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用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为何打不过后金大字不识几个的八旗军?正面人物也祸国殃民为何说兢兢业业的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_辽东_明朝_崇祯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孙承宗 八旗 辽东 明朝 崇祯

本文目录

  • 明末重用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为何打不过后金大字不识几个的八旗军
  • 正面人物也祸国殃民为何说兢兢业业的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如何评价孙承宗
  • 烧钱的东西注定有用为何说孙承宗巨资打造关锦防线挽救了明朝
  • 孙承宗的方法能守得住辽东吗
  • 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和谋略是如何练就的,他为什么这么厉害
  • 孙承宗真的能够拯救明朝吗他和熊廷弼相比谁在辽东的作用更大
  • 为什么当年明月会说清兵的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
  • 如何评价明朝忠烈老将孙承宗有人说其毁了大明,对此你怎么看
  • 明末的孙传庭与孙承宗,哪个对朝廷功劳更大

明末重用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为何打不过后金大字不识几个的八旗军

论才能除了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真不怎么样!

但明朝腐败,熊廷弼上任时朝廷就算足额发饷,士兵也是衣不蔽体,如此情况下如何能打赢?更不提的是,熊廷弼的权力被掣肘,根本没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当然与熊廷弼的个人古怪性格也有关系。

至于孙承宗,善于和稀泥,功于表面。筑关宁防线时,置办十四万大军。论攻,这十四万简直是摆设;论守,根本无需这么多人!因此被非议糜饷——纯属把自己坐吃山空。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孙承宗将山海关的兵几乎调空到锦右去偷袭耀州,结果调度失控而且渡河部队(上千人)被后金小队歼灭(柳河之败),高级指挥官(副将、参将)都阵亡了好几个,整个关宁军都稀里哗啦跑路(袁崇焕闪亮登场止住溃兵)!只好吹嘘为“巡河哨败”,可是连袁崇焕都看不起。

高第接任收拾烂摊子,将锦右部队撤回(并没有放弃宁远),整顿防务防止后金报复。到宁远之战时,朝廷催促高第派援军支前,高第奏报关宁军只有五万八千(宁远前屯都算上),兵力不足连守山海关都不够!朝廷大惊:之前孙承宗奏报十四万清汰虚额后不是十一万多吗,怎么少了一半!后来朝廷派巡关御史洪如钟去核查,一番运作后洪御史汇报关宁军有九万人,而且年年叫唤饷不足动不动向朝廷催饷的关宁也不缺饷了,还有余饷(吃空饷吐出的一部分)填补下一年。此事在崇祯年被王在晋提起挖苦孙承宗。

至于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朝边防的搅屎棍,你可以把袁崇焕当成是哈士奇——拆家能手。论才能,一城守备之才——只能负责一个城的守备才能!这人好为吹牛皮,除了对崇祯“五年复辽”,还有对天启皇帝鼓吹屯田——“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定成为臣擒”。其人胆大妄为,又好奇思异想,却不踏实办事。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背后种种劣迹斑斑、甚至罪恶滔天。崇祯的定罪基本属实,比如:“卖粮则资盗”,卖粮给后金的盟友蒙古部落,其中蒙古部落将物资“市卖与东(东即后金)”;“遣散援军”、“纵敌长驱”,在蓟州城把刘策等人赶走,又打包票“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结果后金就在其眼皮子下过了蓟州城从而突入京畿……并不是说袁崇焕此人如何卖国,而是“误国深重”罪恶种种。

正面人物也祸国殃民为何说兢兢业业的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请原谅我的不请算来,看这问题扎眼:什么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你懂得当时的政治环境吗?
1.可以这样认为:自1619年萨尔浒之战到1644年清军进关前,辽西前线的风平浪静得益于孙承宗.

孙承宗读书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战略思想是长期对峙,以消减满金国力,以国富民强的实力挤压金人.这可以减轻国家负担.
“以辽人养辽土,养辽人。”从而稳定了边防农耕,还承诺给他们三年免税。孙公还大力发展煤矿,制盐等行业,从长期防御思想出发,与袁崇焕等人研究,设计并修筑了功能强大的宁锦防线。致使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也只能“望线却步“.
2.木匠天启帝缺乏战略眼光,实权又在魏忠贤手上,减弱了孙公的光芒.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后后,被加封为兵部右侍郎,赏赐白银二十两,九千岁魏忠贤,天启帝特令给魏忠贤的赏赐白银是四五十两不等还特别调魏忠贤的侄子为宁远前线指挥官之一,从奖励政策上否认了三军的功劳,凉了将士的热血,这颠三倒四,赏罚不明,政局乌烟瘴气的气象才是孙公黯然失色,,加速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何评价孙承宗

独家原创,非授权请勿转载

一、宁远大捷

明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大明辽东换帅,新任统帅高第下令放弃山海关外的防御,全军撤进关内。

宁远道袁崇焕坚决反对弃守关外咽喉重镇宁远,表示与宁远城共存亡。他刺血写下誓言,守军二万将士无不振奋。

先来个坚壁清野,把城外的兵民全部收到城内,城外的房屋积草统统烧毁。

派祖大寿、满桂、朱梅、左辅四将守四门,十一门“红衣大炮”布置在城楼重要部位。

秣马厉兵,严陈以待。

后金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大军,来攻宁远。

天启五年(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大军包围宁远,劝降。

袁崇焕以红衣大炮的轰鸣声作为回答,毙敌众多,后金大营往西后退。

从二十四日起,后金兵大举攻城,攻城车、钩梯正面攻击,城下万箭齐发,雨点般射入城内。

明军依托坚城,死战不退,大炮猛击,滚木擂石砸下,大量杀伤后金兵。

战斗激烈时,袁崇焕亲自挑土搬石头,浑身是血,依旧镇定指挥。

战打到二十六日,红衣大炮的威力无比,一次次击倒成片的后金骑兵,使敌人畏惧不前。

有一炮击中敌军的大营,重伤后金军中一重要人物,后金兵说是出师不利,用皮革包裹着尸体,军中大哭。

于是撤军。

这是明、后金近年来交战,明军的第一次胜利,大大激励了明军的士气民心。

有传言称努尔哈赤就是受伤的那个首领,退军后没多久就死了。

当年努尔哈赤已六十八岁,一生百战百胜,却不料挫败于宁远城下,又惭又怒,生病去世,也是有的。

此战令袁崇焕、祖大寿这些人名声大噪。

这一帮牛人背后,有一个真正的统帅。

正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辽东建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练兵十一万,屯田五千顷。

在他统帅辽东的四年里,后金努尔哈赤没有动手,等他去职回京,努尔哈赤就立即发动了进攻。

袁从焕、祖大寿、满桂这一拨人都是他从中低级官员中提拔到重要岗位,最终成为辽东大地上明军顶梁柱般的大人物。

这个影响辽东攻防走向的关键人物,就是孙承宗。

二、帝师

孙承宗,字稚绳,河北高阳人。人长得很威严,一丛胡子,倒竖着卷起。

讲话的声音很洪亮,震得壁板嗡嗡响。他早年担任大同等地地方官的家庭老师,在边关来去,特别留意实际有效的战备工作。

经常和退伍兵、中下级军官交朋友,对军事事务有直观实用的理解。

他写过一首诗

渔家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直笔写出士大夫不体察民情,想当然地以为风花雪月无限美好,却未识民间真正疾苦。可见此人的务实作风。

在底层工作生活多年,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四十一岁的老孙,才中进士第二名,进入仕途。

阅历深厚,洞察人情的老孙,处理事务就讲究实际。

1615年,皇宫内发生“梃击案”,牵扯到皇太子、皇贵妃等重要人物,老孙教主办人:“这个案件不能不追究,但又不能太过追究。查到一个级别,就要适可而止。”

果然这么办符合了皇帝的意思。

天启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朱由校(天启皇帝)即位,孙承宗担任皇帝的讲师。

小皇帝每每听完课,觉得格外开窍,非常喜欢尊重这个老师,从来叫孙承宗“我老师”。

后台这么硬,在明朝后期你死我活的权利争斗中,才一直没被折腾死。

孙承宗生活的时代,明朝内忧外患不断。

东北的满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立后金政权,成为大明的劲敌。

孙承宗指出军队的弊病:军队训练不足,费用不清。武将领兵,文官招兵;前方武将上阵,后方指挥文官。政令不一,兵将不熟。他建议集权于有能力的将军,不干涉他的领导权,主要能守住地盘,挡住敌人。小胜负不过问。才能长治久安。

三、督师辽东

天启二年(1622年)。辽东总司令王在晋决定在八里浦筑新城,部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坚决反对,向朝廷报告。

大家都以为孙承宗懂得军事,于是孙承宗亲自出关,走到与后金交战的第一线。

孙承宗认真视察了山海关一带的防务,与王在晋进行一次谈话,否决了在八里浦筑新城的举动。

认知此举无异于画地为牢。

他建议罢免了王在晋的职务,自任总督。

听取了袁崇焕守关外以捍关内、先固守以图恢复的积极防御方略,决定到关外的战略要地宁远筑城防守。

孙承宗整治军务,招收流民。

大刀阔斧地在辽东进行变革,使辽东的防务面貌一新。

他提拔了以袁崇焕为首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满桂一直是中下层小军官,孙承宗慧眼识英才,一路提拔,派他和袁崇焕筑宁远城。

两人同心协力,使宁远城屹立在辽东前线。

赵率教在辽东多年,率三十八个家丁前往屯卫所,一年后收集流亡民众五六万人。

孙承宗视察之后,非常高兴,把自己的乘车也赏赐给他。

一路扶持提拔,成为辽东名将之一。

孙承宗在辽东四年,手下人才济济又团结合作,在山海关外筑起了一道以宁远、锦州为中心的防线,非常有效地扼止住后金的扩张势头。

以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四年时间居然没有对明军发动新的攻势。

无疑是孙承宗的防务工作,非常有效而实用,努尔哈赤拿他没办法。

还是老话啊:所有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大明不缺人才,不缺军队,缺的是团结。魏忠贤、东林党、齐党、楚党各立山头,你争我夺在抢权利。孙承宗的靠山是皇帝,几次要入京面见皇帝,把魏忠贤搞掉。吓得魏忠贤跪在皇帝面前哭哭啼啼,皇帝以边关重臣不宜擅离职守为由,把已经在道上的孙承宗硬是劝了回去。

明末的党争不用读史书,看看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就知道了,天地会和沐王府都是反清复明,为拥立哪个明室后人就打得你死我活。

孙承宗正直不阿,得罪的人绝对不少,终于在天启五年,各种弹劾之下,不得不辞去辽东督师,回家乡养老。

朝廷派大臣高弟继任,久久蛰伏的后金马上出动攻打宁远,却折戟于城下,袁崇焕得益于孙承宗的经营,终于大胜。

四、乱局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皇太极(已称大清)绕过关锦宁防线,从大安口攻遵化,直逼北京。

时袁崇焕已是辽东督师,率祖大寿、何可纲等入援。

朝中大臣也举荐孙承宗再次出山,孙承宗见到崇祯皇帝,出谋献策,直接把皇帝圈粉了,让他总负责防守后金兵的进攻。

这一年十二月,变生不测。

袁崇焕等辽东军与清兵在京城血战。

却突然传出清兵是袁崇焕放进关来的,袁崇焕与清兵有约等消息,把袁崇焕捉拿入狱。

辽东军在祖大寿、何可纲率领下正与清兵作战,遭到自家部队的炮石攻打,左右为难之际,他们率军逃跑了。

孙承宗一面派人安抚祖大寿,一面向朝廷保证祖大寿的忠诚。

两面斡旋下,朝廷不怪罪祖大寿。

辽东军听说是孙承宗这个老上级来了,这才人心安定下来。

孙承宗努力纠合下,四方增援力量渐渐强盛,清军终于被打退了。

但袁崇焕也因擅杀大将,越权谈判等,再加上明军中了“反间计”,真的被杀。

孙承宗临危再次受命,又赴山海关整顿军务。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了,关外自高弟放弃许多据点,防线的缺口很多。

原先在孙承宗手下的一拨人,在这一段的战争中,袁崇焕被杀;

满桂、赵率教战死。

许多幕府中的人才,都已星流云散。

孙承宗登上澄海楼,挥笔写下“雄襟万里”四个大字,只怕心中也有英雄末路之感。

孙承宗派人修复被毁的大凌河城,被清军击败。

守卫的是被自己人寒了心的祖大寿,于是投降。

孙承宗再次罢官回乡,那年他已经七十岁了。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攻陷孙承宗的老家高阳。

孙老一家百余人遇难。

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

孙承宗被清兵抓住,他向着北京的方向跪拜后,从容地自缢而死。

又过了六年,清军攻占北京,明亡。

南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清高宗时追谥“忠定”

一个人搞不定一个时代,大部分时候连一家公司都救不了。

烧钱的东西注定有用为何说孙承宗巨资打造关锦防线挽救了明朝

烧钱的东西肯定有用,只是作用大小不同而已!至于价值高低的评估,应该在投入与所得方面,去权衡比较!

个人认为孙承宗大人耗巨资打造的关锦防线,布局精巧,思虑周全,有效的防止了后金对明朝边关的袭扰,有效延缓了后金靠近北京的时间,给明朝决策者争取到了应对危机的宝贵时间。

只可惜孙大人尽了力,而明朝决策层却应对不力,没能拿出象样的应对方案,白白的让有限而宝贵的时间流逝,浪费了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战略机遇期。

孙承宗大人是个称职而能干的人,但是他对天下大势、朝政时局估计不足。如果他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明白耗巨资修关锦防线,只能防后金一时,而不能救明朝脱困。相较之下,让财政紧张的朝廷出巨资修关锦防线,可能会让大明财政崩溃,从而导致大明国体受损。一旦大明国体受损,天下必定大乱。后来大明崇祯帝果真是被闯王大军给逼死的,而不是被清朝直接灭掉的。

当时孙承宗大人如果能从全局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只盯着后金,就可能不会急着修关锦防线了。

作为朝廷重臣,理应牢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样子孙大人肯定没读过《岳阳楼记》,没有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与国分忧。而是仅专注于做好当下的工作。

孙承宗的方法能守得住辽东吗

孙承宗要是能守得住辽东,也不会连续上折子祈求”解甲归田“了。最后连”乞骸“都用上了,可以想象孙承宗是多么迫切的想逃离辽东这个泥潭。用皇太极的话说”尔等文人,如深闺秀女,徒好狂言,图惹祸端“大明朝一年的收入才200多万两白银,

孙承宗在辽东一年要消耗掉三,四百万两白银。孙承宗要多在辽东呆几年,上吊的应该就是天启了!

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和谋略是如何练就的,他为什么这么厉害

明朝末年,文臣武将当中,不乏佼佼者,但是,孙承宗这个人绝对应该是在大明朝最后的一抹残阳当中,最辉煌浓重的一笔。

孙承宗的生平,与其他臣僚相比较,有几点不同;

首先,孙承宗做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地位独特而显赫,一时无人企及。之后,做为明末的文坛领袖,其文学地位也独步当时。最后一点,也就是题主所提问题;

“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和谋略是如何练就的,他为什么这么厉害?”

孙承宗是做过明朝兵部尚书的,至于入阁之后,更是得到其学生,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信任和依托。而孙承宗的目光盯住辽东之际,当时经略辽东的正是朝廷重臣王在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辽东情势已经难办,朝中能臣对此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以大学士兼主管兵部的孙承宗来了个所谓的自请行边,并亲至山海关踏查。

回朝之后,孙承宗面圣之时,直接不客气的否定了王在晋经略辽东其间的主要举措,并且告诉天启皇帝;王在晋“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于是,王在晋被撤换,孙承宗毛遂自荐,取代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

也就是在这一期间,孙承宗按照自己的战略构想,开始了对关宁锦防线的建设和经营。孙承宗在经略辽东的过程中最明确的一点就是,在此之前,明朝与后金军队作战已经接连败北,战争朝着一边倒的情况发展了。

孙承宗接受辽东之后,渐渐地遏抑住后金军兵的攻势,在他的策划、经营之下,明朝辽东军兵达到了11万人之多,见缝插针的收复失地400余里。

而且,后期在袁承焕的筑城以扼制后金军队的进攻的方略中,就是得益于孙承宗早期经略辽东的手笔。孙承宗的内筑大城,外则辅以小城堡,军兵又进行大规模的屯田自给。这些相互策应的举措,无论是在军事上应对后金方面的侵扰,还是对于由于战乱导致大规模难民的安置,都有着规范、有序的作用。

正因为孙承宗对辽东的得力经营,才使得当时后金统领努尔哈赤一时之间无计可施,面对孙承宗的步步为营,竟然后退700余里,一时之间,孙承宗威名大震。

也正是因为这些文治武功,使得孙承宗的地位渐次上升,掌握辽东,又出入阁部,进而毫无悬念的成为明朝末年朝廷核心策略的决断之人。至于后来,孙承宗卷入东林党与魏忠贤等人的党争之中,并深受其累。加之坐守辽东4年,虽然保得辽东无事,但是,也被人攻扞为无所作为,空耗朝廷钱粮。

被罢官之后,孙承宗在朝野上下威望依然很高,其出言为上下所景仰。

到崇祯帝一朝,曾经起复孙承宗,崇祯帝更是对孙承宗给出了“汉则孔明 唐则裴寂”的至高评价。

在76岁之时已经家居的孙承宗,犹然率领孤城民众与清军血战,与全家一起,不屈殉国就义。有鉴于此,孙承宗可谓是一代完人。

孙承宗真的能够拯救明朝吗他和熊廷弼相比谁在辽东的作用更大

说真的,如果没有党争,或者说阉党不找孙承宗的事,就让孙承宗继续督师辽东,那么后金铁定是要完蛋的。

要论证这个观点,就需要从明朝和后金两方面来解释。

先说明朝,虽然当时的明朝天灾人祸不断,朝廷内因为党争搅得朝局混乱不堪,边军也是非常的腐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帝国仍然掌握着东亚最丰富资源,经济再不济,也是远胜过还处于部落帝国阶段的后金。

按照孙承宗本来的计划,是想一路修城堡推到后金沈阳家门口,但是当城堡修到大凌河之后,明政府的经济状况就不允许孙承宗的这一计划了。不过军事家就是军事家,孙承宗眼看推塔战术破产之后,转而展开了防线固守战术。即利用坚固的堡垒群构成防线来阻挡努尔哈赤进一步入侵。

事实上这个战略展开的非常成功,因为当时的后金并没有很强的攻坚能力,可以说在八旗军大量装备红夷大炮之前,他们对城堡只能采取围点打援或者派遣间谍这些方法。然而孙承宗在辽东治安管理方面工作做的非常到家,基本做到了让努尔哈赤无法渗透。

除此之外,明朝当时还引进了红夷大炮,并且改良了旧式火炮,训练了新军,打造了新的战车,真正做到了辽东防线铁桶一般。在1625-1626年努尔哈赤的几次入侵战中,孙承宗构建的关锦防线无一不将八旗军击退到锦州城以外,辽东局势出现好转。

有人说大明耗不起,因为关锦防线耗资巨大,而明政府的税收很是问题,拖久了会垮台。确实,当时明政府财政方面已经出现了几乎无法弥补的漏洞,而最后明朝的败亡,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财政赤字。不过正如我之前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的后金汗国,并非后来那个井井有条的大清帝国,可以说努尔哈赤只会打仗,不会治国,八旗军的维持,已经由最初的基本自给自足变成了必须靠劫掠才能维系汗国的团结。

而自从孙承宗上台之后,努尔哈赤就没再从大明捞到过什么战果。到了1626年,后金的经济已经濒临奔溃,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小冰期的原因。北方连年干旱,黄河线以北各地粮食减产严重,尤其是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后金,因为其本身的农业水平就很落后,故而受这种天灾的影响要远大于明朝。再加上前方战线受挫,后金当时只有辽西走廊一条线可以入关,周围国家基本都是敌视态度,这时的后金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可以说,只要明朝没有大动作,就这么一直拖着,后金也不会打败察哈尔蒙古,开辟入关第二路(当时袁崇焕卖粮给察哈尔,结果引来了皇太极的八旗军),那么后金在得不到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北上西伯利亚打猎,或者自己瓦解。然而袁崇焕的一波骚操作,毁了大明这次以逸待劳的机会……

至于孙承宗和熊廷弼比的话,还是熊廷弼要更强一些,比较当时熊廷弼所处的环境比孙承宗乐观一些,而熊廷弼建立的广宁防线更是让努尔哈赤无处可击,若果没有党争那么折腾,早在熊廷弼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已经凉了。

为什么当年明月会说清兵的入侵,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拯救明朝的人

当年明月严重夸大孙承宗,达到孙承宗水平的人很多。而且能拯救大明的要么是能取得军事上胜利,要么是社会改革。

孙承宗在辽东训教军队,恢复疆土,四年练兵11万,收复关外四百里土地,而且还全面围困后金,造成后金内部一度混乱。确实功勋卓著。但柳河之役证明孙老爷子在军事上很难达到恢复水平,这是一个致命漏洞,他也是因为此才回家。第二次回家也是因为军事上失败。这确实是能力所致。

袁崇焕在辽东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在事实上保住了辽东的土地,提高了明军的士气,造成了女真内部事实上的危机。到了督师时期,组建骑兵集团,五部十五营,步兵车兵强化训教,大量装备西洋大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己巳之变中,关宁军在广渠门,右安门,蓟州城下,收复关内四城中证明已经具备与清军野战的能力。之后关宁被拆分为二,且缺乏统帅,但袁崇焕时候的编制,训教保存了下来,关宁军依然雄观天下。袁崇焕属于军事上解决女真的人。ps:袁崇焕对明代军事史的影响还远远不够。

孙传庭到了陕西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坏,两个月时间捉了高迎祥。后来实行清军清屯,对西安三卫进行整顿,一年的十年,清理白银近20万两,后来年年如此,士兵一万多,战斗力强悍。一举在事实上解决了困扰明朝200年的问题,虽然孙只是谦虚的说只是恢复祖宗的一部分。这是社会改革,能深层次解决大明的内部危机,训教真正的强军。这种军队和关宁募兵的不一样,哗变度很低。孙传庭是能通过社会改革拯救大明的人。ps:孙传庭的社会改革很缺乏研究。

卢象升,洪承畴等也是一流人才,但比起前两位就差很多了。

至于历史命运,孙承宗出身帝师,深得皇帝信任,也为同僚服气。而袁崇焕,孙传庭科举偏后的,骤登高位和清军清屯。都很容易得罪同僚。这也是官僚体制的弊端吧。

(关宁精锐)

孙承宗的军事能力当年明月夸大了。

如何评价明朝忠烈老将孙承宗有人说其毁了大明,对此你怎么看

谢邀,孙承宗是明末的抗金名将,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任内起用忠良,收复失地,逼努尔哈赤倒退几百里,对延缓明朝的统治,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明末,处于冷兵器时代,防线稳固对于来范之敌,能取到御敌于千里之外的作用。在抗金的战场上,孙承宗不愧是一代名将。

孙承宗在奸臣当政,各方面受到限制、打压的情况下,而二度辞官回乡。当外敌攻入城池后,带领乡亲拼死抵抗,最后自缢身亡,展示了凛凛的民族气节。

说到毁了大明,那真是无从说起,朝代的兴衰、更替,取决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特别是民心,缺失了民心的政权,不是哪一个个人所能改变的。民心的向背,决定了政权的强弱。大明的毁灭是由于自身的闭关锁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造成极贫极弱,必将被新的力量所取代。

明末的孙传庭与孙承宗,哪个对朝廷功劳更大

孙承宗比孙传庭的功劳要大一些。孙承宗和孙传庭都是明朝末年优秀的军事将领,孙承宗为了抗清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临死前还带着族人一同抗清,以至于全家殉难。

孙传庭是明朝末年最后的希望,他带领秦军镇守潼关,诛杀闯王高迎祥,组建秦军抵抗农民起义军,可惜最后兵败潼关,被李自成所杀。

这两个人,一个是抗清名将,一个是镇压农民军起义的名将,这两个人对明朝的贡献,到底哪一个大一点呢?

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可保关外太平。

提孙承宗,不少人或许不是很了解,但是提到袁崇焕,可能无人不知了。那个忠心耿耿却被千刀万剐的蓟辽总督。

袁崇焕就是孙承宗的徒弟,是孙承宗将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当袁崇焕被杀的时候,孙承宗并没有为袁崇焕说情,为什么?因为孙承宗认为袁崇焕做的事情已经够到杀头了。

孙承宗就是这样一个人,就算是自己的亲信,是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封疆大吏,他依旧还是会秉公处置。

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诏给关防敕书,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从中制,而以鸣泰为辽东巡抚。承宗乃辟职方主事鹿善继、王则古为赞画,请帑金八十万以行。帝特御门临遣,赐尚方剑、坐蟒,阁臣送之崇文门外。---《明史》

明朝对后金的战事,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孙承宗取代王在晋担任蓟辽督师以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他着力修筑关宁锦防线,大城有九座,小城有四十多座,以此抵挡后金的入侵。此外他还在辽东积极组织屯田工作,安顿了上百万的难民。

他在辽东统帅大军11万人之多,收复了400多里的失地,逼迫努尔哈赤大军后退700多里,不敢与明军争锋。

可以说孙承宗防守之下的辽东,固若金汤,铁打不动。可惜他跟魏忠贤的关系不好,遭到排挤后,只能辞官。

皇太极带兵进入关内以后,孙承宗被重新启用,护卫京师。他不顾个人安危,带着28人冲出东便门,带领通州的人马,先后收复了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赶跑了关内的所有后金人马。

孙承宗赴任以后,发现关宁锦防线已经被破坏,继任者们太不给力,破坏了防守的最好格局。于是孙承宗打算花大价钱修筑城池,结果还没修好,后金人马就杀来了,孙承宗大败而归。此后只能辞官回家。

崇祯11年,清军再次进攻,打进了高阳城。孙承宗带领全城的人抵抗清军,结果兵败,孙承宗本人自缢而亡,享年76岁,他们全家为国殉难者近百口人。

孙传庭俘获高迎祥,一度消灭了闯军。

孙传庭这辈子就是跟农民起义军杠上了,他是进士出身,但是却热衷于军事。在崇祯9年的时候,主动要求出任山西巡抚,前去镇压农民军。

孙传庭到了陕西以后,在榆林组建了秦军,这有点曾国藩组建乡勇的意思。当时洪承畴和李自成在陕北鏖战,高迎祥带领大军想要从汉中进攻西安。

高迎祥估计是想到了三国时期魏延的计谋,所以打算从中子午谷进军,直奔西安而去。可惜孙传庭早就意料到了这一点,派兵在黑水峪地区埋伏,经过4天的大战,高迎祥兵败被抓,继而被处死。农民军群龙无首,一时间也消停了不少。

崇祯11年,起义军从凤翔地区前往澄城的时候,遭到了孙传庭的毁灭性打击,这一战捕杀了对方两千多人,。

最让人激动的是,孙传庭和洪承畴在潼关南原地区设伏,重创了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剩下18骑兵,落荒而逃。

陕西地区的起义军,几乎都被孙传庭给镇压干净了。要不是这个时候清军入关,孙传庭必须要回防京师的话,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

孙传庭再来陕西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已经相当强大了。孙传庭就算再努力也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最终兵败潼关,四万多明军战死,孙传庭本人也在潼关殉国,年仅51岁。

相比较而言,孙承宗的贡献更大。

对于孙承宗和孙传庭,崇祯皇帝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孙承宗为国殉难以后,崇祯皇帝给予了他谥号和褒奖。

可是对于孙传庭在潼关战死的事情,崇祯皇帝却显得比较冷漠。他始终认为孙传庭并没有死,一直在欺骗崇祯皇帝。

无何,嗣昌用承畴以为蓟督,欲尽留秦兵之入援者守蓟、辽。传庭曰:“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秦军妻子俱在秦,兵日杀贼以为利,久留于边,非哗则逃,不复为吾用,必为贼用,是驱民使从贼也。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也。”嗣昌不听。传庭争之不能得,不胜郁郁,耳遂聋。---《明史》

那么为什么崇祯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早年崇祯对孙传庭就很不爽。当年孙传庭回到京师防卫满清大军的时候,洪承畴得到了接待,可是孙传庭的秦军是被阻挡在城外,孙传庭本人都没有资格面见崇祯。

孙传庭心里当然很不爽,再加上他跟杨嗣昌、高起潜等重臣不和,他们想要夺取秦军的兵权,可孙传庭一直坚持不让。

这两位常常在崇祯跟前说孙传庭的坏话,使得崇祯对孙传庭的印象非常差。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好告病退休,结果又被杨嗣昌给告了一状,说他不想给崇祯效力。

崇祯愤怒之余将他贬为庶民,并且抓获入狱。此后要不是杨嗣昌等人镇压李自成不利的话,孙传庭还真的没办法被重新启用。

相比较而言,孙承宗对明朝的作用更加大一些,因为他的关宁锦防线,妥善阻挡住了清军南下,如果没有清军南下,那么孙传庭也就不会被调往京城,那么李自成在陕西也没办法做大了。

总结:崇祯皇帝未免太小气了。

孙传庭给明朝做出的贡献非常大,可是换来的却是崇祯皇帝的不信任。这的确让人比较寒心,人家已经为国捐躯了,可崇祯皇帝连个谥号都不给,简直闻所未闻。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明朝官员宁可给满清效力,也不愿意给崇祯皇帝打工的重要原因。都说用人不疑,可是崇祯皇帝是用一个就疑一个。袁崇焕是这样,孙承宗是这样,孙传庭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