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何评价吕布手下武将高顺_吕布_司马迁_史记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狂惑 主要 吕布 司马迁 史记

本文目录

  •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 如何评价吕布手下武将高顺
  • 憨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主要内容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段,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如何评价吕布手下武将高顺

谢邀。

建安三年(198),下邳之战吕布败亡,陈宫殒命,其帐下悍将高顺刚正不阿,亦引径受戮。此情节让读者(观众)大跌眼镜,惜才如命之曹孟德,偏偏此刻犯了浑,竟将武艺高强之猛将高顺与吕布等一勺烩,令人费解!

我们看小说《三国演义》,亦是没翻上多少页,在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 寥寥数语就轻易的结束了猛将高顺的性命。所以说高顺名不见经传,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实际在《三国志》等正史中 记载的高顺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

一、高顺其人

高顺(?-199年2月7日 ),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后汉书•吕布传》:(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将众整齐,每战必克。布性决易,所为无常。顺每谏曰:“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事岂可数乎?”布知其忠而不能从。

《汉末英雄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高顺追随三国顶级猛将吕布征战四方,直属部下七百余人,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且作战勇猛,其每次率领部队攻击敌方,能迅速的攻陷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高顺率领之部队有‘’陷阵营‘’之美誉。

他统率“陷阵营”曾取得击破刘备(自然包括关羽、张飞)、夏侯惇等骄人的战绩。《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建安三年,(吕)布复叛为(袁)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曹操)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 《三国志•夏侯惇传》:夏侯惇在征讨吕布时失去一目。

《资治通鉴》:吕布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救之,为顺等所败。秋,九月,顺等破沛城,虏备妻子,备单身走。

高顺具备了一流战将所应有的智勇双全、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和忠肝义胆的品质,在这些方面其丝毫不落于武圣关羽下风。

虽然吕布心知肚明高顺忠心于己,但是吕布并没有重用高顺,反而对其心怀疑虑并变得愈加疏远高顺,凭借和魏续有外内之亲,夺取高顺所领导的陷阵营士兵给魏续统领,直到要打仗之时,才令魏续还给高顺兵符及统领陷阵营部队。无奈之下高顺逆来顺受,在吕布不信任怀疑下度日。

二、英雄末路

纵观高顺暂短一生,最关键的是他有眼无珠,明珠暗投,一个心眼的去追随翻云覆雨,“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陈寿)。‘’强暴无能,败亡有证‘’(司马光)之吕布。而且他又忠厚的一根筋,对吕布愚忠,不知改换门庭,弃暗投明,吕布败亡,他宁死不降。

高顺与张辽同为吕布帐下大将,高顺排位还在张辽之前。下邳战败二人又同时被俘,在枭雄曹操面前,张辽能顺利死里逃生躲过一劫,而后华丽转身,驰骋疆场,高官厚禄;反之高顺却非常不顺,而命丧黄泉,草草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后汉书》:(吕)布及(陈)宫、(高)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吕布企降,陈宫一心赴死,而高顺竟也引颈受戮 ,真乃时也、运也、命也。

就其高顺暂短的一生,正像司马光《传家集》所云:高顺‘’托身所失‘’,明珠暗投,而不识时务,不知悔悟,而弃暗投明,另攀高枝,反而是一条道跑到黑 。

他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稀里糊涂的进了屠宰场。

猛将高顺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坠落在三国浩瀚的星空,而后逐渐被人遗忘。现在我们不能简单的评论他是否对错,只是因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武艺超群、能征善战之猛将,而应叱诧风云、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之际,却不幸殒命,而感到可惜、可叹!

聊聊高顺,而我们又来一把”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啦!

憨是什么意思

1.傻;痴呆。 2.朴实;天真。 3.姓。

狂惑戆陋之人。――《荀子·儒效》。按,字亦作“憨”。

又如:憨虫(傻瓜);憨子(傻子);憨砖(笨蛋;傻瓜);憨哥(傻小子);憨头狼(傻小子)

憨 hān

〈形〉

(1) (形声。从心,敢声。《说文》作“戆”。本义:痴呆,傻气)

(2) 同本义

狂惑戆陋之人。——《荀子·儒效》。按,字亦作“憨”。

(3) 又如:憨虫(傻瓜);憨子(傻子);憨砖(笨蛋;傻瓜);憨哥(傻小子);憨头狼(傻小子)

(4) 娇痴 。如:憨生(娇痴);憨儿(娇痴的小孩子);憨嬉(天真);憨怜(疼爱)

(5) 顽皮 。如:憨皮(顽皮);憨顽(顽皮,恣意玩耍);憨跳(顽皮);憨戏(顽皮嬉戏)

(6) 朴实 。如:憨诚(憨厚诚实)

◎ 痴呆:憨子。憨痴。

◎ 天真,纯朴:憨皮。憨直。憨实。憨厚。

◎ 姓。

〈形〉

(形声。从心,敢声。《说文》作“戆”。本义:痴呆,傻气)

憨hān

⒈呆,傻:~头~脑。

⒉朴实,耿直:~厚。~直。~态可爱。

3.河南方言:憨板石脸。你这个人真是~

4.山东方言:憨是骂人傻。你这个人真是~

5.湖南方言:骂人差劲,傻。~ 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