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国内博物馆最大尺寸浮雕作品展现“盛世隋唐”_大运河_隋唐_运河

“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隋唐大运河的源头和核心区域,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水路交通系统,是中国古代先民卓越智慧和创造力的杰出范例,是工业革命前最重要的东方文明技术成就。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下诏开凿通济渠,历经 5 年,建成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通涿郡(北京),全长 2700 余公里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河南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至今还保存着通济渠(洛阳段)、含嘉仓、回洛仓、常平仓、子罗仓、新潭、漕渠、天津桥、月陂、南市、南关码头、隋唐洛阳城等大量珍贵的运河遗产。其中,2014年6月,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和回洛仓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典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是新时期国家运河文化战略的重要节点工程,也是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是全国首个围绕隋唐大运河进行系统性阐释的博物馆。

展开全文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洛阳市主城区瀍河入洛河口的西北角,内设展览陈列、公共休闲、研学会议、文物储藏等多个功能区,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建筑风格方面,博物馆所在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处于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范围,周边规划了大量的仿唐风格景观建筑。博物馆建筑布局一方面尊重并呼应洛河大堤上已经形成的仿唐建筑群“瀍壑朱樱”的中轴线,另一方面在内部空间组织上用层层递进的功能空间布局规避不利的地形影响,形成了完整连续的展厅单元和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间体验。

螺旋步梯颇具“网红”潜质 巨型浮雕带来视觉震撼

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首先来到了空间开阔的游客大厅,大厅西侧设有一面巨幅玻璃幕墙,太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大厅,也照亮了置于大厅东侧的一艘大型古船模型。在大厅南侧,一条螺旋形步梯被数十根钢缆吊着,营造出“悬空”之感,颇有“网红打卡地”的潜质。

古代中国为什么开凿运河?隋唐大运河经历了哪些变迁?一场文物对话的历史之旅,从“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基本陈列开启。走进位于一层的基本陈列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布满三面墙体、高约15米、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作品《国脉》,它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浮雕中还镶嵌着模拟运河形态的LED屏幕,屏幕上放映着运河之上千帆驶过的动画视频。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的巨型浮雕作品《国脉》

巨大的浮雕作品加上流动的运河屏幕,向观众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整体风貌,呈现出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

大运河“搬进”展厅 诸多文物首次亮相

穿过序厅,就来到了“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基本陈列展厅。该展览共分为“天工国运,一统中华”“千年运河,万物通济”“隋唐盛世,国运繁华”“古今辉映,源远流长”4个部分,讲述由隋唐大运河带来的都市繁荣和文化交流,展示位于隋唐大运河中心的洛阳的城市地位及大运河开凿的背景和技术成就,展现大运河这一人类的杰出创造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曹琥介绍,“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展线上的文物有近千件,其中不少是首次亮相,比如回洛仓刻铭砖、“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等。

市民在博物馆内参观复原的隋唐时期新潭码头(图源:中工网)

此外,有别于“文物+讲解”的传统展览形式,该展不以文物数量取胜,而是试图将隋唐大运河整体“搬进”展厅。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察、触摸从古洛河河道中打捞出的“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还能走近从原洛阳棉纺织厂厂址整体搬迁来的隋唐时期粮食仓窖遗址,更能走进精致复原的新潭码头,与历史“对话”。

“洛阳运河一号”等镇馆之宝 再现大运河繁荣景象

说到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属运河一号古沉船。2013年9月,这条20米长、3米多宽的明清沉船在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洛河北岸的滩地上发现,被命名为“洛阳运河一号”,沉船所在的位置就是隋唐大运河的漕渠故道,充分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不衰。

图源: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官网

“这艘船由13个船舱组成,船的首尾设置有生活仓,其中一个生活舱的地板上还发现有生火做饭熏烧的痕迹,中部是货仓。”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曹琥告诉记者,2021年12月,工作人员“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脱去钢架,整体搬进了博物馆内。

如何确定隋唐大运河在当时的作用和地位,博物馆内的一块白色封泥告诉了我们答案。“这是当时扬州大都督府进贡给武则天贡品的封印,类似于西方在火漆上印章,这封泥就是贡品的封装标记。”曹琥说,封泥上写了时间、官职等内容,这是研究唐代进贡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尤其是这个贡品是从隋唐大运河线路上南方重要城市场州经运河漕运输往东都的,是隋唐大运河重要价值的历史见证。

沉浸式互动体验 开启“一粒米的漕运之旅”

走进二层展厅,文物展柜明显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满墙的“诗画运河”手绘壁画和人工搭建新潭码头、南市等复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运河沿岸的繁忙景象。

二楼展厅外的一面高墙上,安装着一段长30米、高10米,总面积300平方米的古汴河河道剖面,在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淤土块中夹杂着不少石块、瓦砾、瓷片、动物骨骼等,这些来自不同年代的沉积物,成为运河河道不断变迁的“时间密码”,向参观者展示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漕运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功能之一,来自江南的丰富物产如何摆上皇帝的餐桌?位于场馆三楼的“一粒米的漕运之旅”沉浸式体验空间给出了答案。在这里,游客可沿着脚下的“运河”走向,逐步了解漕运征收、运输、抵达3个不同场景的故事。整个过程以环幕影院、互动游戏、语音问答等形式展示沿线城市风貌、河工技术、漕运制度改革、仓储方式等。旅途的最后,“城与运”沉浸式环幕影片作为尾声,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一个个城市串联起来,生动展现城市与运河的千年邂逅。

据介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保护展示平台,它将成为河洛大地上一处新的文化地标,为洛阳市讲好大运河的“洛阳故事”、高质量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高地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大河网、洛阳网、大象新闻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