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美又强的985导师招生太有梗了:喜欢用表情包,不信可加微信_老师_教授_自己的

有趣的灵魂藏不住了,最近西北工业大学导师邵典在知乎发了自己的「不正经招生指南」一下子爆火~

这么有梗又热情的老师谁羡慕了我不说。

不正经招生指南

展示招生火爆的力量

是什么让网友直呼:直接预订今年西工大最火老师?

是什么让学生表示:都想退学重新申请西工大了。

展开全文

事情还要从邵老师在知乎上发的一则《不正经招生指南》说起。

据学校官网介绍,邵典老师是西工大的新晋副教授,2013-20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目前邵典老师主要招收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理解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生。

一开篇,邵典老师先写了自己的招生优势。

严谨的学术作风就不说了,认真负责,idea多,可以和学生主打一个陪伴,而且最重要的是,俺们不差钱。来了你就专心科研就行。

更难处的是,除了优势,劣势邵典老师也实诚的挪列了出来:

自己比较爱惜学术羽毛,所以会严格犀利,不允许学生功利水论文。非常需要学生的肯定和表扬。不努力的人慎入。

对于目标学生,邵典老师希望最起码要正直、善良、不怕吃苦、有学术道德(划重点)。

还贴心的做了不少表情包展示了学生跟她。比如,邵老师希望:

我的愿望是,以后我们能形成紧密的师生联系,

我能成为你们的后盾,你们也将成为我一生的骄傲。

别样招生信息走红

真诚才是吸引人的法宝

近几年,因为招生简介火的导师还真不少。充分向同学们展示了,导师也可以拥有跳脱又有趣的灵魂。

南开教授简历

展示括号的力量

在学院官网主页上的个人介绍自带 “括号吐槽” 是种怎样的体验?

胡金牛教授的这份简历让无数网友直呼666的同时表示“想选他的课!”

自嘲读博士后原因是“找不到工作”

在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官网看到胡金牛教授的教育经历:于2006年7月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在2007年10月远赴大阪大学理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2011年获得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开展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研究。对于这段经历,他写到“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

在学术研究中,他先后在原子核物理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对于刊发的期刊,他也做了备注,比如:Physics Letters B、Scientific Report,“被定义为水刊”,他还特别说明“原子核领域属于夕阳学科,基本上发不了Nature和Science”。

对于担任几本国外学术期刊审稿人的原因,胡教授说,是“被人强拉进去的。”

在简历中,胡教授还是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对于这项荣誉,他的备注是“报个名就行,在没有任何真刀真枪资助的情况下已经顺利结题”。

他还表示因“承蒙各位前辈大佬的支持”担任了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

在求学经历中,胡教授表示,对于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消失”的一年。

不要问中间那一年经历了什么

只能说懂的都懂

在5个研究方向上分别作了备注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对当老师的学生有一点点心动,别着急,在研究方向上,胡教授罗列了5个方向,还很贴心的依次做了备注或说明。

有 “目前比较火” “实验比较少,可以随便忽悠” “原子核物理中的大数据” “这个不好说” “目前更火的,黄金时代” “目前火得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

选择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和胡金牛教授相似的,还有南开物理学院陈璟教授的个人简介。

他的主页甚至还有BGM......

在介绍自己时,陈教授写道:教授最自豪的是能在30岁之前出了趟国逛逛,读完了书,还顺便拿到了一些文凭(指两个学士、两个硕士、一个博士)。

介绍研究方向时,他说教授应该拿不到诺奖所以只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物理漂亮、数学简单的那种)。

荣誉称号方面则直接放了一张图:那些只是虚名而已……

在这之前,西南交通大学的代彬教授也因为“有梗”屡次被提及。

代教授在自己的个人主页里,是这么介绍自己的。

本人科研屌丝一枚,长期从事信息论和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成果寥寥。但十分热爱自己所研究的东西,将来希望所招收的研究生同学能比较幽默、开朗,期待将你带进痛苦的信息论世界。

并表示自己长期沉迷于dota,希望招收的学生也是能玩能学的学生,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他表示长期灌水垃圾sci论文会让人养成惰性最终将永远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所以拒绝灌水,做高质量的paper,从我做起!

这则看似很不正经的“个人简介”,也是获得了大家的转发,并有不少学生表示“想去读博”。

幽默背后是扎实的科研

不过别看这些老师简历中十分谦虚,偶尔还带点小自嘲。真的搞起科研来,可是一点儿都不含糊的。

比如咱们的邵典老师,在学校的时候是三好生、优秀毕业生,一毕业就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2021,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中国第一本人工智能高中教材&初中教材的编委。

顶刊论文也是该有的一个都不会少~

非要挑个老师的短板的话,那大概是头发短。

让研究生教育更亲切些

其实,对于思想活跃,善于创新,生机勃勃的现代学生来说。这种有事说事的沟通方式反而让研究生教育显得更加亲切。

就像获得无数好评的邵典老师,如何成为“良师益友”?这或许就是一种模板。

也有不少学生在看到该微博时表示也想到了自己的“宝藏导师”。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死板严谨,让人羡慕的同时大家表示能不能报下名字?我报考的时候想参考。

一千个导师,就有一千种风格。但导学相处中,“真诚”才是互相进步的基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