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至7月25日!广州市级非遗“上新”了_项目_技艺_岭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广州 市级 持续 项目 技艺 岭南

“流动的文脉——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于近日在广州塔盛大开幕。本次展览是广州市48个新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首度集中呈现。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5日,市民游客可前往广州塔首层环形展廊观展。

流动的文脉,留住岭南文化“乡愁”

展览选取2022年10月新公布的48个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出200余件非遗精品佳作,充分展现出本批次名录项目服务国家战略功能更加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更加凸显、濒危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大众实践项目获广泛认可等特点。

展区分为“心口相传”“刚柔相济”“妙手生花”“匠心独具”“炊金馔玉”五部分,分别展示了民俗、民间文学与曲艺、传统体育与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与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美食等各具特色的内容板块,整个展线如同一条徐徐流动的城市文脉,进一步强化了“千年商都”“海丝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食在广州”等城市符号的文化内涵。

其中,“心口相传”板块展示民俗、民间文学、曲艺三个非遗类别,内容包括素馨花传说、越秀山故事、宾公佛传说、广府婚礼习俗、粤语相声、广州茶艺6项心口相传的非遗项目,共展出48件非遗作品。

“刚柔相济”板块展示传统体育与传统舞蹈两个非遗类别,内容包括太极拳、洪拳、龙形拳、熊氏易筋经、广东醒狮、龙舞6项刚柔并济的非遗项目,共展出17件非遗作品。通过实物结合动态影像的形式,充分体现岭南传统体育与舞蹈中所包含的哲学内涵与人文精神。

“匠心独具”板块展示了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两个非遗类别,内容包括广钟制作技艺、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花都水碓香粉制作技艺、广式竹木盛器制作技艺、广州珐琅制作技艺、夏桑菊制作技艺、中一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7项充满匠心的非遗项目,共展出50件非遗作品。

展开全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仿乾隆广钟,从中可以看出西洋、宫廷、岭南艺术的完美融合。广钟为宫廷御用贡品,其设计和制作由当时宫廷派员督办,是中国钟表发展史的一个巅峰,也是世界钟表史的重要组成,现在的广钟俨然已成为引领广东钟表产业升级发展的风向标。

“妙手生花”板块以传统美术及其相关信俗为专题,内容包括岭南押花艺术、通草画、篆刻、竹编、剪纸、灰塑、沙湾鲁班信俗等8项妙手生花的非遗项目,共展出67件非遗作品。

“炊金馔玉”板块以传统美食及其相关礼俗为专题,内容涵盖粤式羊肉煲制作技艺、广式白切鸡制作技艺、广式牛杂制作技艺、广式甜品制作技艺、广式肠粉制作技艺、广府宴席礼俗等21项非遗项目,共展出20件非遗作品。

现场以美食招牌的立体呈现,结合绚丽的绘画风格,集众多广府非遗美食元素于一隅,打造传统美食场景,体现广府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开幕式当天还邀请部分传承人提供特色非遗美食,供现场观众品尝,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美食盛宴,为展览现场增味添彩。

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216项

漫步展厅,浪漫的素馨花传说,刚猛沉劲、刚柔相济的洪拳,“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白云山中一安宫牛黄丸,融汇中西的通草水彩画,极具岭南本土方言特色的粤语相声,承载着广作精工极致匠心的广钟制作技艺……

这些令广州人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汇聚,联合打造了一场独具韵味的岭南文化盛宴,充分彰显非遗作为“流动的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

自2021年12月起,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启动了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最终于2022年10月形成了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新增项目42个,扩展项目6个,项目总量和新增项目数量皆创下历年之最。目前,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216项,实现了《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的“到2022年认定20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目标。

此次在广州塔举办的专题展览,是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首度集中亮相,展览见证着广州非遗名录体系日益健全的历程,更是广州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明显提高和保护传承环境明显改善的生动写照。

为进一步提升广州非遗的能见度和知名度,使岭南文化特色更加突显,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联合举办非遗互动体验活动。

【南方+记者】洪钰敏

【作者】 洪钰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