紧,士兵的命也要紧。

所幸发生了一件事:楚将项羽杀了宋义,夺了兵权,引兵渡河击败了秦将章邯。此时,各路军马才摆出一副仗义模样,纷纷进军巨鹿,解了巨鹿之困。
赵王与张耳获救以后,出城答谢各路兵马相救。在见到了陈馀以后,张耳责怪陈馀不肯救己于危难,在问到自己派去的两名说服陈馀的部下下落时,陈馀直言,自己派他们带领五千兵马做前锋,两人已没于军中。但此时张耳哪里听得下去?他连问几遍,分明是在怀疑陈馀杀了二人。

陈馀心中烦闷,无奈之中,便带着自己的百余亲信到不远的湖中钓鱼散心。谁知,张耳此时竟趁好友外出,夺了他的兵权,收编了他的队伍——刎颈之交就此变成仇人。

几年后,张耳投至刘邦麾下,深得刘邦厚爱,而陈馀则重立军队,在收复了河北故地以后,重新拥立赵歇为赵王,成为河北一带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刘邦的汉军不断壮大后,曾派人前去招降陈馀,当时陈馀只提了一个要求:杀掉张耳。

最终,刘邦派人送去了一颗与张耳相貌相似的人头,陈馀这才降了汉。但同殿为臣,自然会发现对方的踪迹——当陈馀觉察到张耳竟然没死、刘邦欺骗了自己以后,竟然又背叛了刘邦。由于对张耳恨极,陈馀此时竟然糊涂得连天下家国大义也不要了。

结果,次年韩信渡河攻赵,大败赵军,陈馀战死,而张耳则被封为赵王。

不管陈馀与张耳之间的刎颈之交是如何演变成仇敌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两人有“刎颈之交”之名,却没有“刎颈之交”之实——两人的情感根本没有达到为对方考虑甚至贡献生命的高度。张耳困守孤城之时,他的儿子也在作壁上观——为何他不要求自己的儿子为救父而死?而后来的过度责难与趁机夺军之恨,更是加剧了二人的矛盾,这一切终是因为二人根本没有相互信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