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日晚20点20分,大家有什么想法?二月二,为啥叫龙抬头_二月二_祭祀_习俗

本文目录

  • 2020年2月2日晚20点20分,大家有什么想法
  • 二月二,为啥叫龙抬头
  • 二月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 二月二日马上就来了,二月二日在农村有什么习俗
  • 二月二是个什么节日
  • 白居易的《二月二日》内容是什么带拼音

2020年2月2日晚20点20分,大家有什么想法

祝:父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兄弟姐妹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祝:我自己及家人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祝:天下所有人身体健康,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

二月二,为啥叫龙抬头

古人将天上二十八星宿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对应四个星宿,东方四个星宿通称苍龙。在农历二月二这天早上的五点到七点,正好是苍龙的角宿从地平线升起之时,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农历二月二,正是春回大地,万物萌发之始,也开启了一年的春耕,因此,在此春耕之始,为了有一个好的开头,人们就将二月二作为一个吉祥的节日来庆祝,以求一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每年农历二月二,就定为春耕节。同时呢,在天象上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龙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敬的动物,预示着强壮、富贵和吉祥,我们古人也一直宣称是龙的传人,龙也一直是我们的吉祥图藤。因此二月二也被称为青龙节。

正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春第一节,自然要采福纳祥,祛邪避害,图个好兆头。于是,我国各地,在二月二这天,就形成了不少的习俗。我们中原地区这里过二月二,自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宜忌习俗。

在二月二这天,适宜做的有三项:一是宜剃头。二月二也正是惊蛰之时,沉睡一个冬天的万物,开始复苏,植物返绿,动物苏醒,据说也是蛇类、虫类等冷血动物结束冬眠,开始抬头苏醒之时。蛇俗称小龙,蛇的苏醒抬头,就是龙抬头。人们从过大年开始,一个正月里都不宜理发,因此头发自然又长又压头,趁着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大人小孩剃头理发,有借龙抬头的吉利,以崭新的面貌来开启新的一年生活之意。因此,二月二这天宜剃头理发。二是宜呼吸采气。据说龙是强健无比的,威力惊人,正是所谓的神龙摆尾,翻江倒海。人们借龙抬头之日,在早起六、七点之时,到户外活动,迎着朝日,大力吸纳新鲜空气,这样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增添一年的福气、财气、运气、喜气和人气。三是宜吃龙食。龙是神秘吉祥的动物,人们将一些食物冠以龙的名称,吃进肚子里,有交好运之意。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用韮菜摊做的煎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还宜吃炒玉米或炒黄豆,叫吃龙豆。据说吃龙豆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在唐朝时期的某年初夏,玉帝严令管雨的青龙下雨,以惩罚民间对玉帝的不尊重。大旱两个月,民间干旱地裂,庄稼眼看都要旱死。人们跪求玉帝慈悲,龙王显圣,赐下甘霖以解旱灾。青龙不忍民间受苦,就违背玉帝旨意,偷偷为人间下了场甘霖。老百姓得救了,青龙却被玉帝压在了大山之下。为了拯救青龙,万民跪求,众仙伏拜。玉帝就说:“只有人间金子开花,才能释放青龙。”人们知道后,哪里能让金子开花呢?苦思冥想之下,就家家开始在二月二这天遍炒玉米或黄豆,一时间人间一片金黄。为玉帝探看民情的太白金星,老眼昏花,就误认作金子开花了,马上报告给玉帝,于是玉帝就释放了青龙。久而久之,民间便有了吃龙豆的习俗。

二月二禁忌的事有四项一是忌做针线。据说二月二,龙抬头,做针线容易刺伤龙的眼睛。伤了龙眼,龙还怎么行云布雨,造福人间?二是忌磨面。常言道:“虎磨龙碾”。二月二这天磨面动碾盘,恐伤龙头,伤了龙头,更不了得。三是忌洗衣服。据说这天到河边或井边打水洗衣服,洗衣服的脏水容易污染河水,龙喝了脏水会伤身体的。四是忌吃面条。虽然说有的地方说吃面条叫吃龙须,但我们这里是忌讳吃面条的。据说这天龙抬头,正是蛇结束冬眠出窝的时候,谁家吃了面条,蛇就喜欢爬到谁家去。蛇是让人很恐惧的阴冷动物,谁都忌讳爬到院中屋内,因此还是在这天不吃面条为好。

我们的传统节日,多带迷信色彩,那些节日宜忌,让现在的我们颇感可笑。但这正是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过传统节日,享受民间节日习俗,更拉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月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在我国流传着许多的民俗文化,其实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我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因此“龙”在人们心中就多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正月里,有不理发的习俗,大家都等到二月二这天剪头发,寓意剪“龙头”。图个吉利,并讨个好彩头。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古代人们没有好的天文器具来计算时令,但勤劳与善于发现的人们便根据天气变暖,大地回春等规律来推算时令,到二月二左右也正处于“惊蛰”时节。这个时候,严冬过去,天地万物都开始复苏,人们便在这个时节开始春种。

因此古代人也把二月二这天叫做“上二日”,也称“春耕节”。所以大家在这一天也有“祭春龙”的习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

“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就是说的这天祭祀的情景,在这天,人们会吃面条,寓意“挑龙头”,炸油糕,寓意“吃龙胆”吃爆米花,寓意“金豆开花”。还有的,会打着灯笼到河边去挑水,然后回到家里以祭拜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无论是以那种方式,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月二日马上就来了,二月二日在农村有什么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农历二月二是春节出正后的第一个节气,又叫“农事节”,“春龙节”。农村的谚语道出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二月二,恰逢惊蛰前后,天气变暖,万物复苏,休眠蛰伏整个冬天的动物如蛇和青蛙,昆虫,如蚂蚁、蜘蛛等等,都开始苏醒了。休闲一冬的农民,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这个节日,预示着春耕忙农事了。

说到二月二的习俗,我们这里有剃头的风俗,又叫“二月二,剃龙头”。这一天,开理发店的生意特别红火,可以说是人满为患。特别是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农村有个禁忌叫,“正月剃头死舅舅。”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大家还是遵守,所以,憋了一正月的人们都会去剃头理理发。

我们这里,二月二这天有摊咸食,吃馅饼的习惯。用小麦面粉打成稀糊,放上鸡蛋,葱花和盐适量搅匀,就可以在烙饼锅上摊咸食了。但它又不同于山东的摊煎饼,做熟后,沾醋蒜吃,别有一番风味儿。至于做馅饼盒子,也非常的好吃,我就不多说了。

过去二月二这天,农村会有许多禁忌,如太阳没出来之前是不许人们担水的。据老人们讲,说是一早人们去担水会惊了龙头。万物复苏龙抬头,龙抬头就要起飞行云布雨了。所以太阳出来之前不要惊动它。当然,现在农村的人都用上了自来水,不用再去担水,更不会惊动龙抬头了。

二月二,农村的习俗有很多,我简单地说这些,不知道你们那里二月二有怎么个说法,欢迎你来说说,交流一下。

二月二是个什么节日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正月之后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对如今的人们来说,对二月二这天的了解,除了“龙抬头”这个名字之外,恐怕也就是理发这一种习俗了吧?实际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二月二可不只是理发这么简单呢!今天,就让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二月二的缘起与演变

二月二是我国重要的一天,龙抬头节和社日节等都在这一天,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但凡是传统节日,总会有其萌芽期、成熟发展期和定型期,据学者研究,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在唐宋时期产生萌芽,并在元代正式得以定型,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元人熊梦祥在其文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在之后的明代也有“二月二曰龙抬头”的记载。由此可见二月二自元代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节日。

二月二的一项活动:剪头发

那么作为二月二中最为重要的龙抬头这一习俗,为什么会和二月二这一天联系在一起呢,两者有何关联呢?根据研究,古代的人们希望龙星升天是雨季开始的标志,《礼记》有言:“蛰虫咸动, 启户始出”,龙是动物中最为高贵的动物,所以人们希望龙抬头以降服百虫,来年风调雨顺。因此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习俗是与天文地理紧密结合的,它通过人们对星辰的观察而产生,是人们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祥龙助佑的期盼。在二月二这一天,产生了相应的天文现象,二月春分之后,星辰便像苍龙一般隐没在地平线下,而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出现,就像龙抬头一般。因此民间也就认为二月二是神龙升天的日子,也是人们祭祀龙神的日子。

苍龙星宿

二、二月二与社日祭祀的关系

上文提及了二月二与龙抬头习俗的关系,但二月二不仅仅是龙抬头的日子,还是人们进行社日祭祀的日子。社日祭祀的传统由来已久,古代社会中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对土地神的祭祀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一种信仰活动。社便是土地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社,地主也。”由此可见社日祭祀对于古代的人们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祭祀土地神

而社日祭祀传统又是从什么时候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呢?据学者考证,社日祭祀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已成为非常普遍的习俗,之后更是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祭祀社神一般分为春秋两次,但是自汉代确立春秋两次祭祀以来,祭祀社神的具体日子一直都不固定,直到宋元时期春社祭祀才有了具体日期即农历二月初二,至此二月二与社神祭祀也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二月二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日祭祀

习俗是会随着时间的演变而变化的,二月二与龙抬头、社神祭祀联系到一起后,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具体来说宋元以后二月二习俗有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以龙抬头作为主要庆祝活动,而另一个则是以社神祭祀作为主要的庆祝活动。而习俗的演变也与地域差别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学者研究,北方在二月二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祭祀龙神为主的龙抬头祭祀活动,而南方则以社神祭祀为主要的二月二习俗活动,南北双方由合为分迈向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三、社日祭祀的具体活动---以南方地区为例

社日祭祀对于南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那么在这一天要做些什么呢?在明代的时候,朱元璋要求在各地要建立城隍庙,也正是在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把二月二确定为土地神诞辰日。在这一天各地要在庙宇中对土地神进行祭祀。南方社日祭祀还有抢花炮活动,此外在江南的一些地区,二月二这一天还要看江南戏、粤戏、桂戏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戏,称为“社戏”或“土地戏”,在娱乐活动相对缺乏的农村尤其盛行。而这演出也相对比较随意,在农村里搭个戏棚就可以随时演出,演出的故事和场景也比较简单,便于农民商贩参加。

当今的上海城隍庙

除祭祀神灵和观看社戏之外,南方在二月二这一天还要吃糍粑和粽子、饮社酒。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就在诗中写道:“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又加注:“古谓社酒治聋。”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和社酒有治疗耳聋的效果。

观看社戏

文史君说

二月二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龙抬头”既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与敬仰,也代表了人们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的期盼。关于“龙抬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和天文星象有关。而二月二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社日也是人们对于土地神的尊崇,在这一天人们要看社戏,喝社酒。但无论进行怎样的活动都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下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看重。在现代工业社会下,许多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二月二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时代虽然在变,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

风调雨顺是中国人民的最大盼望

参考文献:

1. 吕红艳:《二月二节俗流变考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27卷第5期。

2. 黄浩:《二月二传统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白居易的《二月二日》内容是什么带拼音

èr yuè èr rì 》

《二 月 二 日》

táng bái jū yì

唐 白 居 易

èr yuè èr rì xīn yǔ qíng , cǎo yá cài jiǎ yī shí shēng 。

二 月 二 日 新 雨 晴 , 草 芽 菜 甲 一 时 生 。

qīng shān xì mǎ chūn nián shǎo , shí zì jīn tóu yī zì háng 。

轻 衫 细 马 春 年 少 , 十 字 津 头 一 字 行 。

1. 释义:

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码头,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

2. 赏析:

写龙抬头这个节日的情景,惊蛰天,春雨绵绵,草木一新。后两句写同一件事,就是男的来迎接或送回娘家的女的,主要就是写了节日的情况,感叹一下春天的美好,人们的快乐融洽的气象。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