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_山海经_精卫填海_大禹

本文目录

  • 《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 山海经有什么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讲的都是什么,具体有哪些神话故事

《山海经》共十八篇。《汉书・艺文志》作十三篇,盖弃《荒经》以下五篇不计。其书始见于《史记・大宛传》,作者不详。刘歆《山海经叙录》及《论衡》、《吴越春秋》皆云禹、益作。以今考之,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到汉初时楚人所作。古代神话传说,赖是书而得保存其崖略。

而神话传说是远古朝代的人民群众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非现实的想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一种集体口头创作,是原始社会里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

《山海经》一书尤以系据图为文,未加雕饰,于朴野粗犷笔墨中,每可见古代神话传说本貌。有晋郭璞注,清吴任臣广注,毕沅校本,郝懿行笺疏等;其中郝书尤精。其中著名的神话传说有:

精卫填海。见《山海经・北次三经》。是说在发鸠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树。那里有一种鸟,样子象乌鸦,花头,白嘴,红爪,名叫精卫。这个名字是按照它的叫声而取的。它本是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有一次去东海游玩,被淹死在那里,于是变为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石子,以便填平东海。这个神话是古代人民与自然斗争的反映,表现了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的顽强毅力。

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两耳各穿一条黄蛇,两手各握一条黄蛇。它名叫夸父,是后土的孙子,信的儿子。他不自量力,想追太阳的光影,把它在禺谷(太阳落的地方)捉住。他渴了就去饮黄河水,喝了不足解渴,又想去大泽,没有走到就死了。又《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和太阳竞走,进入了太阳光圈。口渴了,就去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水不够喝,又想去北方喝大泽的水。没有走到,就渴死在路上。他抛下的手杖,变成了邓林(毕沅认为“邓林”就是“桃林”)。夸父在与自然斗争中死了,但他是敢于向自然挑战的英雄。

启得天乐。启又称夏启、夏后启。传说中大禹的儿子,夏朝的君主。在神话里,他是带神性的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应为“启”,汉人避景帝讳,改“启”为“开”)。开上三嫔(同宾)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这是说,在西南海的外面,赤水的南面,流沙的西面,有人两耳各穿一条青蛇,驾了两条龙,名叫夏后启。他曾三次上天作客,得到《九辩》和《九歌》而下凡来。在二千仞(古代以八或七尺为ー仞)高的大穆之野,启把它改编为《九招》,并进行演唱。在《离骚》和《墨予・非乐上》里,还有启放纵享乐而导致内讧的记载,这是说他不是贤君,得天乐反使他走上了败德的道路。

山海经有什么神话故事

有神话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刑天舞干戚等等。

二、简介:

1、夸父追日。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2、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3、羿射九日形容为民除害的英勇行为,出自汉·刘安《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还有其它多种灾害,诸如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 后羿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 尧领导人民建立了如此巨大的丰功伟绩,深得民心,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安排尧为的领导人。

4、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