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日均亏损30亿!数日内,多家医院破产拍卖!都说看病贵,为何越来越多医院破产?_医院_基建_万元

作者:梅斯医学

几天内,多家医院破产拍卖,

公立私立都不好过

这一阶段,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医院的日子都很不好过,短短几天内,多家医院宣布破产拍卖!

据公开资料显示,杭州大诚医院于近期破产重组,将于2023年4月23日起开始拍卖,起拍价为1059万元。杭州大诚医院重整资产情况包括:医院资质、人员及名下除货币资金以外的设备、存货、车辆、无形资产、应收账款、未实缴注册资本等全部资产及对应资产权益纳入重整范围。作为重整资产组,重整范围资产所对应的剥离负债的股权评估价近3千万元。

除了杭州大诚医院,近期还有3家医院因为破产而被司法拍卖。

4月21日,宿迁佳宝儿童医院进行第三次破产拍卖,起拍价为13372.80万元。

4月24日,山西三针脑血管病医院将进行破产重整后的投资人招募。这家医院于2014年12月3日成立,是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大型脑血管疾病治疗专科医院,是山西省卫生厅确定的二级专科医院,现有床位203张,拥护有各种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包括CT、B超、X光机、心电监护仪及生化分析仪等,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357.08万元。

4月24日,宿迁市妇产医院持有的南京华世佳宝妇产医院有限公司将以5887.125万元开始第八次拍卖。

展开全文

往前回顾两个月,2月18日,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与许昌市立医院公布了合并破产一事的新进展。 自疫情以来,许昌市立医院收入骤然下降,贷款利息无法归还, 资金链断裂 。仅2020年一年, 医院因逾期支付药设备货款引发合同纠纷就高达10余起,涉案金额2亿多元,另外涉执案件金额6718万元等。 需注意的是,许昌市立医院一期工程投资12.3亿元,建设面积34万平方米,设置床位2000张,是一所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的标准建设的混合所有制医院, 还曾被视为国内公立医院改制先锋 。如此规模,如此成绩,仍旧缓解不了眼前的“不堪重负”。

半年前,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负债倒闭,医务人员尽数分流,医院职工表示,曾经该院是乐山市十几个区县最好的医院,属于成都铁路局职工医院,铁路职工免费看病,医护人员旱涝保收,如今却落了一个倒闭的结局。 几天时间内,那么多的医院倒闭关门,有医生感叹:“这疫情早都结束了,怎么还是有医院频频倒闭,而且还有人民医院、市立医院,原来公立医院也会倒闭啊!”

事实上,在与疫情共存的几年间,公立医院的经营危机早已按压不住,裁员、欠薪、债务危机……拖垮一家公立医院,究竟有何原因?是否本身早已旧疾缠身?

公立医院日均亏损30亿!

到底是为什么?

人员冗余、大搞基建、设备引进都是原因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全国公立医疗机构有43.5%亏损,亏损额超过1万亿元。1万亿元折合到365天,平均一天亏损将近30亿元。

往前追两年,2021年,在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的背景下,仍有43.87%的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2020年,公立医院共负债1.764万亿元,负债率达45.75%。

据不完全统计, 疫情以来全国已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破产倒闭,而公立医院靠着财政补贴仅能勉强度日,艰难求生。

受此影响,医生纷纷留言叫苦不迭,痛诉自己工资太低,绩效太少,而患者却又说看病太贵,这就让人忍不住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钱呢?钱去哪了?

一名医改专家向我们表示,这与冗余人员过多有一定关系。

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中的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公立医院总费用为419519917万元,总收入为419299186万元,亏损220731万元。

其中,人员经费占比约达35.4%,除了医务人员的工资以外,还养了大量闲人,且这些闲人还都有编制,如同端上了铁饭碗,提前过上了养老生活 ,他们能进入医疗系统,靠关系是少不了的。于是就会出现有的科室忙得不可开交,而有些“闲人”却在后面玩手机,细想想,公立医院亏损也就有原因了。

在过去一段时间,大搞基建是业绩的表现,医院也不能除外。2011~2021年,从我国公立医院数量来看,虽然医院有所下降,但是现存的医院在基建方面没少忙活,花了不少钱。这十年里,超过800张床位的医院从707家增长到了1932家,我们似乎看到医院总是在搞各种基建项目。 近日,各省发改委网站陆续发布了2023年重大建设项目名单,其中亦公布了省级的医疗卫生相关建设项目。

源自八点健闻

其中,河北的省级医疗基建项目从2019年的0个,跃升至2023年的15个;广西从2019年的19个,跃升至2023年的41个;天津从2019年的16个,跃升至2023年的28个;而贵州 2019年省级医疗基建项目就有65个,此后多年保持高位,到2023年仍有64个。 广西的医疗基建项目多指向县(区)医院, 包括新建医院、整体搬迁、新建大楼、扩建院区等。 北京的医疗新基建项目总数量并不算多,但是具体到每个项目,尤其是每年的新建项目, 有相当一部分都指向高水平医院的新院区建设。 上海作为一线城市的代表,在过年两年内,上海五家顶级医院都分别新扩建了自己的新城院区, 总投资超77亿元,新建总建筑面积74.2983万平方米,新增床位3000张。 在11个省(直辖市)中,近五年来相当一部分的医疗基建项目,还显示出了明显的“中医院”偏好。例如在山东省最新公布的2023年省级重大项目名单中,医疗卫生相关建设项目有17个,其中6个都和“中医院”有关。 总的来看,名单中的绝大部分省(直辖市)相比医疗新基建热情较高的2022年和2021年时,稍有回落,但仍处于高位状态。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怪圈, 医院经营越不好,越要大搞基建,搞得基建越多就越会负债亏损。 一些医院战略部门则表示,大搞基建是为了化解危机,但笔者不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化解法,本来医院就属于亏损状态,盲目基建不是更让医院雪上加霜吗?

某医院基建项目开工中(源自海南日报) 另外,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是亏损的一个原因。 别看医院那些大大小小的设备看起来不起眼,其实这些设备非常昂贵,有的几千几万,有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算上维护和耗材的费用,那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科技在进步,医疗设备也一直在更新换代。如果医院在设备方面不加大投入,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且不说医院评级会下降,就连某些疾病的诊疗都很难及时开展。 有了新设备还不行,还需要维护和购买相关耗材,这些成本非常昂贵,有时候病人检查的费用不一定能够弥补设备更新换代和维护成本耗材的费用。

集采+DRG/DIP下,

只好再委屈医生了

在一份“一线城市千名医生的调查问卷”中,医生群体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实际税后年收入的中位值分别为10.08万元、12.00万元和15.00万元,而一线城市医生期望税后年收入中位值分别为19.60万元、25.00万元和25.00万元,医生对目前收入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仅为16.5%、17.8%和26.9%。

很明显,大部分医生都对自己目前的薪资感到不满意。 细细探查原因,我们却感到心酸。在当前物价都有所提升的情况下,我国医疗服务的价格却始终处于最低水平,这使得医生的价值十分廉价。

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曾经历的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957年以前) :医疗服务价格低于成本但国家财政能⾜额补贴阶段。 第⼆阶段(1958年-1980年) : ⼤幅度降低医疗价格但政府补贴不⾜阶段。在此阶段经历三次⼤幅度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实⾏的是“ 全额管理、定项补助、结余上缴 ”的政策。但政府补助的增加并没有随着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幅度同步进⾏。 在此期间允许药品加价15%,形成了“以药养医”制度。 第三阶段(1980年-2000年) : 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基本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仍由政府负责,县以上医院财务管理原则遵循“ 全额管理、专项补助、结余留⽤、超⽀不补 ”,并在1992年并轨收费标准,⾃费病⼈和公费劳保医疗病⼈按照同⼀种价格收费。尽管之后医疗服务价格有过⼏次调整,但医院始终⼊不敷出,既⽆法反映医务⼈员的价值,也没有反映出医疗市场的供求关系。

2009年的⼀项全国 调查显示, ⼀般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成本回收率只有28.47%~37.86%,其中,亏损的⼤部分是最基础的医疗服务项⽬,换言之,使⽤频率越⼤,医⽣越是勤快,医院亏损就越多。

随着医改进入深⽔期 ,2019-2020年DRG、DIP相继进⼊试点,2022年DRG/DIP三年⾏动计划开启,医院医保收⼊进⼀步吃紧,⼤开处⽅、⼤开检查创收⾏不通了。 于此同时,⾼值耗材带量采购,医院再⼀次失去对⾼值耗材的定价权,⾄此, 药品、耗材、检查这三项医院传统的补偿机制失灵 , 医院只会越来越穷! 当各种财政补偿机制都被剥夺时,提⾼医疗服务价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提⾼医疗服务价格在整体费⽤中的占⽐,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才不至于被廉价处理。 但基于我国国情,想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又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那就只好再委屈我们广大的医护工作者了! 曾有一名科主任向梅斯医学抱怨,做一台癌肿切除手术,手术时长要几个小时,需要四到五位医生、两个护士、两个麻醉师,手术大约八人左右。手术费用三千多元,所有医务人员能拿到7%的绩效,这其中主刀医生拿一半,而助理医生、护士最终拿到的钱更是少得可怜,平均时薪几十元,你说就是没毕业的学生去打暑假工也不止挣这点钱吧?

另外,从国际上来看,体现我国医务⼈员价值的劳务技术费⽤占⽐也远远低于国际⽔平。以⼼脏⼿术为例,在美国做⼀例⼼脏⼿术,医⽣、⿇醉师、灌注师的费⽤占到总体医疗费⽤的1/3。在我国,做⼀例复杂先天性⼼脏病法乐四联症的⼿术,患者需要支付的费⽤在4~5万元,可医院实际到手的⼿术费只有2000元,仅仅相当于总费⽤的1/20,甚⾄都达不到这个⽐例,这就有个疑问,患者花了那么多钱都去哪了? 这就是当前医护人员的薪资现状,做着超负荷的工作却拿不到相匹配的工资,这让哪个医生心里能平衡?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医院收入的构成公式上,来了解医护工资为什么会被如此压缩。 病人花费+医保+财政补贴=医院收入=房屋基建+医疗设备+药品器械+医护工资。 医保来源于税收,不能按需增加;医疗市场化运作下财政补贴只会少不会多;房屋基建+医疗设备+药品器械也不可以压缩,

唉!那能怎么办呢? 对于多家医院破产,你有什么想法呢?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