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故事】新仓老街的故事_太湖_老街_碉堡

04-25太湖地名故事音频:进度条00:00 11:13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新仓老街 上篇》

讲述人

刘世恒

据《太湖县志》记载:“新仓水陆交通便利,明清时期有漕粮仓建于此,是一个物资聚散地。新仓老街依河而建,呈曲尺型。建国前,有布匹、杂货、药材、屠宰等20多家店铺。 ”“新仓街是旧时太湖、怀宁、望江、潜山四县交界的水陆码头,旧称渡船口。在太湖县城东南20多华里处。两只渡船在新仓沙河里对撑,是太湖到石牌、安庆的咽喉要道。新仓街到石牌约40华里,离潜山黄泥20来里,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商业、文化中心”。

新仓老街以前曾是个热闹之地。今天的老街除了少数新建的楼房,大部分是格局相似的砖瓦房,整齐地分布在街道的两旁,户户相临,瓦瓦相连,浑然一体。墙壁上斑驳陆离的痕迹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布满虫眼的厚厚的木板门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而精雕细刻的墙头垛则昭显着曾经的繁荣。

有几户人家仍保留了老式房屋的模样,黄土砖砌的墙壁,临街的一面墙是用木板做的,全是自然的没有经过油漆的陈旧木板,中间有一根粗粗的横梁将墙面自然分成两部分,上面只是单纯的墙体,开着窗,下面就是一排门了。屋檐的横梁上雕刻着镂空花,虽然朴素却不失气派。

老街在解放前有许多“老字号”商铺,如:“傅同春”药店、“大有恒”百货店、“舒义新”百货店、“舒从盛”肉店、“殷源兴”杂货店、“殷天元”树行、“韦兆源”小吃店、“吴泰来”布店街上一共住了60多户人家,临街的家家都开店,几乎什么店都有,大到卖金银首饰的,小到卖针线笸箩的。旅馆、茶馆、饭店、粑店、药店、屠店、布匹店、铁匠店都有好几家,一天到晚人声嘈杂,吆喝声、捣药声、叮当叮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来来往往的人也多,四面八方的人都过来买东西。齐备的货物,热情的服务,吸引着老花园、老罗湾、老转桥、老牌楼以及潜山黄泥、望江部分地区的顾客,成为当时一条重要的繁华商业街,一度门庭若市。

老街两头原来都设有碉堡,连着碉堡和店铺的前后都有厚重的大铁闸门。解放前,碉堡里住着国民党的自卫队,一天到晚都有人巡逻。一到晚上,厚重的大铁闸门就会关上,任何人都进不来。所以,这里虽然商贾较多,但治安一直很好。这两个大碉堡是当时新仓老街的标志性建筑,很远的地方都能望到。碉堡边还有一个大凉亭,四根粗粗的立柱,亭顶有六个角,向上翘起,上面雕刻着精致的廊画。凉亭是供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歇息的,累了,坐在里面休息休息,吹吹风,感觉十分舒服。直到1953年,碉堡和凉亭才被拆除,街上的石条也被挖掉了。

请戏班子唱戏,在解放前应该是最好的娱乐了,因此,戏剧一直影响着新仓老街及老街附近的许多人。被称为黄梅戏史上第一个登台献艺的女演员、第一朵报春花一一 胡普伢,就是当时新仓街演员中最出色的一位。

如果说,请戏班子唱戏是大户人家的举动,那么舞龙灯就是大多数人家参与的平常事了。每到正月,老街上都要组织出灯,整条街上的住户每家都要派人参与,据说龙有十几节,舞起来很费劲,但也很威风,小伙子盘龙舞师,中年人打锣,老年人跟班打催龙鼓,小孩子驮牌灯,小姑娘、小媳妇挑花篮唱小调。除了在老街上舞龙灯之外,还要到各村庄去狂舞一番, 当然也有别处的龙灯、狮子灯来这里玩耍。

来 源:太湖新闻

编 辑:叶美霞 叶霖青 (见习)

审 核:吴光磊

监 审:叶玲玲

总监审:刘 辉

投稿邮箱:thxww@163.com

声 明

凡太湖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太湖新闻网、《安庆日报·太湖周刊》、太湖电视台、太湖人民广播电台、太湖新闻微信公众号、太湖县政府微信公众号、太湖融媒+微信公众号、太湖论坛微信公众号、太湖融媒快手号、太湖融媒+抖音号等媒体出品的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稿件,未经太湖县融媒体中心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和使用,否则均涉嫌侵权,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转载,请来函或来电联系,取得我中心书面同意方可转载。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一键四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