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_黄鹤楼_金陵_李白

本文目录

  •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
  • 怎样理解古文《登金陵凤凰台》第二句
  •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你觉得哪首诗更出色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

题主的崔颢的《登黄鹤楼》为什么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的提问,自古至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如,“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沧浪诗话》南宋-严羽;《凤凰台》“岂能比肩《黄鹤楼》” 清-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等等。

因此,对于两首诗的水平高低古今都有评论,到现在也是莫衷一是。那么,两首诗究竟殊优殊劣。只有对两首诗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从格律上看,两首诗都存在问题,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唯一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七律。但也是“失黏“的七律。该诗的第2与第3句;以及第4与第5句中的2,4,6字,相互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仄)台空(平)江自(仄)流。(2句)

吴宫(平)花草(仄)埋幽(平)径,(3句)

晋代(仄)衣冠(平)成古(仄)丘。(4句)

三山(平)半落(仄)青天(平)外,(5句)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颔联的 “黄鹤一去不复返“只有“黄“这一个字为平声,其他都是仄声,是六连仄;“ 白云千载空悠悠“,“空悠悠“是三连平;“ 此地空余黄鹤楼“与“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句 中的“余“与“去“失黏;颔联也不对仗。

“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此诗前半虽属古体,却是古律参半。崔诗首联、次联上句皆用古调,下句皆配以拗调。古律相配,方合拗律体裁。“清-许印芳在《瀛奎律髓汇评》。

二,崔颢占得先手,李白落得模仿,比试之嫌。

崔颢的诗写于723年 ,崔颢占得先手,一首诗将一个景观纳入自己名下。李白登黄鹤楼慨叹: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此,李白只得等待合适的景点。这个景点必须与黄鹤楼有一定共性。这一等就是几十年。761年,李白夜郎遇赦,登金陵凤凰台,“凤凰“,“黄鹤“勾起了他的回忆,和人生悲叹。他挥笔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的说,该诗写于赐金放还后的747年。但,从该诗看,已经没有了赐金放还时的气势和雄心抱负,更多的是人生无奈和感叹。 )。让李白没想到的是。他的诗留下了仿《黄鹤楼》,与崔颢比试的口实。

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以崔颢《登黄鹤楼》为模板的 组词和填写语句。

《登黄鹤楼》首联连用三个“黄鹤“,《登金陵凤凰台》首联连用一个“凤凰台“,一个“凤凰“,一个“凤去台空“。崔颢所指的“黄鹤“是单一的飞禽,从人乘黄鹤飞仙,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返。写得十分自然。而李白将:“凤凰台“,“凤凰游“,“凤去台空“凑在一起,给人以硬凑三个凤凰叠词的感觉。而且凤去,也不等于台空,还有凰嘛。李白首联模仿是不成功的。

其次看崔诗与李诗的颔联。律诗四联要求起,承,转,合。崔诗的颔联由于首联用了两个黄鹤,颔联首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与首联“此地空余黄鹤楼“,自然承接在一起,合抱紧密。

而李诗,为了避免模仿之嫌,首联一次性凑满了三个不太贴切的“凤凰“叠词。但,颔联就难于承接首联,无法自然融合相抱。只得来了两句历史: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于颔联没有起到承接首联的作用,结果人们读完首联接着读颔联有种突兀而来的感觉。也就是刚在梦幻中意识到凤(没有凰)飞走了,看着眼前江水流淌着,结果突然间掉进古代的荒草野坟中,令人难于适应。由此看见,李诗在承接上逊于崔诗。

不仅在诗的承接上,在诗的:转,合方面李也逊色于崔诗。崔诗在转的颈联中,从首联,颔联对景物的描写的高渺,飘逸。虚幻,遐思中,转到眼前的近景和现实。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处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而且,与开始描绘景物的氛围浑然一体。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李诗的颈联由颔联的历史回到现实。但,他的描写就是交代了地理: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丝毫没有情景的描写,如崔诗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因此,李诗的颈联没有神韵,即景生情的氛围,就是当时地理的陈述。

最后,在“合“的尾联,由于有了“芳草萋萋“自然引出了崔诗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烟波江上“也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呼应,与整首诗相合。

而李诗在颈联交代完地理后,尾联笔锋斗转来了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的尾联来的突兀不说,而且与整首诗没有丝毫呼应相合。这与崔诗相去甚远。

在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比兴方面,通过本文对于两首诗的比较也会得出:崔诗胜于李诗的结论。

由以比较鉴别后,笔者认为《登黄鹤楼》一诗比《登凤凰金陵台》略胜一筹。

怎样理解古文《登金陵凤凰台》第二句

诚邀,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原诗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理解好这首诗,尤其是最为关键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首先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其简单地说以下三点:

  1. 首先说一下,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是李白当年流放夜郎之后,又遇赦返回长安途中,经过凤凰台是所做的一首诗。

  2. 其次再说一下诗中的地名金陵,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唐朝之前,金陵有“六朝古都”的称号,因为在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曾经先后在南京建都。
  3. 再说一下凤凰台,这个凤凰台是建筑物的名称,中国有很多的地方以凤凰台命名,河南郑州有凤凰台,陕西咸阳有凤凰台,山东烟台、河南周口、苏州太湖等多地都有凤凰台。而诗中的凤凰台指的是南京的凤凰台,为什么这个建筑物的名称叫凤凰台呢?原来是一个传说:相传南朝刘宋年间,有凤凰飞落栖息在这座山上,所以刘裕就命人在此处筑起了高台,从此以后,这座山就被称为凤凰山,山上的高台也被称为凤凰台。

(南京秦淮河)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登临凤凰台之后,有感而发写的一首凭吊古迹的诗,登临吊古是诗中常见的题材作品,因为李白登上凤凰台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而去,看到东吴时代的宫殿已经荒芜,晋代的名士已成为历史,只剩坟冢,而南京长江边的三山和秦淮河依旧如故,李白联想到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仍旧羁旅途中,还未回到遥远的长安,不由得伤感万分,心生无限的愁闷,故而写下了这首诗。

(南京秦淮河)

那么我就着重回答一下楼主所提的问题“怎样理解古文《登金陵凤凰台》第二句?”

其实这首诗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起到了承上句、转下句的作用,但是这一句诗节奏明快,畅顺自然,虽然这一句出现了“凤”字,与第一句的两个“凤”字重复,但是没有半点的生硬刻板,反而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意味。怎么更好的去赏析这一句呢?结合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能更好地理解“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无限苍凉意境了,这一句气韵高古,格调悠远,是全诗的诗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你觉得哪首诗更出色

李白的《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唐代登临诗的佳作,不仅如此,李白还盛赞过崔颢的这首诗。李白登黄鹤楼时,欲待作诗一首,结果抬头发现了崔颢的这首诗,十分欣赏,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登金陵凤凰台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写了这首诗,而且从诗句上看,明显是有对《黄鹤楼》诗致敬的意思,看那凤去台空的情节和崔颢的“空余黄鹤楼“多么相似,连最后三个字“使人愁“都是直接复制过来的。

有了李白自己对崔颢《黄鹤楼》的这种坦然的欣赏,再加上崔诗也的确写得出彩,所以历代诗论家便像得了令箭一样,在对比这两首诗的时候,纷纷贬李崇崔。笔者以为这实在是有点跟风。崔颢的诗的确是好,意境浑融,音律上有种阔大和苍凉,十分让人动容。但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并非就不如这首《黄鹤楼》,起码单在思想境界上,就比崔颢的《黄鹤楼》要更胜一筹。

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首登临诗在格局上看,李白胜;在意境上,崔颢胜。而在总体上,二诗不相上下。

一、《黄鹤》一诗成绝响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起调就高,一吟便成绝响。他用四句写了一个事情:仙人乘鹤,人去路空。但“黄鹤““白云“,引人联想到神秘悠远的传说和历史人世的浩荡,“悠悠“更是从音律和意境上加重了这种悠远,使人产生历史的迷离感。

而前四句还是古诗气度,后四句突然转入律诗格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极其工巧,在格律上和前面其实是有点不太合的,但在音韵上却比较妙,意思上也对接了前句,描写的是孤独的延伸,结尾转到乡愁这万古情怀,起承转合之下,十分让人动容。其实崔颢的这首诗,最精彩的在于前四句,虽说容量小,四句话就说了一件事,但是却婉转悠远,尽显历史感,许多人都赞颂这四句,甚至还有人说应该去掉后四句,只留前面更成绝响。

“歌德说:’精美绝伦同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的。’崔颢的《黄鹤楼》便是既’精美绝伦’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崔诗)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的确是读之让人共情,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二、别出新巧《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由于《黄鹤楼》珠玉在前,其他诗人想要超越他便不是那么容易。除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致敬崔颢的《黄鹤楼》外,还有许多其他模仿之作,但还不如李白的《凤凰台》有名。陈文忠在文章中就提到了文学批评上一个著名的理论——“影响的焦虑“,指虽说前人成就不错,造就了文艺百花齐放的局面,推进了文学的发展,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起码最大的缺陷在于:能写的能思考的都几乎被前人开发尽了,后人似乎想不到新的切入点,难以超越前人,由此造成焦虑。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可以看作在“影响的焦虑“作用下出产的一首诗作。

但可幸的是,李白的这首诗没有局限在崔颢的《黄鹤楼》里,而是能在承继崔诗阔大愁绪的基础上青出于蓝,不仅在音律上更为和谐,在容量上更加丰富,还能扩个人之愁为家国之愁,由此在格局上更加开阔。

先来看前几句。李白先是写了凤去台空的情景,与《黄鹤楼》的鹤去楼空相似,但是却用两句写出了前诗四句的内容,而颔联则另说他事,由凤去台空的孤独联想到人世沧桑和历史变迁,又点到面,由凤凰台到天下兴衰,不仅将同样的四句诗承载的内容无限扩大化了,连诗境也开阔了许多。

再说颈联,且不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半“、“落“和“外“构思是如何的巧妙,光青山绿水白鹭洲这几样景结合起来,就是一幅如画的诗境,这将前面诗句中挡不去的历史悲哀感化进了眼前的山水景物中,暗示人无法阻挡历史变迁,但人生就像这美景一样,存在了就是有意义的。而前面的那种兴亡感慨,也在这写景物的“兴“法中深化得悠远了。

而最后一句,浮云蔽日是自然常见之景,也是人生哲理。它暗示了作者的心境,写出了李白对于奸佞小人围绕皇帝,妨碍国运的担忧,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这就比崔颢的乡愁在格局上大得多了。李白也明白“浮云蔽日“是免不了的,因此也只能无奈。但毕竟关系自己的祖国,所以明知没有办法,但仍然为此忧愁。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关怀了。而且浮云蔽日终究只会是暂时的,太阳不会总被浮云遮盖,因此结尾两句就不止是像《黄鹤楼》那样的消极,而是隐含着积极和乐观。

结语:

说到这里,相比大家对这两首诗孰优孰劣的问题都有个大致的看法了。唐诗佳作千千万,往往是各有风姿,难分胜负。后世文论家非要评个“七律第一““压卷之作““冠绝全唐“……实在是有违品诗的初衷。

就如这两首诗: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已成绝响,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依旧能在致敬之时做到自出机杼,已经是不易。因此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上下,皆是佳作。若非要分个你我优劣,那就是:从格局上看,李白胜;从意境上看,崔颢胜。但总体上,只能说各有千秋。(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