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畅淋漓的1953年珠江口中英海战,新中国海军对外第一战_英国_紫石英_海军

说起来解放军和英国军队的交手,大家第一印象大都是发生在1949年4月20日的炮击“紫石英”号事件。此时,中国的解放战争已经进行到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阶段,发起渡江战役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在渡江战役发起前,英国海军“紫石英”号护卫舰擅自闯入长江,遭我军炮兵炮击,“紫石英”号遭重创搁浅,两次挂起白旗,这是英国海军舰艇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第一次向中国军队挂起白旗。英国海军随后接连派出多艘舰只,企图抢回“紫石英”号,均被我军击退。

伤痕累累的“紫石英”号

7月30日夜,“紫石英”号紧贴一艘顺流而下的商轮,一路溜出长江口。“紫石英”号能够顺利逃跑,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直到1957年11月8日,老人家在莫斯科期间会见英国客人时,才揭开了谜底。他说:“英国曾派‘紫石英’号兵舰到南京去接部队,被我们打中了一炮。后来它说是跑了,实际上是我们让它走的。它当时的燃料不足,我们给了一点油。”

炮击“紫石英”号,给受尽外国人窝囊气的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恶气,让那些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外国人知道了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紫石英号事件也终结了从1840年起西方对我的炮舰政策,从此再无外国军舰敢随意进入中国内河。

展开全文

解放军炮兵阵地

这个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夜,而且是解放军陆军部队与英国海军之间的战斗,我们的地面部队也吃了不少的亏。

“紫石英”事件发生没几天,我们解放军也成立了自己的海军。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从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军种:人民海军。

中国海军成立了,但你知道初生的中国海军对外第一战吗?这就是发生于1953年9月9日,英国皇家海军1323号炮艇在珠江口和中国海军之间的战斗。你一定会对这场战斗的过程与胜负很关心,我们会在后面慢慢道来。

实际上,这场战斗也被称为“被遗忘的战斗”,不仅仅是许多外国人不知道,就连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之所以被“遗忘”,推测是因为当时国内外的注意力不在这里。

那么这场“被遗忘的战斗”又是如何再次进入世人的视线呢?这和一名于2008年去世的戈登·克莱佛的葬礼有关。在这名前英国海军军人葬礼公告中,特别提到他是一名“1953年珍珠河事件中的英雄”,曾经在中国战舰的炮火下主动接管指挥权,将座舰带回香港水域,而此时舰上人员已经阵亡过半了,而他因此被授予一枚不列颠帝国奖章(BEM)。

不列颠帝国奖章

从“接管指挥权”到“把座舰带回”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人吃亏了,而且还是大亏,连主官都挂了,不得不灰溜溜的逃回香港基地。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里面有一个“珍珠河”,那么这个珍珠河是个什么呢?很简单,不过是英国人对“珠江”的意译,把珠江的“珠”当珍珠翻译了。这很有意思,音译和意译差距还是很大的。举个例子,就像yasser(亚瑟),它是繁荣的意思,按照中国人起名字来意译的话,相当于牛繁荣、马繁荣之类的名字,是不是觉得很搞笑?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亚瑟·史密斯,按照意译,我们可以叫他铁繁荣。

驻扎在香港的英军部队

言归正传,虽然这场战斗不为人知,但在英国的海军档案里,可是记录的详详实实,甚至还有战斗过程的照片。

我们先介绍一些的背景资料。1953年,海南岛已经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平时在华南沿海不断扰袭的舰只也不见了踪影。国民党军队不见了,但英国人的舰队还在,这就是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中国支队,他们以香港为基地,不断到华南沿海一带活动,对中国大陆进行军事侦查。

英国人为什么会窜到中国的家门口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海军还不具备到南沙和西沙巡航的能力,看看当时海军的吨位就知道了。我们只能在近海活动,英国人自然也就追了过来。

此时,中国海军还处于初创阶段,在华南海域,中国海军当时是以“中南军区海军部队”的身份在保护祖国的海疆安全。这个“中南军区海军部队”,也就是今天的南海舰队的前身。当时南海舰队的全部舰只的吨位加起来,还没有英军一艘巡洋舰的吨位大,战斗力最强的旗舰,只是一艘排水量不到两千吨的南宁号护卫舰,就这艘舰,前身还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生产并遭重创的简化型海防舰“海防第七号”。和英国舰队比,就像刚刚会蹒跚学步的婴儿和成人的差距一样。

所以英国人觉得,就是去你家门口晃悠,你也怎么不了我,显然,他们忘了不久前的“紫石英”号事件。

英军HDML型高速炮艇

由于那时东北亚形势吃紧,在香港的英军舰队主力也被调往热点地区,这时担任到中国沿海侦查任务的就落到了香港皇家海军防卫巡逻队的头上。这个巡逻队采用的侦查船是HDML型高速炮艇,是英国二战时设计建造的标准型港湾防御摩托炮艇,非常适合在内河行动。很自然,珠江口成了它常来常往的地方,中英双方也因此时常摩擦不断。

这种炮艇采用木质艇身,排水量不足100吨,吃水浅,长22米,宽4.83米,航速12-16节。该艇的驾驶舱舱壁和舷窗可以嵌入装甲板,有一定防御能力,而指挥台则设在驾驶室顶部,是露天的,它的桅杆颇有特色,是单桅但必要时可以改为双桅杆,据说是为了改善其续航力低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挂帆行驶。

该艇舰首设有一门带装甲防盾的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俗称乒乓炮。其后部装备一门厄利空20毫米机关炮,驾驶台两侧则各布置有并联刘易斯式机枪两挺。此外,在海上行动时还可以携带6枚反潜深水炸弹。

HDML型高速炮艇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以后,珠江水道就被迫向列强海军开放,英国海军的舰艇在这里航行自由得如入无人之境,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列强的自由航行权。但傲慢的英国人并不买账,认为中国海军没有实力和能力,更没有决心和信心敢来阻止他们的活动。

因此,英军在这一带的活动依然肆无忌惮,经常把炮艇开到人民海军舰艇周围高速行驶、拍照和挑衅。

实际上,按照英国人和中国人这么多年打交道的经验,这样的思维和行动,理论上是没问题的,毕竟中国海军尤其是在华南海域的力量实在是太弱了。

但是,英国人忘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1840年的中国了,他们的傲慢与狂妄,是要付出代价的。早已经对英国人不断的侵扰怒火冲天的中国海军,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大餐:“勇敢号”登陆舰。

说起“勇敢号”登陆舰,里面还是有故事的。该舰原为美军战后赠送给国民党海军的LCL级步兵登陆舰“联荣”号。该舰排水量约380吨,原装20毫米高射机关枪4挺、25毫米双联装高射机关炮一门,13毫米机关枪两挺。

1949年10月28日“联荣”号在澳门起义成功,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改名“勇敢”号,编入我广东省军区江防司令部,解放军又为其增加了两门76.2毫米炮,使其具备了相当强的攻击能力。

加装了76.2毫米炮的LCL级“勇敢号”步兵登陆舰

大餐准备好了,就等傲娇的英国人来品尝了。

1953年9月9日,驻港英军炮艇HDML1323号从大澳锚地出发,像往常一样,又前往珠江口方向耀武扬威来了。但想不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再不是以前无奈的眼神,而是要命的炮弹。

在此之前,双方也曾多次近距离接触,最近只有15米,而且还是黑魆魆的夜晚。双方常常炮口相对,但并没有擦枪走火。而且英国方面要开第一枪,必须得到准将以上军官的批准。中国方面也一定有类似的规定,但英国人侵入到了家门口,将士们肯定是憋了一肚子火,就等着发泄了。

但9月9日这一天,这些规定显然失效了。因为这天“勇敢”号不但有一群悍不畏死的中国海军军人,更有一位敢于出手的高级指挥官在舰上坐镇指挥,他就是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副司令员张羽(1977年9月-1978年3月任海军南海舰队榆林保障基地副司令员,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陈伟文将军的顶头上司,从这里也知道陈伟文将军在对外战争中为什么那么敢打能打了吧?因为有老领导的榜样嘛)。

驻港英军司令的格鲁达斯少将一定很后悔这天派军舰去挑衅,如果他知道张羽副司令员在舰上的话,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有悔恨的泪水。

同样,这天英国的1323号炮艇注定也是要出事,因为船上的最高指挥官G·梅里曼中尉,一个南非人,是一个特别喜欢挑衅中国人的家伙,但如果他知道这次可能会踢到铁板上,不知道他还会不会选择挑衅,可惜,他没有机会后悔了。

勇敢号76毫米炮首发命中1323号的大洞,但炮弹没有爆炸

看到英国的舰艇又来骚扰侦查拍照,“勇敢”号登陆舰立马向其冲了过去。在确认英国炮艇越过我方水域两海里以上以后,张羽副司令下达第一道命令:“升国际信号旗,令敌艇停车,接受检查!”看到我舰的信号以后,英国人并不理会,梅里曼中尉反而命令冲着我舰方向开来。同时,1323号全艇人员都进入了战位,一声令下便可进入战斗状态。

此时,梅里曼中尉还用一架带大号望远镜的照相机对着中国军舰开始猛烈拍照。

面对嚣张的英国人,张副司令于是下达第二道命令:“25炮向敌艇上方开炮警告!”我舰随即向敌艇上方打出三发炮弹。敌艇见我舰真的开炮警告,感到事情不妙,赶紧掉转船头,向大屿岛方向逃跑。

来了还想跑,哪有那么美的事情。说时迟那时快,张副司令员很快下达第三道命令:“打!”我舰上早就瞄准敌艇的两门76.2mm大炮立即开火,一颗颗炮弹直飞敌艇。

梅里曼中尉刚下令还击,一颗炮弹击中了舰桥,爆炸切断了他的双腿和右臂,在归途中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亡。

这个善于挑衅中国海军的艇长梅里曼中尉,带着他的几乎半数船员毙命海上,不可一世的1323艇再也嚣张不起来。

遭受重创的英1323炮舰

这里就要说到戈登·克莱佛了,当时他的位置是在前40毫米炮的防护盾后方,在我舰的攻击中,防护盾使他幸存了下来,并紧急接管了指挥权。他设法扑灭了在轮机舱燃烧起来的火灾,修复了电信线路,控制住了军舰,并将这艘伤痕累累的炮艇驶回大澳锚地。

随后努力试图与香港当局设在外岛上的警署哨所取得了联系。战后克莱佛被授予了这枚含金量很高不列颠帝国奖章,这说明英国官方认为他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这也从反映出1953那场战争中,中国海军对英军造成的重大打击。

当他们撤退到大屿山的时候,香港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康科德”号和其它炮艇从将军澳锚地赶支援。两架正在附近空域进行训练的英军“蚊”式战斗轰炸机也匆忙赶来支援,但因为没有携带武器,只能反复作出俯冲轰炸的动作来吸引中方火力,掩护1323号撤离,遭到我军防空武器的强烈阻击。此后,双方脱离,我“勇敢”号登陆舰安全返回黄浦基地。

英军蚊式战斗轰炸机

战后统计,英舰仅76毫米炮弹就挨了8发,由于其为木质舰身,使一些炮弹没有爆炸而保住了舰艇。此战共有6名皇家海军人员和1名香港皇家防卫部队临时抽调上艇的会计高佛上尉被击毙,其余5人全部挂彩。从1323号出航到狼狈而回,一共三个小时,真正的战斗时间仅仅几分钟,但却让他们付出了终生难忘的代价。

此战在两国的军史上都不算出名,这也和当时东北亚刚刚缓和的局势有关,双方都不想再节外生枝。另外,英国人的的确确是侵入了中国水域,他们也理亏。另一方面,中国海军的行动,也让那些依然抱着强权思维的外国列强,看到了中国军人的意志、决心和战力,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这次战斗虽然默默无闻,对今天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压力来说,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

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