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楚汉争霸,为什么项羽能力如此之强,最后会落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呢?外国人怎么评价楚汉历史人物_项羽_刘邦_韩信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楚汉历史 项羽 刘邦 韩信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楚汉争霸,为什么项羽能力如此之强,最后会落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呢
  • 外国人怎么评价楚汉历史人物
  • 求关于楚汉相争的详细历史
  • 若楚汉争霸胜利者是楚霸王,那么历史将会如何发展
  • 楚汉之争为什么项羽会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从而改变历史
  • 如果韩信听从蒯彻之言,楚汉之争的历史会改写吗
  • 楚汉历史的书有哪些

历史上楚汉争霸,为什么项羽能力如此之强,最后会落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蛮荒之地,四面楚歌,项羽面对美人名驹唱出如此凄凉的《垓下歌》。刘邦百万大军正将项羽军队困于垓下,兵力虚弱,粮草将尽。此刻的项羽对未来局势有了清晰的预感,仅此而已,没有思考过导致结局的深层原因。

不可否认,项羽是盖世英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惊天动地的巨鹿之战中,他是荣耀无比的主角,胆敢果断,骁勇善战,一人足矣扭转形势不利的局面。如果说巨鹿之战代表了项羽英雄之路的最巅峰,那么一曲《垓下歌》将项羽悲剧命运推向高潮。时局不利空枉费一身才华和能力,悲剧出现在他对自我定位的错位上。项羽是一条逆流而上的鱼,逃不出顺流而下的时代洪流。

项羽与刘邦联手推翻暴秦,完美地发挥了身上所有的优点,丝毫不遮掩他的天赋。《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这一战,项羽威望大增,从此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能够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从此诞生。

可惜英雄懂得如何借用复杂的地势战胜敌人,却不懂人心叵测,更不懂天下局势。项羽这位盖世英雄天真且盲目,自大而麻痹,他的凄然落幕、悲惨结局早已注定。

自我认知错位

天真没有心机却盲目自信

面对巨大的权力,情谊不可能永远天长地久,人心的欲望吞噬一切。灭秦之前,刘邦是合作伙伴,灭秦之后,刘邦是抢夺天下的最大威胁。他怎么也没想到,刘邦会撕毁契约,给项羽来了一个措不及防。项羽以为,反秦结束,一场巨鹿战足以让他成为一辈子的霸王,在自己的封地安逸余生。他骄傲的根本无需规划下一步。问题出现在他过分相信自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身边的小人,可不是所有战争都做足誓死的决心,充分的准备,并肩奋战的伙伴。刘邦的狡诈阴险,在抗秦尾声就已经对未来提早规划,项羽却无动于衷。

轻狂残忍却自大

他是英雄,但只能一心一意独当一面,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掌权者,项羽的品质远不如刘邦。掌权者要的不但是天时利地,更是人和。人和,就要善于用人,刘邦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是招揽四方贤士为他出谋划策:身边鬼才张良劝他分封于雍齿,刘邦听了,获得忠臣的信任;军事奇才韩信为刘邦想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用兵策略,刘邦信了,杀死章邯……刘邦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毛病虽多,但是改得快,悉听善言,接受并且弥补自身弱点,另外,“人和”也意味着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项羽这两点都没有做到,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不同于出身草芥、身份卑微的刘邦,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就不懂群众需要什么,他一味地展现自己的威武,坑杀秦军二十万展现给百姓的,只有残暴无情,所以不得百姓的拥戴;在才学面前,依然区分身份的尊卑,然而“高手在民间”,他根本得不到民间高手相助,轻视嘲笑刘邦的出身,在傲慢之际给了刘邦可乘之机。

对时局的错误判断

秦始皇统一全国,已经开启了新的局面,以法治国,一人当政无不是利于中央集权的好典范,君主专制更是成为时代的潮流。项羽入关,本可以继续将这样的社会制度延续、完善,可他偏偏忽视这些关键点,逆流而上,“把国家变成自己想象的模样”,天下统一却又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七国混战已经给出了前车之鉴,可惜项羽没有意识到。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以逆转社会向前演进的形态呢?项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无能为力,被无形的洪流推向悲剧。

此外,项羽在关键时机“一错终成千古恨”,成为君王绝不能优柔寡断。《鸿门宴》中将项羽的犹豫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有足够的机会杀死刘邦,却迟迟不肯下手,连出谋划策的亚父最后都忍无可忍: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羽在唱《垓下歌》时,仅仅抱怨了时不利兮,还是没有弄明白输给刘邦的真正原因。确实,这首歌就已经摆明项羽料到结局,凭借项羽无畏生死的孤傲英雄特点,不肯过江东,死亦为鬼雄。

很多诗人在诗中借用项羽的一生抒发感慨,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问:“江东弟子应犹在,肯为帝王卷土来?”。对于项羽的悲剧,人们感到惋惜,可是这个悲剧却不在意料之外,倘若项羽重新来过,仍不懂得“变”,结局依然是悲。

纵横交错兮天下之局,谁能参悟兮世事如棋。看不透未来动向,就要从当下入手,懂得因果相承。

外国人怎么评价楚汉历史人物

个人观点,外国人对我国楚汉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有偏见的。不能全面的真正的,从历史出发去评价他们。

求关于楚汉相争的详细历史

  楚汉相争的相关资料:

  1、资治通鉴

  2、《史记·项羽本纪》

  3、《史记·高祖本纪》

  4、《汉书·韩信传》

  主要战役:

  巨鹿之战、还定三秦之战、濉水之战、京索之战、井陉之战、荥阳之战、彭城之战、汜水之战、历下之战、临淄之战、固陵之战、垓下之战。

  楚汉相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之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约于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若楚汉争霸胜利者是楚霸王,那么历史将会如何发展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在反秦战争中功劳最大。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他性格残暴,有一个谋土范曾不知正确使用。在楚汉战争中成为孤家寡人,在垓下之战中失败自杀,如果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较幸取胜则是历史的倒退,整个国家将陷入分崩离析的壮态。刘邦和项羽都是楚怀王手下的部将,当时两个人实力最强。楚怀王在分兵的时侯和群臣有个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在抗击秦军战争中功劳最大,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章邯和王离四十万大军,威震诸候。当他率四十万大军兵进咸阳时刘邦已到达一个多月了,项羽当然不服刘邦取的战绩。项羽以诸候上将军的身分自封西楚霸王,把楚怀王架空遥尊为义帝迁到郴州,不久给弄死。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封刘邦为汉王定都汉中,撵到不毛之地看起来。项羽分封非常不公证又杀了义帝,刘邦找个借囗联合诸候反对项羽进行四年楚汉战争。如果项羽打败刘邦天下形式会一团遭。项羽心中并沒有大一统观念,他宦都彭城号令诸候,各个渚侯国为了自已势力会不断征战,中国历史会重新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壮态,甚至更遭。因此,项羽自刎乌江是他少有的正确选择。

楚汉之争为什么项羽会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从而改变历史

如果我是项羽,我有三个办法让历史轻而易举改写!

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项羽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和思维。如果我是项羽,首先要改变的是性格,提升能力,再改变思维和策略,然后就……

1:曹无伤在刘邦军中是个左司马,他看到项羽兵四十万驻扎新丰鸿门,觉得只有十万兵马的刘邦毫无前程。就把刘邦想在关中称王的信息告诉项羽。范增也告诉项羽说:我夜观天象,看到刘邦气成五彩,有天子气象,我们得趁现在的大好形势杀了他。项羽说好,听你的。这话被项羽的大伯项伯听到了,项伯吓一跳。他想,他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救命恩人张良。项伯就趁夜赶往刘邦军营,把事情全告诉了张良,说和我一起跑吧,要不然会死的。张良又跑快把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吓死了,就问张良讨计策。二人无奈就商量拉拢项伯,说第二天去项羽那赔罪。

刘邦带一百多人来到项羽军营——鸿门,说了好多恭维话。项羽也好言好语赔话,范增组织好几百人的刀伏手在外面,就在酒尽兴的时候,项羽杯子落地,刀伏手一拥而入,毫不含糊的杀了刘邦。汉王从此销声匿迹,历史上再没有汉朝。项羽利用项伯关系,拢住了张良,又让范增去请来了萧何……策略方面大胜其他诸侯,天下从此姓了项。

2:项羽苦于大将少,在军中说:我要测试各位的军事能力,凡是能够回答问题并答的好的,我会按分数封官。第一名就是韩信,项羽与韩信彻夜长谈,相见恨晚,韩信把各路诸侯的军师长短,军事策略,后备力量都给项羽做了分析,项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项羽不顾老部下反对,坚决封韩信为大将军,军事上节节胜利。其他诸侯军一一失败。天下从此姓了项。

3:项羽经过了四面楚歌,垓下之围,谜路被骗,东城快战,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乌江亭长正在这等着他,项羽看到乌江,泪如雨下,想到江东父老跟着他来的时候,破釜沉舟,那如虹气势,他真的是没有脸了。可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失败一次又如何。想我江东子弟,才俊多多,再来一次,也无不可。刘邦那厮年过四十多,我才27岁,熬也熬的过他,失败是成功之母,上船!他坐上乌江亭长给他备好的船上,给远处的追兵做个鬼脸。

经过这次失败,项羽如鱼儿脱去鱼鳞,第一年,总结失败教训,第二年招谋士军师,第三年招兵买马彻底改变性格和思维方式,又带着江东父兄过江而西来了……天下从此姓了项。

如果韩信听从蒯彻之言,楚汉之争的历史会改写吗

天下形势一定会有变化,为什么?

历史上的刘邦,项羽,韩信三人最大的不同是个人政治性格的不同。

一、刘邦是一个有政治抱负,而兼有政治智慧的政治家。

二、项羽是一个有政治抱负,而却没有政治智慧的英雄。

三、韩信则是即没政治抱负,又没政治智慧的军事天才。

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三个强人,刘邦之所以能夺取天下,完全是以他高明的政治手段,出神入化运用的结果。项羽与他为敌,终至败亡。而韩信只能为将。当时,他自认为由于刘邦的信任和依重,在他手下混得风生水起。人生至此,复有何求。实无叛刘自立的必要。

但是,如果韩信能听从蒯彻之言自立,那么情况就不同了。此韩信就非彼韩信了,而是一个有政治抱负而兼有政治谋略的军事家了。再加上韩信还有一些同刘邦、项羽不一样的优点。比如:

一、从他虚心向李左车求计,一举收复燕齐就可看出。他是个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之人。项羽却不是,一个范增都没用好。

二、从他后来报答漂母就能知道,他是个有情有义之人。刘邦就是个十足的厚黑人物。

三、从他甘受跨下之辱,又宽大处理淮阴屠夫更可看出他是一个能屈能伸之人,宽宏大度之人。这一点,刘邦和项羽都不能与之相比。

韩信有这些优点,自可聚拢一些能人来辅助他。再加上他掌握着强大的燕齐军力和百战百胜军事能力。只要同项羽互为依托,力量足可撼动天下,三分天下,亦未可知。

而刘邦在面对一个项羽就已很吃力,如今又要面对另一劲敌,必将力不从心。更何况,还有彭越,英布等一些骁雄,原本跟刘邦就不是一条心。到那时,天下就可能会出现群雄并立的局面。如果运气好的话,韩信能坚持到刘邦先他而逝,以吕后之毒,其内部必当人人自危,作鸟兽散。此时,天下大势,竟有谁来做主,实未可知。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他韩信必须是个有政治野心和政治智慧的人才行,但历史没有假设,韩信不是这种人,所以他只能成就他的将名。玩政治他就象个白痴,功成后又贪恋权贵,不知进退,招来杀身之祸而不自知,引来后世多少英雄为之概叹!

楚汉历史的书有哪些

关于楚汉历史的书有《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

以下是这三本书的详细介绍。

1、《汉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2、《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