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这一辈子誓死不服输,到底在跟谁较劲最终胜败又如何呢?三国中于禁降关羽,庞德为什么誓死也不肯向关羽投降_庞德_蜀汉_天水

本文目录

  • 有些人这一辈子誓死不服输,到底在跟谁较劲最终胜败又如何呢
  • 三国中于禁降关羽,庞德为什么誓死也不肯向关羽投降
  • 姜维既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于季汉、攻打从前的母国
  • 《镇魂街》的历史中,降将于禁为何被塑造成誓死守护的守护灵

有些人这一辈子誓死不服输,到底在跟谁较劲最终胜败又如何呢

谁都不较真,养家糊口,发家致富,谁也不靠,靠谁都不安全,求人不如求己

三国中于禁降关羽,庞德为什么誓死也不肯向关羽投降

因为曹操对庞德太好了,庞德誓死报答。

孟子曰:“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

庞德就是这样恩怨分明!

每战,常陷陈卻敌,勇冠腾军。后腾徵为卫尉,德留属超。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随超亡入汉阳,保冀城。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部将,勇猛无敌,多有战功。马腾离开关中以后,庞德就跟着马腾的儿子马超。后来马超在渭南兵败,庞德跟随马超投靠汉中张鲁。

曹操征讨张鲁,张鲁投降,庞德也跟着张鲁投降曹操。

曹操很欣赏庞德的勇猛,厚加赏赐、十分信任。庞德感恩戴德,决心以死报恩。

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这些话,是庞德与关羽决战时说的,可见,庞德早就抱定必死决心了。为什么庞德表现的这么坚决呢?我想,除了曹操真的对他很好之外,外界的质疑,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原来,庞德的兄长庞柔投靠了刘备,所以魏国有不少人怀疑他的忠诚。这一定给庞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成了他心中的痛点。

在增援樊城的时候,樊城的将领都怀疑庞统。

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

庞德是血性汉子,别人越是怀疑,越要证明自己的忠诚,战死沙场是最好的证明了。

另外,庞德这个人武艺高强,应该也是心高气傲。但是投降曹操成了他人生的污点,他已经投降过一次,怎么能够再投降一次,那样岂不是太过屈辱!这大概也是庞德宁死不降的原因。

姜维既然当年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于季汉、攻打从前的母国

阴养死士的27岁姜维。

三国历史上有两位“阴养死士”的名人,一个是姜维,另外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蜀汉后期的军队统帅,一个最后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来“阴养死士”的作用还挺大的,何谓“阴养死士”呐?就是一些勇猛敢死的人士被别有用心的人笼络了,高薪培养着他们,但是又不在培养他们的主人身边,散落在社会的各个地方,大致在同一地区。遇到紧急时刻,这些人会像军队一样聚集起来,为主人效劳,类似于私人精锐武装部队。司马懿养了3000死士,姜维当时在魏国的时候估计也就几十至几百人不等的范围,他任职天水郡的参军,也就等于天水郡军队的参谋长,各种收入摆在那儿,不可能养这么多死士。

阴养死士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司马懿是为了夺权,姜维则是为了将来功成名就,即便失败也有后路可退。(阴养死士剧照,他们对主人绝对效忠,士为知己者死。况且这些死士接受了主人的高薪,可以养活全家)

姜维人生的BUG

年纪轻轻的姜维心思缜密,雄心勃勃,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很不幸,他就遇到了人生的BUG。

诸葛亮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出祁山之前就已经在既定目标区域安排了很多间谍,窥探曹魏的军机、军事将领、将领之间的关系、后勤准备等消息。228年,第一次出祁山之前,诸葛亮就做好了功课,天水郡、南安郡都是北伐的目标地区。诸葛亮早就命令间谍散布虚假消息,天水郡守马遵得到了姜维拉帮结派,阴养死士的消息,当时他没敢发作,害怕姜维把他杀了。诸葛亮的间谍散布的假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五花八门。天水郡郡守马遵根据得到的消息判断,姜维可能要投降蜀汉,但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而姜维却一直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那点小秘密早就被郡守知道了。

曹魏大将郭淮镇守天水郡,诸葛亮北伐的消息纷至沓来,于是郭淮率领天水郡守马遵、天水参军姜维、天水功曹梁绪、天水主簿、天水主记梁虔等视察各地的军备防守情况。

当时到了洛门视察,军报蜀汉军队马上就到了。天水郡守马遵肯定向郭淮汇报了姜维阴养死士的问题,加之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郭淮、马遵半夜里抛下天水郡的一帮人自己跑到了上邽去了,力保上邽不丢失。姜维等人知道消息之后,赶紧追赶郭淮,紧赶慢赶没有赶上,等到了上邽时,郭淮命令士兵不得放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给天水郡守马遵致信,请他回到冀县(现在甘肃甘谷县)防守。马遵的回信亮了底牌,称冀县那个地方都是“贼”,暗指姜维私自收拢一批盗贼。不仅如此,马遵早就传信冀县防守的官员,不得放姜维入城。姜维等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冀县时,又吃了闭门羹。这一记载有不同之处,《魏略》称走投无路的姜维等人没有到达冀县就归顺了诸葛亮,此时正值蜀军街亭大败,却迎来了姜维等人的归顺。姜维等人来不及接出家眷就撤退了,魏军攻下了冀县,姜维的母亲和妻子都被魏军扣押。

姜维当时并不愿意追随诸葛亮,刚刚归属的姜维接到母亲的书信,要他会老家冀县。其实姜维的心思并不单纯,街亭蜀军大败,跟随诸葛亮恐怕没有多少出路啊!姜维的母亲、妻子都在冀县,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如果投降蜀汉,可能自己的母亲、妻子就要人头落地了。曹魏的军队管理非常严格,投降家族连坐,而且作战之前就已经被控制了,这也是曹操手下很少有叛变投敌的将领的原因。(马遵剧照,天水郡太守,他就是姜维人生的BUG)

诸葛亮知道姜维母亲的来信之后,下令姜维回家奉养母亲,姜维却说: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杂记》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稍有差池人头落地,姜维迫不得已跟随诸葛亮回到蜀汉政权。

不过奇怪的是,魏军将领并没有按照曹魏的军队制度马上处置姜维的母亲和妻子,有保人保下了她们,延后处理。姜维母亲写信劝说他回去估计是曹魏方面的计谋,让蜀汉不敢大胆放心的用姜维。而且,天水郡、南安郡的郡守都被曹魏当局处死了,一个郡守居然把手下的重要官吏逼上了绝路,算是替姜维等人出了一口恶气。

姜维想着功成名就,阴养死士,没想到被诸葛亮利用了,阴了一把!可见间谍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诸葛亮和姜维剧照,诸葛亮培养姜维为未来自己的接班人之一)

姜维为何会誓死效忠蜀汉36年?

年纪轻轻的姜维就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人,评价他是: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三国志》)

姜维不情愿的归顺蜀汉之后,诸葛亮也给他规划了人生道路,重点提拔、培养他。归顺之后就让他担任仓曹掾,丰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这个仓曹掾实际上就是负责军队后勤仓储谷物之类的官员,其实诸葛亮也是防备他逃跑,不让他负责具体的军队指挥事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诸葛亮决定任用姜维担当大任: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

这是诸葛亮考察之后对姜维的评价,第一个是忠,心存汉室;第二是深懂兵法;第三,勤于做事。已经考虑让姜维率领虎步军5000-6000人,这是蜀汉机动军队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可以想见诸葛亮是真正欣赏他、培养他。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前,他和长史杨仪、费祎、姜维密谋,让魏延断后,姜维排在倒数第二位,防备魏延。其实诸葛亮死后,魏延和长史杨仪早就不和了,魏延想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魏延不肯担当后卫,却和杨仪率领的大军互相争斗,大打出手,两个人各自上表后主刘禅称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了董允、蒋琬等人,他们都力保杨仪,蜀军都十分清楚魏延的所作所为,将士们都不愿意跟随魏延,魏延只好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个亲信逃跑,被马岱追上,并且斩首。

姜维军由于魏延军跑到了前面,成了真正的后卫军,他击退司马懿的追兵,力保蜀汉军队主力安全撤退。(三国鼎立图,都曾经是东汉帝国的疆域)

姜维之所以能在蜀汉呆了36年,频频征讨曹魏无怪乎一下几点:

第一,清晰可见的成长空间。

诸葛亮非常了解姜维的性格为人,没过几年就把他提拔到重要岗位。蜀汉的名将中后期时已经不多,有魏延、姜维、廖化、王平等。姜维的地位日趋巩固,更是成为诸葛亮衣钵的传人,每逢大事必有姜维参与。而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第一大将魏延却死于内斗,姜维的身价更加高涨。

姜维可以想见到自己的未来,必定会掌握蜀汉的军事大权,诸葛亮曾经的位置在不远处等着他。253年,51岁的姜维开始主持北伐,走向了自己人生的顶峰,这也符合了别人对他他年轻时的评价。

第二,士为知己者死。

姜维是一员投降的将领,按照道理应该不予以重任。不过诸葛亮欣赏他、信任他、培养他、重用他,不计前嫌。

俗话说,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姜维忠心不二,士为知己者死。他一直想着恢复汉室,统一华夏,继承诸葛亮的衣钵。

第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姜维在曹魏之时,不被信任,几段流言蜚语就让郡守马遵抛弃了。设想一下,假如姜维回到魏国会是怎么样一种状况。我想应该是猜忌多,一定不被重用,而且要调离军队指挥的岗位。

假如有人欣赏他,充其量也就是曹魏地方上的军队首脑,最大做到郡守这一级别就是已经烧高香了,况且还有人生的“污点”。

姜维在蜀汉有着清晰的未来,已经进入蜀汉政权的核心决策层。而如果在曹魏,进入中央决策层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第四,是否有母国这一说。

三国鼎立,都是在汉朝的疆域上分裂出来的三股势力,都是窃取汉室的江山。民众心中还没有形成什么“祖国”、“母国”的概念,只有主公和自己个人的成长空间。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幌子,确实忽悠了一大批人,不然也成就不了蜀汉政权。

当时,三国鼎立,谁都有可能统一,姜维希望自己成为三国统一的那个人,在蜀汉政权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愿望的,人生在世能够得到这样机会的人少之又少,为何不忠心一辈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呐!

《镇魂街》的历史中,降将于禁为何被塑造成誓死守护的守护灵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樊城之战,这一战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水淹七军,关羽水淹七军,包围之后庞德不降而死,而于禁则投降蜀汉。

曹操得知之后还说:“文则与我三十载,临危却反不如令明”。再之后东吴这边又擒了关羽,于禁又成了东吴的降将,东吴诸将也看不起于禁,毕竟有庞德这个不屈而死的人做比较。

再之后就是曹丕称帝,孙权称臣,既然是臣子了就把于禁送回去了,昔日同僚们现在却尽是嘲笑,曹丕还让于禁去守陵,同时让人画出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画,这幅画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禁羞愧而死。

其实樊城之战,其他将军也都不想来,关羽那个时候战力应该是巅峰时期了,曹操指名于禁来的,带来都是于禁手下的老兄弟们啊!于禁再不降,这些将士不过白白送死而已,没想到却让自己背了骂名,并因此而死。

尔我认为作者也很清楚这些历史,在漫画中而把于禁描绘忠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