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桑文化诗歌会在乐至举行_蚕桑_乐至_乐至县

不仅有丝和远方 也有诗和远方

中国蚕桑文化诗歌会在乐至举行

诗人们在乐至县东山镇桑田里采风。

行走在4月的晨间,嫩绿鲜亮的桑叶随风摇曳,偶见采桑人的身影穿梭在桑田间,在这里,可以寻找向往的诗和远方。4月27日,四川乐至第六届田园诗会诗人采风暨中国蚕桑文化诗歌会在东山镇蚕桑文化博物馆举行。

来自成都、资阳的诗人,乐至县本地文艺家以及乐至县各部门代表等汇集在田园,共话蚕桑文化,吟诵蚕桑诗歌。诗歌会开始前,诗人和嘉宾们还来到东山镇蚕桑基地开展采风活动,不仅感受到了“蚕月桑叶青”的典雅意境,更是从一片片巴掌大的桑叶中,看到了“中国桑都”乐至蕴藏的巨大潜力。

在桑田中追寻诗和远方 乐至蚕桑产业蕴藏巨大潜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会现场,乐至县蚕桑局局长都国胜吟诵了这句名诗。他感慨道,蚕桑文化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也象征着绝美的爱情和强烈的奉献精神,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

他介绍,乐至县在1986年设置了蚕桑局,距今已经有37年的历史。“乐至蚕桑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便有记载,在清朝光绪年间还设立了蚕桑传习所,教老百姓如何种桑、如何养蚕,提高生产效益。”

如今,乐至蚕桑产业也在日益壮大。记者了解到,乐至蚕桑种养规模稳定,目前有桑园面积10万余亩,蚕桑基地乡镇12个,重点村100个,养蚕农户2.1万户,蚕茧年产值达2.25亿元。

“乐至蚕桑业态众多,我们目前主要推广家庭农场养蚕,把养蚕当成一项事业。加工企业有15户,其中包括2家省级龙头企业。主要生产生丝、蚕丝被、僵蚕、叶绿素、桑葚酒、桑叶茶等60余种产品。”都国胜谈到,乐至蚕桑综合产值已突破15亿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综合开发能力居四川省前列。

作为不折不扣的绿色产品,蚕桑也助力着绿色生态发展。“蚕宝宝非常‘娇气’,所以我们的桑叶都不打药,有任何农药都不行。因此我们生产的丝织品是真正的健康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生态环保。”都国胜说。

“大家在田园里散步,发发呆,在成片的桑叶‘海浪’里去追寻诗和远方,也希望各位诗人回到家以后能多吐‘诗’。”他打趣道。

诗歌会节目精彩纷呈 诗朗诵中赞乐至蚕桑

徜徉在清新安静的田园,景色优美,让不少诗人和文艺家们“跃跃欲试”。

诗会现场,乐至县文化馆的表演者们带来了精彩的歌舞和诗朗诵演出。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银莲作为外邀诗人进行了蚕桑选题诗词朗诵,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乐至蚕桑文化的热爱。

王国平感叹,在乐至,不仅有丝和远方,还有诗和远方。他表示,如今的蚕桑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巨大推手,乐至因此成为乡村振兴的印象标杆,乐至人民也因为蚕桑业的繁荣发展而走向了富裕之路。“‘遍身罗绮者,尽是养蚕人’,这是乐至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乐至发生的变化也必将为诗人们带来更多的诗歌灵感。”诗人王小四在现场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我真的不想离开这里了,此次活动打破了我对乐至是‘陈毅故里’的单一印象,让我感受到原来乐至还有这么浓厚的蚕桑文化。”

诗会尾声,乐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还向特邀诗人们颁发了“驻村(社区)诗人”聘书,聘期三年。最后,现场所有人集体朗诵了一首田园诗。“我们共同期待乐至的明天,千姿百态皆可寻,山清水秀长相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陈远扬 王祥龙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