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县雁门关还有杨家将的后人吗?山西代县政府网_杨家_祠堂_雁门关

本文目录

  • 山西代县雁门关还有杨家将的后人吗
  • 山西代县政府网

山西代县雁门关还有杨家将的后人吗

不仅有杨家将的后人,而且数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几个聚集地之一。
鹿蹄涧村最出名的是杨忠武祠,也被称作是杨家祠堂。

鹿蹄涧村——杨家祠堂杨忠武祠

鹿蹄涧村则是距离山西雁门关代县城东20公里的地方,如今可谓是香火鼎盛,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杨家将后人来到此地祭祖。

其实很多人都被历史演义故事误导,杨家将确实存在,但是并没有小说当中所书写的这么凄惨。

小说当中的杨家将家主名叫杨业,膝下有8个儿子,基本上都战死沙场,或者是被奸臣所害。

除了他们之外,杨家将还涌现出一大批的杨家将女郎。以杨业的妻子佘太君为首,年近百岁的年龄仍然带兵出征。

历史当中确实有佘太君的身影,但是并没有带兵出征的记载。

其实杨家将父子从五代北汉时期就已经镇守在雁门关,后来才归顺北宋。

因此在此地传宗接代,虽然有多次战火的侵扰,但是传承一直没有断过,所以在此地修建了杨家将祠堂。
杨家将祠堂确切地址在鹿蹄涧村,关于此地还有这两个传说故事。

在祠堂的前面有一块怪石,整个石头有两尺高左右,放在一个五尺高的石台上面,石台上雕刻着泰定元年的字样。最重要的是上面两尺高的石头,刻着一只带有箭羽的梅花鹿。

根据杨家将族谱的记载,以及杨家将后人的口口相传,这块石头来自于元朝初年。当时已经传到了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杨山。

两人在一次打猎的过程当中,射中了一只梅花鹿,但是被他带着箭羽跑了。两个人一直追着上去,就到了现在的鹿蹄涧村。眼看就要追上,梅花鹿突然头着地,紧接着就消失不见。

两人深感奇怪,于是挖地三尺,就找到了如今那块高两尺的石头,上面正是刻着一只带有箭的梅花鹿。

两人坚定的认为鹿和禄同音,一定是代表着祥瑞,所以就把整个杨家人都迁了过来。

虽然这种故事一看就是虚构的,不过这几百年来,杨家将后人一直是津津乐道。在三人成虎的影响下,似乎显得更加真实了。不过他们搬过来的时候,显然不可能就建造杨家将祠堂。根据史书记载,杨忠武祠是杨业的十六世孙杨怀玉,奉元朝皇帝的指令建立。不过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杨家将后人失散了一部分,虽然后来还是找了回来。他们共同决定每隔60年,在此地召开一次宗族大会。

后来又经过后代十几代人的修缮,如今的杨忠武祠看起来越发的宏伟壮观。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

上有“颂德楼“题匾,祠堂门前筑台阶二十四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踞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

不仅如此,祠堂两边还雕刻着宋朝皇帝颁给杨家将的十几篇诰敕。当然吃水不能忘挖井人,还专门建造了一块墙,上面是当年杨怀玉修建这个祠堂发生的各种事情。

家族的传承——杨氏族谱

作为最大的杨家将聚集地之一,光有祠堂显然不够,还要配备有记载非常明确的家族族谱。目前在杨忠武祠内部,存放了两部杨家将族谱。
本地的族谱最开始是从元朝开始修建,也就是建造杨忠武祠的时候。明朝万历年间又重新修订一次,等到清朝道光和光绪的时候,这已经是第四次了。可惜前两本都丢了,只剩下了最后两本。

这两本基本上是按照: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这样的方式记叙。

当然后来也差点遭遇过毁灭,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经拿着刺刀逼着他们交出来,最终也没拿出来。

文革的时候,杨家将祠堂里面的很多卷宗差一点被当做废品卖掉,幸好机缘巧合之下保存了下来。

山西代县政府网

山西代县政府网网址是

http://dx.sxxz.gov.cn/

,你可以点击进入就可以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