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是如何“窃符救赵”的?“窃符救赵”是什么意思_魏国_秦国_赵国

本文目录

  • 信陵君是如何“窃符救赵”的
  • “窃符救赵”是什么意思
  •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居然没有被魏王处罚,魏国到底是谁说了算
  • 你如何看待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是如何“窃符救赵”的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但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敢派大将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驻兵扎守在邺观望(如图所示),不敢出兵救赵。信陵君魏无忌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杀了大将晋鄙夺取了魏国兵权,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让当时的战事暂时缓解,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窃符救赵”是什么意思

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强,赵国弱。公元前257年,秦国意欲吞并赵国,便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困起来。赵国危在旦夕,求救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魏王,请求魏王救援赵国。魏王因惧怕秦国,犹豫不决。无奈之下,信陵君只好转请亦是赵国人氏的魏王的宠妃盗取了兵权虎符,从而得以调兵遣将,不但解救了赵国的危难,也保卫了魏国的安全。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居然没有被魏王处罚,魏国到底是谁说了算

信陵君“窃符调兵”替赵国解围是战国后期影响天下格局的一件大事。但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窃符调兵”可不是一件小事,信陵君是如何做到的?《史记》的记载非常传奇,今天看来就像在读爽文一样。有义士、美女、有大力士,有谋士,每个人物都有精彩的故事作为铺垫,比如信陵君对侯嬴、朱亥礼贤下士、为美女如姬报杀父之仇,每个故事环环相扣,最终促成“窃符调兵”这件决定山东六国命运的大事。

“窃符调兵”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大家要关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整个事件的幕后指使者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那么信陵君在盗取魏王兵符解救赵国成功后,其结局如何呢?魏王有降罪于信陵君的必要吗?我觉得没有必要,理由如下:

一、魏国并没有多大损失

信陵君的“窃虎调兵”实际上是一场先斩后奏的过程。先斩后奏往往发生在事情紧急但决策又一时没法通过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当赵国邯郸告急,接连派使者入魏,游说魏王出兵解围,一开始魏王确实同意了,作为一国之君,他当然懂得国际利害,并且果断作出了正确指示:派大将晋鄙领兵十万前往赵国。只是后来秦国为了阻止魏国出兵,派使者前往恐吓,迫使魏国陈兵邺城(河北临漳县),作观望态度。

如果魏王真被秦国吓到而改变主意了,怎么不令晋鄙返回,而是半路驻扎?显然,这是模棱两可之态,等势头一旦倒向赵国,魏王还是要出兵做出样子的。

在这道生死选择题跟前,魏王踌躇不前,信陵君只是帮魏王下了个决断而已。魏王的援兵计也不是长久之计,总要作出选择,那么这个黑祸由信陵君来背,魏王有啥理由怪罪呢?

再说,魏国除去损失了一员大将晋鄙以外,反而有余利。

1、保住了赵国,等于扳回了山东六国一局,意义重大,大家都得红利。不管是不是信陵君个人所为,这个奖章最终还得由魏国来领。

2、秦国邯郸一战,军政疲弊,不得不暂停征伐之事,那么秦国对魏国的军事威胁彻底解除。这是魏王最希望看到的,魏王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3、魏国救赵的行为是陵信君所为,魏王可以直接推卸责任,回避来自秦国的质问,说白了,跟魏王一点关系都没有。

二、信陵君的国际威望

信陵君的贤名天下闻名,个人威望在线。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天下士子慕名投奔,其门下食客三千,邻国不敢谋魏十余年。不可否认,信陵君的个人威望在不同程度上成为魏国的一道护国屏障,胜过百万雄兵。

当初,范睢由于受到魏相魏齐的迫害流亡到秦国,靠游说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被拜为相国,从此,魏国的克星来了。

秦国借范睢复仇屡次发兵攻打魏国大梁,直到魏国交出魏齐的头颅才罢休。从此,胆小怕事的魏安釐王害上了“恐秦症”,为以后“窃符救赵”的传奇故事埋下了伏笔。

魏安釐王的软弱是上了历史的,虽然史书也说他妒忌信陵君的贤名恐对自己的王权不利,但左右权衡,识大局的魏王不会因为这点小私心而拿掉这块能为魏国带来安全感的护国屏障,也就不会因为成功窃虎救赵而去治他的罪了。

结束语

史书其实说得很清楚,信陵君怕魏王降罪带着门客们留在赵国长达十余年。直到十余年后秦国恢复元气攻打魏国,魏王数次派人去赵国邀请,信陵君才回国,并正式受到魏王重用,被拜为上将。

文/堰风

你如何看待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首先了解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国公子原名魏无忌,魏国大梁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人,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封在信陵,所以,后世称之为信陵君。门客有侯赢、朱亥,著名的就是“窃符救赵”。

信陵君魏无忌

春申君,楚国大臣,原名黄歇,楚国人,有说荆州监利人,也有说是潢川人的,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

平原君,赵国公子,原名赵胜、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弟弟,曾当过赵国的相,因德贤才能闻名于世,封号是“平原君”。当时,秦国围了赵国,赵国需要去楚国求救,没有人选,门客有“毛遂自荐”。

平原君赵胜

孟尝君,齐国贵族,原名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继承其父封地滕州,所以也叫薛公,封号孟尝君。曾到秦国任相,门口三千,后为逃出秦国有偷貂皮的狗盗与骗函谷关城门的鸡鸣的“鸡鸣狗盗”。

孟尝君田文

以上四人合称“战国四公子”

二•再说窃符救赵的经过。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罢了老将廉颇的职,而使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赵国四十多万兵士被秦国白起坑杀了。

公元前257年,白起的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非常危急。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向安釐王和信陵君求救援。安釐王派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知道后就警告魏王不准救赵国,如果救赵国,秦国将会在打败赵国后,立即攻打魏国。魏王害怕了,就让晋鄙驻军邺城,停止进军。

如姬盗虎符

事情这样,信陵君考虑他与平原君的关系好,而且还有姐姐的安危,十分着急,但安釐王迫于秦王的压力,就是不督晋鄙进军,信陵君想亲自与白起决一死战,侯赢认为不可以,并出谋通过以替如姬报父仇为条件,让如姬盗取魏王兵符,强迫晋鄙救赵。如晋鄙仍不答应进军,可让朱亥锥杀了晋鄙,信陵君接管魏军,选无后顾之忧的精兵八千,秦军撤退,赵国得救

三•然后说说如何看法。

作为信陵君,面对赵国被围,坐视不管,不是信陵君的做事风格,救赵是必然的,这件事有以下几个重大意义。

(一)信陵君救赵是一定的,但有侯赢、朱亥支持,信陵君放弃了带毫无战斗力的门客与秦军作战的方法,而是选择了盗兵符,利用魏军救赵的方法,显然效果更好,但对魏国来说,信陵君的做法是不忠的杀头之罪,这样导致信陵君十多年不好意思回魏国,也不敢回魏国。

(二)虽然,窃符救赵,信陵君做的不太地道,有背魏国王恩,但在六国中间,形成了信陵君及其良好的影响,后来,魏国再次遇秦国蒙骜进攻,魏王求信陵君回国,帮他与秦国作战,信陵君回来后,魏王不计前嫌,委以上将军,信陵君求救其他五国,组成六国联军,于黄河南岸打败蒙骜,秦国退出函谷关。

(三)但窃符救赵的阴影在魏王与信陵君心里一直存在,这是魏国最终被秦所灭的隐患,秦国就是制造魏王与信陵君猜疑,使魏王不再任用信陵君,信陵君也在自责、失意、灰心中逝去,无信陵君的魏国不久就被秦国灭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