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孟贲是什么意思?秦朝大力士孟贲如何评价_秦国_李元霸_成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孟贲 秦国 李元霸 成都

本文目录

  • 今世孟贲是什么意思
  • 秦朝大力士孟贲如何评价
  • 李元霸和罗士信谁力气大
  • 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今世孟贲是什么意思

“第一猛”罗士信的外号应是“今世孟贲”而不是“金狮猛奔”。孟贲是战国时期秦武王手下的勇士,《东周列国志》描述:“有齐人孟贲字说,以力闻,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尝于野外见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贲怒,左右按牛头,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与抗。闻秦王招致天下勇力之士,乃西渡黄河。岸上人待渡者甚从,常日,以次上船。贲最后至,强欲登船先渡。船人怒其不逊,以楫击其头曰:“汝用强如此,岂孟说耶?”贲瞋目两视,发植目裂,举声一喝,波涛顿作。舟中之人,惶惧颠倒,尽扬播入于河。贲振桡顿足,一去数丈,须臾过岸,竟入咸阳,来见武王。”。所谓“今世孟贲”是说罗士信犹如当今世上的孟贲。

秦朝大力士孟贲如何评价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人因力气大而被株连九族的人,孟贲死得冤乎?悲乎?

孟贲和乌获、任鄙都是秦武王手下的大力士,自恃力大无穷,与秦武王比试举鼎,结果还没上场秦武王就体力不支,被鼎砸死,孟贲被连罪而诛灭九族。

徒手拔牛角,陆行不避虎狼,大力士孟贲力大无穷。

有一天,孟贲在野外溜达的时候,看见两头牛打架,孟贲看不过去了,一手一只就给分开了,但是这两头牛还不放弃,叫声不止,孟贲愤怒至极,一使劲,两只牛角都给拔了出来了。

大喝渡江舟,水行不避蛟龙,大力士孟贲令人闻风丧胆。

孟贲想去咸阳,走到江边,不排队就想上船,船上的人用船桨打他,孟贲“瞋目两视,发植目裂,举声一喝”,结果波浪尽起,瞬间把船推到了江中,孟贲也干脆自己游过去了。

秦武王:来个举鼎比赛吧,举不举都诛灭九族的那种。

孟贲和秦武王来到洛阳,看见九龙神鼎,秦武王举致大发,便与孟贲比试举鼎,孟贲没办法啊,那就比吧,结果秦武王力气不支,累得双目出血,力尽鼎落,又砸断了膑骨。最终不治而死,可怜的孟贲就这样因此获罪,被诛杀九族,着实太惨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人因力气大而被株连九族的人,孟贲死得冤乎!悲乎!

李元霸和罗士信谁力气大

基本上算是平手吧,非要较真的话,我觉得罗士信应该略胜一筹。

我们知道,在《隋唐演义》这部书里,有个大名鼎鼎的“四猛、四绝、十三杰”,分别是:

四猛

第一猛:今世孟贲罗士信;

第二猛: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三猛:四宝大将尚师徒;

第四猛:八马将军新文礼。

四绝

第一绝:罗松的枪法;

第二绝:程咬金的斧子;

第三绝:侯君集的轻功;

第四绝:尚师徒的呼雷豹。

十三杰

第一杰: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杰: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第三杰: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杰: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杰:南阳候伍云召;

第六杰:双镗大将伍天锡;

第七杰: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杰:靠山王杨林;

第九杰: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杰:金面韦陀秦用;

第十一杰:铁锤大将梁士泰;

第十二杰:武王杨芳杨义臣;

第十三杰,并列两位:神拳太保秦琼;皂袍大将尉迟恭。

西府赵王李元霸是十三杰之首,今世孟贲罗士信是四猛之首,这二位都是以神力著称,都是隋唐演义里面的顶级好汉。

下面咱们就对这二人做个简单的介绍。

先说李元霸:

李元霸,唐国公李渊的四儿子,隋炀帝杨广御口亲封的赵王千岁。

此人长得瘦小枯干,形同病鬼,上称称一称,最多也就七、八十斤的样子。用单田芳老爷子的话来说,掐吧掐吧不够一碗,按吧按吧不够一盘,摆在席面上,都不够一道菜。

但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就拿李元霸来说吧,别看这位四公子其貌不扬,却是天生异禀,力大无穷,双膀一晃,据说有四象不过之力。

好家伙,四头大象都没他力气大,这也太恐怖了。

他胯下一匹万里烟云罩,掌中一对擂鼓瓮金锤,横扫天下,盖世无双,那是公认的隋唐第一条好汉。

李元霸出道即是巅峰,自出世以来,几乎就没遇到过对手,除了对战罗士信之外,对别人都是碾压性的胜利。

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厉不厉害?在他面前过不去三个回合。

银锤太保裴元庆勇猛不勇猛?也就勉勉强强能接住他三锤而已。

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在他面前,全部都是笑话。

他锤震四平山,把十八国的百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上千员的战将无不胆颤心惊。

他锤震紫金山,逼着十八家反王递上降书顺表,为大唐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

难怪有人说,李渊之所以能夺取天下,全靠他的两个儿子。文靠李世民,武靠李元霸。

这么说吧,纵观隋唐时期所有的英雄好汉,也只有李元霸能真正当得起“天下无敌”这四个字!

再说罗士信:

罗士信,河北河间府人氏,自幼父母双亡,被九省绿林道的北路瓢把子王宣王君可收留在身边。

有一种说法是,王君可是罗士信的表哥。

咱们不管王君可是不是罗士信的表哥,总之罗士信是跟着王君可长大的。

这罗士信长得跟李元霸截然相反,那李元霸面黄肌瘦、瘦小枯干,而罗士信则是身高过丈,五大三粗。

两人虽然外表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天生神力,都有举鼎拔山之能。

罗士信这个人浑浊猛愣,脑子不太好使,说白了就是有点儿缺心眼儿。用单田芳老爷子的话来说,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

王君可倒也知人善用,知道罗士信傻,不敢交给他别的工作,但这么大的一个小伙子也不能老是让他闲着啊,闲着没事他不惹祸吗?于是王君可便给他买了一些牛,让他放牛为业。

罗士信放牛有个特点,牛要是听他的话还就罢了,要是有哪只牛敢不听他的话,他一生气就把牛摔死。他天生的神力,摔死一头牛就跟咱们普通人摔死一只老鼠差不多。

别人放牛是越放越多,他放牛则是越放越少,都被他隔三差五地给摔死了。

好在王君可家大业大,对这种事也不在乎,大不了天天吃牛肉呗。

有一次秦琼路过王君可的五柳庄,见到了罗士信。他爱惜罗士信的天真烂漫,便和王君可一商量,将这傻小子带回到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己的家中。

罗士信自从跟了秦琼以后,拿秦琼就当自己的亲哥哥一样尊敬。秦琼也十分疼爱这个傻兄弟。

秦琼在济南节度使唐璧帐下做中军官之时,曾受到过监军大人来护儿的欺负。

罗士信知道以后可不干了,他大闹监军府,不仅把来护儿胖揍了一顿,还把他的大铁枪给夺过来占为己有。

罗士信的大铁枪是怎么来的?就是从铁枪大将来护儿手里抢过来的。

聚义瓦岗山之后,罗士信更是屡立战功,每次遇到别人打不了的硬仗,就派罗士信出战,俨然就成了瓦岗军的一张王牌。

要问李元霸和罗士信谁的力气大,我认为这二人在伯仲之间,难分上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二人较量过。

在隋唐演义这套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叫做“一猛一杰会一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猛的罗士信和第一杰的李元霸会斗第一绝的罗松。

下面咱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事的经过。

话说大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杨广非要带领着文武百官前去扬州城赏琼花。

靠山王杨林无奈,只好起大军二十万,和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一起保驾随行。

哪知途径四平山之时,遇到了十八路反王的截杀。

十八路反王都是谁啊?

他们是:

第一位:大魔国混世魔王,程咬金;

第二位:相州白御王,高谈圣;

第三位:河北凤鸣王,李子通;

第四位:曹州宋义王,孟海公;

第五位:明州王,张称金;

第六位:南阳王,朱灿;

第七位:淮安王,铁木尔;

第八位:沙陀王,罗可汗;

第九位:荆州王,刘大鹏;

第十位:甘肃王,谢天豹;

第十一位:北汉王,萧铣;

第十二位:宁夏王,马德来;

第十三位:武英王,哈洪太;

第十四位:高丽王,李凤;

第十五位:上梁王,韩勇;

第十六位:下梁王,韩猛;

第十七位:济南王,唐壁;

第十八位:济宁王,王薄。

这十八位反王共带来八十多万人马,号称百万。盟主是混世魔王程咬金,盟军统帅是瓦岗军的大帅秦琼,先锋官是河北凤鸣王李子通的手下大将伍云召。

双方一对阵,联军的先锋官伍云召首先出战,隋军方面应战的是靠山王杨林。

杨林身为隋军统帅,他为什么第一个出战呢?

原来靠山王杨林和伍云召的父亲忠孝王伍建章交情不错,他打算以长者身份劝降伍云召。

父亲伍建章被杨广所害,伍云召恨不得把杨广碎尸万段,他能听杨林的吗?结果三说两说说翻了,两人动了手。

杨林胯下一匹独角青鬃兽,掌中一对水火囚龙棒,虽然老当益壮,虽然雄风不减,但如何能是伍云召的对手?

伍云召胯下一匹照夜玉狮子,掌中一条九曲素白亮银枪,在十三杰之中名列第五,而杨林则排名第八,两人差着好几名呢。

结果两人交手不到二十个回合,杨林一个没注意,被伍云召走马活擒。

以众反王的意思,把杨林杀了,以绝后患。只要杨林一死,这隋朝的江山就算是倒塌了一多半。

但联军大帅秦琼不太同意,他念及昔日杨林对自己的恩情,不忍心那么办,他力排众议,最终将杨林释放了。

杨林被放回去以后,隋军方面第二个出战的是天保大将宇文成都。他一催胯下赤炭火龙驹,晃动掌中凤翅鎏金镗,来战伍云召。

这宇文成都不愧是天下第二条好汉,是真厉害,十几个回合就打的伍云召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

正在此时,联军队伍里面一将杀出。只见此人胯下一匹落日红云兽,掌中一对半月混金镗,正是伍云召的堂弟,隋唐第六条好汉伍天锡。

伍天锡一看哥哥不是宇文成都对手,他打马如飞加入战团,哥俩儿双战宇文成都。

哪知这哥俩儿也打不过宇文成都,三人打斗到四十多个回合,伍氏弟兄就顶不住了。

眼看伍氏弟兄就要落败,联军里面又杀出来一员大将。

此人身材魁梧,紫面虬髯,胯下一匹落日黄风兽,掌中一条熟铜大棍,乃是相州白御王高谈圣麾下的第一猛将,隋唐第四条好汉紫面天王雄阔海。

雄阔海与伍氏弟兄交情至厚,他一看这哥俩儿要吃亏,赶紧催马抡大棍杀了上去。

三人合力,这才将宇文成都堪堪抵住。

宇文成都以一抵三,不仅毫不畏惧,反而是越战越勇。

一时之间,这四人杀了个难解难分。

一百多个回合过后,宇文成都就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了,而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这三人更是累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就在这个时候,联军的队伍之中又跑出来一匹战马。

但见来将银盔素甲,胯下一匹一字癞角墨麒麟,掌中提着一对八楞梅花亮银锤,来将非别,正是排名天下第三条好汉的银锤太保裴元庆。

原来前些日子裴元庆奉命去押粮了,这是刚回来。他往两军阵前一看,四将打的正酣,当场向大帅秦琼讨令,要会斗宇文成都。

秦琼看得明白,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虽然勇猛,但却不是宇文成都的对手,时间长了必败无疑,今天要想战胜宇文成都,非裴元庆不可。于是照准。

再看裴元庆,催马舞锤来到两军阵前,他让海、云、天三人先退下休息,他要独战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一看到裴元庆来了,心中就有些发怵。他知道这个裴三儿的本领比自己差不了多少,如今自己激战多时,早已消耗了大半体力,如何能是裴元庆的对手?

果不其然,两人一交战,裴元庆只一锤就把宇文成都打的抱鞍吐血,败回本队。

宇文成都这一落败,靠山王杨林赶紧指挥着隋军压住阵脚,以防联军乘胜追击。

与此同时,杨广下了一道旨意,命人赶紧到山西晋阳宫,去请西府赵王李元霸前来救驾。

闲言少叙,李元霸一来,这十八国联军可遭了秧了。

他催开万里烟云照,舞动擂鼓翁金锤,杀人就如同打苍蝇一般。不仅沙陀王罗可汗、宁夏王马德来、上梁王韩勇、下梁王韩猛这四位反王先后命丧李元霸之手,就连银锤太保裴元庆也被打得落荒而逃。

这李元霸太厉害了,他匹马双锤堵在四平山下,山上的百万联军愣是被他一个人给镇住了。

面对这天神一般的李元霸,大魔国只好亮出了自己的最后王牌,让今世孟贲罗士信出战。

这第一猛和第一杰太有意思了,一个高,一个矮,一个胖,一个瘦,一个马上,一个步下,一个挥舞着双锤,一个抡动着铁枪。

这两人一交手,那真是石头碰碌碡,实打实,硬碰硬。

由于这二人力气相当,谁也不服谁,枪来锤架,锤去枪迎,两人一直打了一百多个回合也没分出胜负。

后来打着打着,也不知怎么的,罗士信的铁枪被李元霸的双锤给锁住了,两人几次较力,却怎么也分不开。

这下可把两军阵前观战的双方将领们吓坏了,都替自己人担心。因为大家知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时间长了非得有一人受重伤不可,弄不好就得丧命。

正在这个危急时刻,四绝之首的罗松恰好打此经过。

再看罗松罗永年,催马舞枪来到二人近前,大喝一声如虎啸,银枪一挥鬼神惊,使出了一招盖世绝技,替二人解了围。

这就是“一猛一杰会一绝”的故事。

这是李元霸和罗士信唯一的一次交手,以平局收场。

不过咱们客观公正的说,要是讲武力,肯定是李元霸厉害,但要是讲力气,我认为罗士信则略胜一筹。

讲武力的话,为什么李元霸厉害呢?

因为李元霸除了力气大之外,锤法也十分精湛,掌中那对擂鼓瓮金锤上下翻飞,神出鬼没。万箭齐发都射他不住,他的武艺可见一斑。

而罗士信就不一样了,罗士信只是力气大,对于武功招数则是一窍不通。他虽然手使一条大铁枪,但基本上都是瞎抡瞎打,全凭力气赢人。

要是单比力气,罗士信自然是谁也不惧,但要是融合招式的话,罗士信绝不是李元霸的对手。

讲力气的话,为什么罗士信略胜一筹呢?

第一点:李元霸在马上,罗士信在地上,无形之中,罗士信就吃着亏呢。

罗士信再怎么用力,也只是他个人的力。而李元霸就不一样了,他的万里烟云罩神力惊人,一冲一撞力大无比,他十成力气之中完全可以再借助三成马力。

第二点:李元霸的兵器得心应手,罗士信的兵器只能凑合着用,如此一来,罗士信又吃着亏呢。

李元霸的一对擂鼓瓮金锤重达八百斤,而罗士信的这条浑铁无缨枪是从铁枪大将来护儿手里夺来的,只有一百八十六斤。首先来说,份量上就差得多。

再者一说,“锤”这种兵器就适合力战,双锤抡开,呼呼挂风,声势夺人。而“枪”这种兵器则适合巧战,讲的是“快、稳、准、狠”,没听说过使枪的是靠力气赢人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要是罗士信和李元霸同样在马下步战,再使用同样兵器的话,我觉得罗士信的力气要比李元霸要大一些。

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有两个卓越的贡献,一是举鼎而亡提前送走了自己,二是没有留下子嗣,让其政治遗产被其弟弟继承。

1

先说第一个贡献:提前送走了自己。

秦国此时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变强,又天赐良机夺得巴蜀之地,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雏形。

这时候秦武王嬴荡继位了。

嬴荡高大威猛,性子直,喜欢打架,经常会搞一些摔跤类的角逐游戏,不仅如此,这位爷还喜欢亲自上场比赛。

嬴荡绝对是一位合格的拳击手、格斗家,他对自己的天生神力很是自信。正所谓爱屋及乌,嬴荡对于民间的大力士非常看重,经常破格提拔重用一些大力士。

比如孟贲,据说此人曾经在野外见到两头牛争斗,孟贲上去就把两头牛分开了,一头牛很不错,见有人来劝架,很给面子,直接不打了。

而另外一头牛就不好说话了,我都快赢了,你来把我俩分开了,什么意思?拉偏架?越想越气,这头牛还想继续打架,最后被孟贲轻松击毙。

孟贲的故事传到了嬴荡耳朵里,嬴荡很是喜欢,直接拜其为大将军。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孟贲虽勇,但带兵打仗岂是儿戏,怎么能随便让一个人就当大将军呢?

秦武王四年,嬴荡举兵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

这个应该是嬴荡在位期间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攻下宜阳标志着豫北通道打通了一块滩头阵地,为后来白起攻下新城做好了铺垫。

攻下宜阳之后,嬴荡高兴坏了,直接带着手下的大力士们来旅游观光了,然后顺便去了周天子那里串了下门。

当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块后,分别铸了九个鼎,现在这鼎就在周天子这里。

嬴荡要把雍州鼎带走,说是代表秦国。守鼎的官员说:此鼎重千钧,没有人举得动,带不走。

嬴荡再次“弘扬”了大力士的角逐精神,直接将大鼎举起来,然后就送走了自己。

嬴荡也算完成了他当初继位时的那句话:

窥周室,死不恨矣。

所谓过刚易折,嬴荡酷爱蛮力,喜欢争斗,没有心机,按照喜好提拔毫无领兵经验的大力士做大将军,这根本就不是一位人君该有的样子。

秦国此时虽然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雏形,但越是此时,越应该小心,秦国需要的是一个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君主。

此时的秦国无论是内政,还是军事行动,都应该求稳,绝对不能凭借喜好做事。

嬴荡的性格是一个超级的定时炸弹,很有可能因为喜好,盲目进行军事行动。

嬴荡提前送走了自己,避免了嬴荡穷兵黩武,盲目进行军事行动,从而失去秦好不容易攒下的优势。

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真的是天命所归,每个国家都有明君,也都有昏君,但出场次序没有一家像秦国这样完美。

秦国所有明君都集中在了战国中后期,嬴荡这种不适合做君主的,也直接就被收走了,天命真的是站在秦这边的。

2

第二个贡献:秦武王嬴荡没有子嗣。

嬴荡由于过早地离开大秦人民,以至于没有留下后代。

嬴荡留下的庞大政治遗产在其兄弟之间展开了角逐。

最终,宣太后在其兄弟魏冉的帮助下,夺得了大秦的政治财产。

宣太后就是芈月的原型。

宣太后的儿子嬴稷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昭王。

嬴荡因为无嗣,秦昭王继位。一位光耀千古,战国时期独在一档的男人出现了。

这是真正的得一人而兴邦。

魏冉因为帮助秦昭王继位有功,被封为相国。

魏冉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素养和看人的眼光。

魏冉慧眼如炬,从群沙之中发现了这颗璀璨的明珠,并破格提拔。

这个人就是杀神白起,战国时代独在一档的军神。

白起父亲非常崇拜魏国的大将军吴起,于是给自己的儿子也取名“起”,希望白起可以和他的偶像吴起一样,光明璀璨。

白起父亲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要比他的偶像吴起还要璀璨。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攻下了韩国新城,不负其伯乐魏冉所托。

而新城是韩、魏两国最后的屏障,两家意识到危险,准备合力抗秦,夺回新城。

韩魏联军24万,秦国派出向寿,带领十万迎敌。

此时魏冉又站出来了,推荐了白起,而且是力荐的。

一个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一个是新升起的将星。

要是你,你会怎么选?

新城是秦国通往中原地区的康庄大道,绝对不能失去。

此次秦国的战略目标是:

保卫新城、阻击韩、魏。

最终在魏冉的坚持下,秦昭王选择了白起。

白起直接改变了策略,不守反攻,最终十万人全歼韩、魏二十四万大军。

这就是著名的伊阙之战。

白起的军事理论和其他人不同,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的宗旨是全歼敌军。

打退、打残都没用,过几个月又是一股大军。只有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才是王道,人都没了,城池怎么守?

白起宗旨是全歼敌军有生力量,利用优势,迅速扩大战果。

著名的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也是白起打的。

他搬开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磐石。

3

如果嬴荡有子嗣,秦昭王必然不可能继位,魏冉自然也做不了相国。

白起虽然厉害,但明珠蒙尘也亦无用。

在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成为了唯一的晋升标准,破格提拔是需要承受压力的,而在新城守卫战中大胆启用新兴将领更是需要魄力的。

魏冉不愧是华夏五千中最成功的外戚,这等眼光和魄力非常人能及。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秦武王无嗣。

总结

举鼎而亡的秦武王嬴荡对秦国的做了两个“卓越”的贡献。

提前离开大秦人民,避免了因其专断好斗的性格毁掉大秦大好局面的发生。

嬴荡无嗣,让其弟弟有机会继承了大秦王位。

从而才能重用魏冉,让魏冉慧眼独具发现白起这颗将星。

这两件事就是秦武王嬴荡对秦国最大的贡献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