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怎么由来的,发生在什么朝代是怎么回事)_襄阳_南阳_隆中

本文目录

  •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怎么由来的,发生在什么朝代是怎么回事
  •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吗
  • 商鞅立木的故事
  • 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 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怎么由来的,发生在什么朝代是怎么回事

这天傍晚晚朝,宋太宗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高级禁军将领喝酒,这些将领都是与赵匡胤出生入死的兄弟,所以相聚一起大家都很高兴。喝到兴头上的时候,太宗叹了口气,说道:“我到了这个地位全靠各位尽心出力,我内心常常念及你们的功劳。唉,做天子,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常常卧不能安啊!”石守信等人听了惊骇地忙问何故?“这个皇帝谁不想做呢”太宗说道。

石守信等人听出了话外之音,忙跪下说:“皇上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有异心”

太宗说道“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但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那天他们若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当不当就由不得你们了”

当年太宗就是部下黄袍加身才当了皇帝。这样一说石守信等人惊恐万分,闹不好有杀身之祸,忙求太宗指条最好的办法。

太宗缓缓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欲得富贵者,无非金钱娱乐,不使子孙贫穷尔。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置办良田美宅,再买些歌姬,日夜饮宴,以终天年。君臣之间,再无猜疑,这样不是挺好吗?”

石守信等人已经知道了太宗的意思了,事已至此,这是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了。于是第二天纷纷上书称病,要求解除兵权,宋太宗欣然同意。

这就是发生在北宋建隆二年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刘备三顾诸葛亮的位置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的诸葛亮家中,该地位于今天的襄阳市古隆中。

一、刘备三顾地自古以来的历史记载都是隆中

1.最早记载刘备三顾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水经注》说:“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刘备三顾地的地点,并且明确指出“先帝三顾的草庐”就是襄阳隆中孔明旧宅。

此后历代明确提到刘备三顾地的史料还有:

2.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3.唐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选》“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4.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 《山南东道四.襄州》“有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5.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6.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7.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 “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8.南宋叶庭珪撰《海録碎事》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

9.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

10.元代《氏族大全》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11.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12.明袁中道《珂雪斋集》记载“至十二年先主始见孔明于隆中。”

1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今南阳府邓州新野县见前),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14.清许鸣磐《方舆考证》“诸葛武侯宅,在襄阳西隆中山中,水经注表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15.清王复礼《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

二、在同时记载隆中和卧龙岗的史料中,提到三顾地的就只和隆中有关。

如:1.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关于卧龙岗则记载:“卧龙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这是做为躬耕地的卧龙岗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可笑的是《大元一统志》把荆州记里的“邓城西七里”篡改为“南阳县西七里”,南阳县西七里怎么又变出个乐山?南阳人是要把和诸葛亮有关的遗迹都搬到南阳县吗?即便如此,卧龙岗也没涉及刘备三顾。还请注意一点,元代的史料中根本没有卧龙岗草庐的记载。

2.《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府城西二十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署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又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明一统志》明确提到了襄阳隆中与刘备三顾地的关系,而在介绍卧龙岗时则完全没提与“三顾”有关,同时这里首次提到卧龙岗有草庐。

3.《大清一统志》记载:“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又载“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

《大清一统志》更加明确的指出“刘备三顾亮于草庐”即襄阳县西隆中山东“诸葛亮宅”!卧龙岗依然与三顾无关。

三、历代河南南阳地方志和其它地方文献也认为顾地在今天襄阳隆中

1.明嘉靖《邓州志》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2.清乾隆《新野县志》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3.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承认:“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就这样,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接连到隆中拜访……第三次又来到了隆中,这一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常说的刘备三顾茅庐。“

4.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编撰的《河南风物志》承认:“(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5.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承认:“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可见,刘备三顾诸葛亮与隆中,早已获得河南、南阳地区的认可,甚至管理南阳武侯祠的南阳市博物馆也曾承认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

综上可知,刘备三顾诸葛亮的地点就是在襄阳西的隆中。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吗

人们了解的“三国”故事,多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故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框架,也多有虚构和演义。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建魏开始,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前后60年的时间。

而“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的200年。是曹操以弱胜强,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击败袁绍,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战役。

由此可知,“官渡之战”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而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很多故事都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

商鞅立木的故事

政府只有取信于民,政府颁布的各项法律政策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支持配合;如果政府和民众没有任何信任可言,那政府就脱离了民众,政府所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就很难得到民众的认可支持和配合,政府就很难统领民众,国家就很难得到治理,社会经济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国强民富也就很难达到。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发展,但在中原诸国看来,仍是个西僻蛮国,魏国经魏文侯的精心治理,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成了战国初期的强国,夺占了秦国唯一能窥探山东诸国的河西之地,让秦国更闭塞,更难与中原诸国争锋,在如此情势下,如果秦国就此凋敝下去,也就永远没了称霸诸侯、一统天下的机会。秦孝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秦国眼前的形势,与他博大的志向是格格不入的。正好卫国商鞅来投,与秦孝公一翻说词,让秦孝公脑洞大开,他不顾宗亲贵族的反对,全力支持商鞅变法。然而变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移风易俗,新法新治,都要通过社会民众的大力支持配合,才能得以有效施行。为了让民众尽快相信新法新规,让新法尽快得到推行,商鞅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徙木立信的办法。商鞅让人在城南门立了根长木,贴上告示,晓喻民众,谁能把这根长木扛到北门,就奖给他十金。这事在秦都城产生了轰动效应,人们纷纷出来观看,但都不大相信,没有人出来扛木。商鞅就将奖金升到五十金,大家还是相视而笑,不相信,这时就出来一个黑大汉,家里正愁没钱,抗根木头也不算什么,不仿一试,万一能给五十金,这一年家里不就不愁没钱了吗?即使不给,白费点力气也不算啥。于是大汉就扛起长木,直奔北门,后面人山人海地跟着,以探究竟。最终大汉将长木扛到了北门,得到了五十金的奖励。众人都羡慕懊悔不已,商鞅则乘机晓喻大众,以后政府下达的法令,就如徙木立信一样,说到做到。徙木立信,让商鞅的新法令迅速得到了颁布实施。

由此也让我们感到,政府要想很好治理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法令既要适应民众,更要得到民众的相信认可支持配合,政府只有先取信于民,才能让政府的法令得到很好地执行;政府一旦脱离了民众,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政府与民众之间就无形中有了一道深深的鸿沟,政府不能统领民众,民众也不听信政府,上下不通,上下不信任的结果,只能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民怨沸腾,天下大乱,那么政府就没了公信力,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历史上朝代兴衰,莫不与政府公信力得失相关联,要想保持政府的统治力和执行力,其在民众中的公信力还是非常关键的。如何保持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恐怕是加强政府建设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请问红灯记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上世纪七十年代,样板戏《红灯记》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剧中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捧红了大批京剧演员。

《红灯记》原剧本有唱词“北满派人到龙滩”,说明在东北松花江一带。但后来改为“华北某地”,按剧中的情景和民俗,唱词改为“上级派人到隆滩”,应该是河北一带。但是这里我们还是依据原著。

很多人只知道《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地在东北,可是东北三个省那么大,具体是哪就不太清楚了。不过如果仔细深究的话,还是能够找得到的,《红灯记》的发生地应该是在黑龙江的密山一带。

1962年第9期的《电影文学》,刊登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的电影剧照,注解是这样写的:“影片是描写东北铁路工人抗日斗争的故事。李奶奶、李玉和与李铁梅本来不同姓的三代人,为了保卫党的重要文件,在狱中向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而《红灯记》的故事就是根据《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的,故事原型也是采取当时北满密山国际交通站交通员傅文沈的事迹。傅文沈为当时的地下党工作者,常在交通线转送情报。

解放之后,《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作者沈默君和罗国士那时候在北大荒工作,在一次听了傅文沈的报告之后,很是感动,于是他们二人便以傅文沈为基点,搜集了大量东北人民抗日的故事。

由于傅文沈一直在密山一带工作,所以他们二人搜集的故事也都是密山附近。之后他们将搜集来的故事整编,写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分别以迟雨、罗静这两个笔名发表在《电影文学》上。

由于当时他们二人属于下放,两人的名字有些敏感,所以在后来改编为样板戏《红灯记》的时候,署名为集体创作。在《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原型就是傅文沈,李奶奶的原型是傅文沈的母亲,李铁梅的原型则是傅文沈的大女儿。

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河南南阳,还是在今湖北襄阳?中国最权威的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国内的专家学者通过多方论证,早就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今襄阳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并将此结论上报给了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中央电视台联合中科院历史所共同拍摄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国通史》,片中讲到诸葛亮这个人物时,特意到襄阳古隆中取景,并明确讲到,隆中在汉末时属于南阳郡,刘备在这里三顾茅庐,以诚心请出了卧龙诸葛亮,扶佐皇叔成就了三分天下之蜀国。国家主流媒体也是认可隆中为躬耕地,至于南阳人民对智圣的感情,修建了N多纪念性的建筑,也无可非议,毕竟都表达了对智圣的崇敬之情,愿南阳和襄阳都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是笔者的衷心祝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