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王五是谭嗣同贴身保镖,武功高强,为何没救出谭嗣同?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_王五_光绪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谭嗣同 谭嗣同 王五 光绪

本文目录

  • 大刀王五是谭嗣同贴身保镖,武功高强,为何没救出谭嗣同
  • 谭嗣同简介
  • 明知慈禧要对付自己,为何谭嗣同仍旧坐等而不愿逃跑呢
  • 谭嗣同父亲在谭嗣同被杀时一语不发,为何最后还是被革职查办
  • 请问谭嗣同有后人吗现在怎么样

大刀王五是谭嗣同贴身保镖,武功高强,为何没救出谭嗣同

大刀王五是何许人也?

他是和霍元甲齐名的爱国英雄,并且霍元甲尊其为兄。

大刀王五本民王正谊,河北沧州人士,一生热血爱国,时值清政府懦弱无能,洋人横行京城,欺我同胞,辱我民众,大刀王五热血沸腾,带领其弟子多次惩强扶弱,救我乡亲父老,因斩杀洋人颇多,终被清政府派兵围剿,最终力尽被捕,由洋人执行了枪决。

西人以为义和团之余党也,枪杀之,弃其尸。明年正月,沈愚溪收五尸而葬之,且树碣志其地,今无人知其处矣。愚溪尝语人曰:“五死累月,天寒尸未腐,嚼齿怒视,目光炯炯如生,犹可想见当时愤斗之状”云。

下面是脑洞作品,不喜勿喷!

浏阳会馆谋大事,大刀王五保安危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9月23日,夜,北京,浏阳会馆!

自从洋人来到北京城后,肆意妄为,横行霸道,无能的清政府为了少生事端,不得罪洋人,从而颁布了宵禁令,禁止百姓晚间出行,所以在此时此刻,诺大的北京城,除了偶尔传来洋人野兽般嚎叫外,再无其他声音,整个古城如苍老的野兽,匍匐在雾蒙蒙的黑夜中。

浏阳会馆,这座位于北半截胡同深处的一座四合院,此时此刻,门口正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大汉,他背着双手,看似慢无经心的在那里透气,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为在院子里面的一间房子里,汇聚了名闻天下的六个大人物,他们都是被清政府严令缉拿的革命分子。

这位守门的汉子,正是大刀王五,而屋内的六个革命分子,正是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他们六个并称为“戊戌六君子”,同时还有其他几位革命分子。

9月的北京,夜晚有点冷,伴随着丝丝清风吹过,远处大教堂的钟声也飘了过来。

都十二点了,复生还不出来上路,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唉!大刀王五心中忍不住叹道,原来袁世凯背叛了谭嗣同,将谭嗣同密谋变法维新的事高密给了荣禄,荣禄禀明慈禧太后,老女人大怒,发动了政变,软禁了光绪帝,同时下谕旨,严拿维新派。一时间北京城震荡,官兵挨家挨户严查革命分子,全称下发通缉令,画谭嗣同等人头像于上,捉拿举报者,重重有赏。

谭嗣同得知光绪帝被软禁后,多方游走,想要营救光绪,但是慈禧太后那里会容他人接近光绪,眼看着营救无门,况风声日紧,众人唯有商议,先离北京,保留性命,再图大事。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他们今晚齐聚浏阳会馆,做最后的部署,也做最后的告别。

舍身成仁,杀生取义

吱呀,伴随着轻轻的开门声,院子里面走出来一个人,王五一看,是杨锐。

“五哥,大哥让你进去”,杨锐轻声说到。

“兄弟,他怎么还没出来?”王五压低嗓们说到,语气中透露着焦急。

“五哥,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杨锐对着王五深深拜了一下,一脸真诚,“大哥在里面等你,他有话对你说”。

“好的,”王五回了一礼,匆匆走进院子,进入了里面的房子。

屋子里的八仙桌两旁坐满了人,这些人王五都认识,是维新会的兄弟,谭嗣同看见王五进来,站起了身。

“五哥,外面没什么情况吧”。

“没有,都是官府的狗腿子,不过今晚人比昨晚多,已经跑来跑去好几趟了!”王五低声说到。

“五哥,你随我出来一下”,谭嗣同率先走了出来,王五也跟了出来。

谭嗣同走到四合院角落的一间房子,他打开门,走了进去,点燃了桌上的蜡烛,坐了下来。

“五哥,坐”,谭嗣同平静的说道。

王五此刻心急如焚,那里能坐下来,他急切的对谭嗣同说到:“复生,怎么回事?你要干什么?不是说好的今晚走吗?你怎么还不走?兄弟们我都安排好了,路明着呢!”路明着呢是黑话,意思是谭嗣同出走的路线他都安排好了,万无一失。

“五哥,我不走了。”谭嗣同看着王五,静静的说道。

“什么?”王五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谭嗣同,听到谭嗣同这样说,王五有点生气,他和谭嗣同情同兄弟,此刻走还来得及,再耽搁,只怕是真的就走不了了,到时候落到官府手里,慈禧老女人会放过他?

“五哥,我决定不走了,真的不走了。”谭嗣同决绝的说道。

“五哥,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走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站了起来,眼里泛着泪花,纵有不舍,但是大义凛然的风姿,也让王五心神不由一荡。

自鸦片流入大清后,蚕食了民众的体魄,吞噬了民众的血性,环眼四顾,大街之上行人多骨瘦如柴,病怏怏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让人心中忍不住怒火中烧,恨铁不成钢,华夏子孙如此模样,如何才能强国强民,如何才能驱逐洋人?

“可是,如今的世道,像复生你这样的开明人实在是太少,救国之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应该留下有用之躯,唤醒更多沉睡的国人啊!”王五一时间情难自禁,喉头蠕动,声音发颤。

两人情同手足,自几年前在南方第一次相遇后,谭嗣同被王五的古道心肠、大仁大义所折服,而王五,也被谭嗣同渊博的知识,忧国忧民,革新强国的抱负所吸引,他主动提出保护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安危,谭嗣同大为感慨。

“五哥,我意已决,虽然我会死去,但是革命人的信念不会死,只会如草原烈火一般,熊熊燃烧整个世间,烧光国人所有的旧面貌,大火过去,我华夏子孙当如雨后春笋一般,屹立于全世界,终将有那么一天,吾国当站在高台,接受他国的敬拜!”谭嗣同热情洋溢,情绪激动,仿佛这样的新时代就在眼前。

“五哥,小弟还有一件事情求你,五哥务必答应!”谭嗣同握着王五的手,坚定的说道。

“但说无妨”,王五斩钉截铁的说到,短短的四个字,已经说明了一切,不管谭嗣同托付他任何事情,只要他王五有一口气在,定然会不负重托。

“五哥,烦劳你护卫杨雄等兄弟的安危,我之信念,需由这几位兄弟传承。”原来谭嗣同放弃自己逃走,他安排了其他几位革命兄弟逃生。

“嗯”王五没再说什么,他后退一步,深深朝谭嗣同拜了一拜。

“五哥,你这是?”谭嗣同跨前一步,急忙拖住了王五的双臂。

“我这是为千千万万华夏儿女拜你一拜”,王五眼中泪光闪烁,说完大踏步转身离去。

“五哥,谢谢你。”谭嗣同对着王五的背影,轻声说道。

六君子慷慨赴义,英雄王五仗义收尸

1898年9月24日,官兵层层包围了浏阳会馆,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捕。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菜市口刑场。

今天是六君子行刑的日子,全北京城震动,慈禧太后要杀鸡儆猴,于午时,在菜市口斩首。

天还没亮,王五的徒弟兴国就来到了菜市口,他要送谭嗣同最后一程。那么,王五为什么没来呢?原来那晚他和谭嗣同分开后,他负责护送杨雄等几个人去河北,找道上的朋友照应一下,还没有回来。

巳时,菜市口人口晃动,街道被围的水泄不通,这些麻木的民众只是来看热闹的,因为清政府很久没有在菜市口处决过犯人了。

兴国混在拥挤的人群中,他奋力推开了很多人,来到了刑台栅栏的外面,远远的看着囚车里的谭嗣同,心如刀绞。

谭嗣同和其他几人被绑在囚车里面,几个人浑身血肉模糊,显然是经历了残酷刑法的折磨。

身边是愚昧无知的百姓,他们对囚车里面的陌生人评头论足,有的更是满口乱言,为了博取他人的关注,肆意侮辱囚车里面的六人,说这六人是江湖大盗,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风很冷,兴国的头脑也非常清醒,要是在平常,他早就过去大嘴巴子抽别人了,但是今天他没有,因为师傅王五交待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哐哐哐,伴随着一阵铜锣的声音,刑场瞬间安静了下来。

“主谋谭嗣同,斩!”监斩官扔出一支签子,掷在地上。

“谭某在!”谭嗣同全然不惧,不等身后人替他说,他自己先答应。有人从他身后一把扯烂上衣,丢在旁边,有人将他捆好,用大杆的毛笔蘸了朱红色的砂,重重地印在他的名字上,用力一勾。

“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问斩!”监斩官一一念出名字,刽子手又端来酒肉,从每个人面前蹭了一遍。六个君子各个毫无惧色,用眼看着这世界,一切都要离他们而去,

“请大将军!”刽子手自己大喝,从皮囊中掏出一口大刀,刀长四尺,刀背宽厚,刀口不是利刃,而是锯齿。   

“此刀名为大将军!慈禧太后亲赐,锯杀乱党,以慑天下!”刽子手饮了酒壮胆,操起大刀,照着谭嗣同的颈处便剁。

兴国的心随着这大刀沉了下去。

但是,大刀触及谭嗣同的脖子,大家没有看到血液飞溅,脑袋掉地,谭嗣同“啊”大叫一声。

刽子手有抬起刀,使足了力气,照着谭嗣同的脖子砍去。

随着大刀落下,谭嗣同“哇”吐出一口鲜血,脖子有血溅出,但他仍然没有死。

不过这一次,侩子手没有把刀抬起来,他一手按住刀柄,一手按住宽厚的刀背,来回锯了起来。

看到此情此景,刑场下面惊呼声一片,原来这形如大刀的物件,是一把锯。

侩子手锯了几下,又抬手吆喝一声,剁了下去,又锯几下,又剁几下。

兴国毕竟年龄小,没见过如此世面,何况谭嗣同和师傅王五交好,兴国便如待长辈一般敬重谭嗣同,此情此景,再也无法忍受,两眼一黑,便望着栅栏栽了下去,旁边的百姓一时间也被刑场的事吓傻了眼,很多人呕吐着离开了,所以兴国虽然摔倒了,但是并没有被人踩伤。

他这次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谭嗣同等六君子收尸,因为菜市口刑场不同于其他地方,说的好听点,公正严明,说的难听点,血馒头谁抢到算谁的,尸骨收到一块是一块。不说兴国晕倒了,即便他没晕倒,今天也收不到尸,因为谭嗣同等人被行刑后,头颅被挂在了城门外,用来警示他人,尸体则被放在城墙下面,有官兵专门看管!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王五赶回顺源镖局已经是10月18日了,距离六君子被行刑,已经过去了二十天。

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大侠,就是名震天津卫的霍元甲。

霍元甲比王五要小,因此也称王五为“五哥”!

王五在回来的路上已经知道了谭嗣同被处斩的事,但是他回来听了行刑的详细经过,心中一团无明业火直冲云霄,原来那天侩子手行刑,用的是锯刀,光是砍就砍了30刀,锯了八八六十四刀,但是谭嗣同没有吭一声,他吐血无数,行刑完之后,谭嗣同的身体整个被泡在了自己的血液中,而其他六君子,也是坦然赴死,不过为他们行刑的刀是正常的鬼头大刀,所以走的倒是利索一些。

王五回来之前,六君子的尸身就被官兵秘密处理了,没有人知道去了那里,但是他们的头颅依然挂在城墙上面,王五是又急又气又无助,急的是如何拿回六君子的头颅,气的是慈禧老妖婆太过残忍,无助是因为谭嗣同的头颅被严密看守。

预知后事如何,且去小哥头条号静待更新。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生平:

(一)谭嗣同1865年出生。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拜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广博,反对八股,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他仰慕除强济弱的草莽英雄。

(二)1877年,他拜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开始周游四方,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他的思想更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

(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千余名举人上 书清政府,表达拒和、迁都、变法。谭嗣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他感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救亡图存。梁启超谭嗣同于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还创办了《湘报》,任主笔。不久,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此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西太后发动政变,捉拿维新派。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终时还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位爱国志士以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为生命画上了句号。

明知慈禧要对付自己,为何谭嗣同仍旧坐等而不愿逃跑呢

谭嗣同可以逃走,他却坐等清兵来抓,不愿逃走,他是想用自己的死换“忠孝两全”。

以血来警醒国人

谭嗣同被捕之后,他的好友曾经买通狱卒,想要帮助他越狱。但是谭嗣同却说,世界各国革命变法,大多都需要流血牺牲。如今也轮到了中国人流血牺牲了,自己愿意做第一人。就这样,谭嗣同被押到街头,为变法牺牲了生命。

谭嗣同是个拥有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人,戊戌变法失败时他于心不甘,9月28日在刑场上谭嗣同朗诵了自己的决心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他的诗和言谈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充满志向的人,与其苟且偷安,还不如壮烈殉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唤起世人的觉醒。

他走了就会害了父亲

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当时在大清担任巡抚。慈禧太后决定彻底铲除变法一党,直接宣布变法党人是乱党、贼人,下令全城搜搜捕,一个不留,全部斩首。谭嗣同当做知道他得罪的慈禧太后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如果逃走,慈禧肯定会拿父亲及其家属要挟他投案,终究逃不过一死。

在被抓的乱党中,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官位是最高的,慈禧向来厚待他。但是他却一个字也不提,从来没有在慈禧面前为儿子求过一句情。因为他知道儿子这次犯的罪是“滔天大罪”,求情只是害了全家人。

他死后,父亲谭继洵仅仅是写了一封挽联给他: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从这封挽联可以看出,谭继洵其实是有心救子的,只不过他很清楚慈禧是不可能赦免谭嗣同的。而他为了保住谭家剩下的人,只能忍痛放弃儿子谭嗣同。

谭嗣同父亲在谭嗣同被杀时一语不发,为何最后还是被革职查办

作者:金满楼

1898年戊戌变法时,“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因为主谋“围园杀后”而被杀。

让人奇怪的是,谭嗣同犯下谋逆如此大罪,其父、时任湖北巡抚的谭继洵最后也不过罢职了事,并未受到更严重的追究,这又是为何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得从谭嗣同的成长经历及与其父谭继洵的关系说起。

谭继洵,湖南浏阳人,进士出身,其先后在户部任职,后由京官外放到甘肃巩秦阶道,之后又相继升为甘肃按察使、布政使。

光绪十五年(1889年),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

谭嗣同12岁那年,因为京城发生瘟疫,其母亲和两个哥哥不幸染病而终。受此打击,谭嗣同性情大变。

之后,由于与继母关系恶劣,谭嗣同在家中难以相处,一度离家出走,遍访名山大川,遍交各路江湖朋友,这种举止,在他这种身份的子弟来说,是十分罕见的。

当然,从谭嗣同后来的著作(比如《仁学》)来看,其性格、观点也确实不同于常人,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极为偏激,这也为后来的人生结局埋下了伏笔。

而在其父谭继洵这边,因为公务或其他原因,他也没有做好调和的工作,因为谭嗣同在谭家基本就是一个另类,这个大体也是事实。

至于戊戌变法这件事,谭嗣同和父亲谭继洵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立的,因为谭继洵基本就是一个保守派(稳健派),而谭嗣同的激越与康梁等同。

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因为系“围园杀后”的主谋而被杀,这个自不必说。

而谭嗣同的不逃,和梁启超所描绘的英雄形象所不同的是,其他他很可能是为了给光绪皇帝做清白证明(证明光绪确实没有参与围园之谋)。

同样,谭嗣同也在遗书中与父亲划清了界限,以免父亲及家人被株连。

就此而论,谭嗣同确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豪气(和那些江湖人士混多了),而其保护光绪和父亲的举动,也说明其天良未泯,良心尚在。这不是康梁党徒所能比拟的了。

或许因为谭嗣同的如此举动,或许因为谭继洵原本就不是康梁一派,后者最终只是被革职并勒令回籍,并无更多的株连。

在此打击下,谭继洵于三年后去世,年78岁。

请问谭嗣同有后人吗现在怎么样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一首诗。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为了心中的道义,毅然决然选择了赴死,他本可以逃命的,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做一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维新改革派,但他选择用鲜血去唤醒沉睡的麻木的国民。

谭嗣同生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亲生子嗣,变法十五年前,谭嗣同曾与其妻李闰在兰州生育过一名孩童,字兰生,很可惜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夭折了,从此以后两人并没有生育。

谭嗣同的父亲为谭继洵,他是道光二十九年的举人,在咸丰十年中了进士,先后担任过甘肃按察使、布政使,后来又升任湖北巡抚兼任湖广总督。

当年谭继洵就提议将谭嗣同二哥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过继,因为他二哥家也就这么一个儿子,而是两家共同扶养,都是这两家的儿子。谭嗣同北上变法是曾留诗给其妻:

“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

可见其侄儿就是他们的子嗣,谭嗣同遇难后,夫人李闰将带大谭传炜,视同己出。

谭传炜这一脉也就相当于谭嗣同的后代了,他们继承了祖辈留下的谦逊低调、注重教育的家风。其儿子谭志浩是一名工程师和,孙子谭士恺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

谭嗣同大哥是谭嗣贻,儿子叫谭传赞,其儿子谭恒辉曾在天津市政府工作,后回乡办学,其子谭志宏也就是谭嗣同的曾侄孙,现为株洲海联集团的董事长,同时还是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会长。

谭嗣同的子嗣应该说在他们的家风教育下,现在都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为国家贡献力量。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自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