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大明宫,也是在保护文物,06年盛典西安,用钢架复原了含元殿你怎么看?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成“重檐”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夸张、猜测的成分存在_遗址_长安_大明宫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涵元殿  遗址 长安 大明宫

本文目录

  • 复建大明宫,也是在保护文物,06年盛典西安,用钢架复原了含元殿你怎么看
  •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成“重檐”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夸张、猜测的成分存在
  •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觅长安”是什么意思

复建大明宫,也是在保护文物,06年盛典西安,用钢架复原了含元殿你怎么看

首先,前段时间网上传的某公司投资1100亿元7:1比例在陕西大荔复建大明宫的的项目不一定是真的,大荔的相关部门好像已经辟谣,所以这个事件我们暂且不谈。

我们谈谈你提到的大明宫遗址公园项目。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这个片区位于现在西安城墙东北角,距离火车站一步之遥。这里原来是西安著名的棚户区,这片地里的经济密度也很低,效率底下,很多遗址都是夹在街道里坊的。

家在这里的一个朋友曾告诉我,小时候在里经常挖出带花纹的砖块和一些稀奇古怪的器物,大多被人破坏了,还有取土的。所以那时候的大明宫遗址连存在都是问题何谈文物保护。

后来,西安被联合国确立为世界大遗址公园之城后,大明宫、阿房宫、章台宫等才被认真对待。所幸,并不晚,遗迹都很完整。

所以,大明宫遗址就在这么一种环境下开始大规模拆迁和考古。由于文物和遗址太多,大多都是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这些文物(遗址)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极高,所以就采用了“原条件”保护和陈列的模式。一般都做法都是在外边建设一些陈列馆,馆内底下用玻璃或者其它手段维持文物没有发掘时在地下的温度,湿度和氧气量。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其实就是采用类似这种方式。再拓展一下,这种方式的典范其实就是西安北郊的汉景帝刘启的汉阳陵博物馆。

而您提的06年复原的含元殿其实只是为了舞台效果,那是一场表演的背景,我还记着的,当时我是坐在电视前看完整个晚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背后的含元殿,十分恢宏,当时是为宣传“人文奥运”联合央视举办的。文艺演出共分为“文明的遥望·人文奥运”、“大明宫寻梦·魅力西安”和“为奥运祝福·和谐世界”三大章节。演出通过大遗址、大场景、大事件、大制作,体现了浓厚的历史厚重感、文化传承力和视觉冲击力。

所以,复建含元殿从某种层面说,可能比复建圆明园还要容易些,毕竟我们对大明宫的考古及文献记载比较全面,并且它们都在中国而复建圆明园我们还得找西方国家要资料。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成“重檐”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夸张、猜测的成分存在

导语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重檐”一词大家都不陌生,比如,天安门城楼就是重檐。而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知道的人不多,更谈不上对已经毁灭了一千多年后重新复原的含元殿,它的“重檐”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夸张、猜测的成份?本文将作出回答。

(含元殿复原图局部·外观)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就是展现“曲线美”

在观赏中国古建筑时,向你迎面扑来瞬间的印象就是大坡度的屋面,而最令人展开丰富联想的便是屋顶的曲线!

这种曲线由屋脊轻轻的向下展开来;宛如鸟之展翼,但是,比鸟的展翼更美观的却是在屋檐或者椽子的尽头,又优雅的向上翻曲,更显得矫健有力,这就是文章中常用的形容词一一飞檐翘角!假如挂上金属的风铃,禁不住想唱那句:“我象那原地打转的风铃,连忧伤都听起来抒情。”

二,重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双重或者多重屋檐

它的作用就是增大宫殿的体量,使之利用居高位临下的威势和高大严峻的台子,严格对称的布局,富丽堂皇的显示帝王的尊严。

1959年至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研究了含元殿遗址。遗址由殿、阁、廊等部分组成。通过对遗址的分析,参考了相关典籍中的叙述,探索其形制和构造特点,绘制出有一定依据的复原图,对于再现己经毁了一千多年的大明宫和含元殿遗址的再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图是宋画中的副阶平坐

副阶平坐是重檐的地面支撑,上面是副阶,即重檐走廊。

由于殿副阶支柱柱础的痕迹破坏不存,根据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兼诗人李华(以后将再次提到他)的《含元殿赋》中有:“环阿阁以周墀”的描写。“墀”即“阶”,“阿阁”即阁道。也就是木地板架起平坐。所以四周的小柱洞就是平坐柱子一一永定柱的洞。洞内无础,底径仅30厘米,这样尺寸的木柱无法承受很大重量。而且它与大殿的主拄一一外槽柱分开而立,表明它与大殿结构分开的,是独立的地板。

确定副阶拄的位置很重要,不与下面起支撑作用的小柱洞相重合。与内槽柱(大殿主柱)对位。柱础(永定柱)要在冰冻线以下(即深埋之意)。

三,中国古建筑的规律性

无论是单体建筑或者连合建筑都是如此,以北京故宫为例,它的主要建筑大都是长方形的,而我们今天平民百姓的建筑依然如此。

当然。也有正方形的,那就是庙宇的格式了。

根据上面对于副阶的三个条件,实地测量的结果是副阶跨距为9、7米,合16.5唐尺(一唐尺为今天的0.294米),而大殿则为二十柱,外槽前檐十二柱。与《营造法式》中的“双槽副阶周匝”相信似。

这就是含元殿复原成重檐的重要依据之一

结束语

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中,谈点含元殿的花絮,含元殿本来是修给太上皇李渊住的,但是,李世民“子欲孝而亲不待”,李渊抑郁中去世,含元殿峻工是龙溯三年(663)高宗亲自剪彩。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叛军进入长安,来不及走的大批官员成为安祿山俘虏,他们被逼接受了大燕国皇帝的官职,这中间就有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另外一位就是开篇提到的诗赋家李华,杜甫幸好跑步得快,否则一一

至德二载(757年)光复长安后,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贼封爵者立于含元殿前......请罪,中间就有李华、王维。今天重新提李华,祝愿他老人家天上安好,地上安息!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觅长安”是什么意思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觅长安”,也作“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一字之差,不影响解读。字面意思是:你已经身在含元殿了,还需要问长安在哪里吗?这句话是古代高僧为了阐述“禅净不二”这一理念时所作的一则比喻,高僧认为持阿弥陀佛之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因为此禅,不待参究,当念即是。不论迷悟,全体现前。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

含元殿有什么特殊,为什么用它指代长安?我来简单聊聊。

唐代长安城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三大内”。其中,大明宫是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也是唐朝历代皇帝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宫殿群,被视为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

大明宫最重要的建筑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这三大殿构成了大明宫的建筑主体。三大殿与丹凤门同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举行外朝、中朝和内朝朝会的场所,是唐朝的政治中枢,许多重大的决策都是在这些建筑中讨论决定的。

含元殿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竣工于次年四月。最初就叫含元殿,取《易经》中“含宏光大”“元亨利贞”之意。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十二月,又改称大明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又恢复了含元殿的旧称。

含元殿实际上是由一组殿阁组成,其主殿含元殿位于中心的三层大台上,东面建有翔鸾阁,西面建有栖凤阁,主殿与两阁之间以飞廊连接。东西两面各有一条龙尾道,可以拾级而上,直达主殿。主殿的正南面是宽阔的殿前广场,广场的尽头就是丹凤门,两者相距为400步,约合今588米,实测610米。整个建筑结构严密,气势恢弘,是大明宫中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物。

《唐六典》对唐朝的外朝内容有扼要的记载:“若元正、冬至大陈设,燕会,赦过宥罪,除旧布新,受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则御承天门以听政。”自唐高宗移居大明宫以来,外朝活动便在含元殿举行。

唐代的外朝活动主要包括:元日、冬至朝贺;举办宴会以款待外国、四夷君长和使者;颁布大赦;在元日举行外朝时,因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还要举行除旧布新活动;除了接受万国、四夷朝贡,更多的还是接受天下诸州的贡物。还有一些非常态的活动内容,如科举考试、献俘、阅军、改元、册立、上尊号、献祥瑞等,也有在含元殿或殿前广场举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