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写了一种怎样的场景?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个“紫烟”是光和水的折射产生的视觉偏差吗_紫烟_红星_炉火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紫烟  紫烟 红星 炉火

本文目录

  •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写了一种怎样的场景
  • 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个“紫烟”是光和水的折射产生的视觉偏差吗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描写了一种怎样的场景

这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句出自秋浦歌·第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绝句的开头,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迸发,紫烟八方蒸腾,广裘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透亮。诗人用“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通过这生动的场景,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和惊叹之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个“紫烟”是光和水的折射产生的视觉偏差吗

想想后面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想想“燕山雪花大如席”,诗仙太浪漫,很难说“紫烟”是不是诗人的想象。

既然要讨论这种现象的成因,我们只能认为是写实。其实,这种紫色的烟雾许多人应该见到过,电视上文艺演出时,有时就会出现紫色的烟雾,这是用紫光照射烟雾的效果。还有,有时乌云遮住太阳,在乌云的边缘就会看到紫色的云彩,这是太阳光被云折射造成的。

早在1666年,大科学家牛顿就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没有三棱镜,将一块平面镜斜插入水中,也可以进行光的色散实验。毫无疑问,白色的太阳光能分解成七种色光,主要是玻璃或水对光的折射。

试想一下,飞流直下的瀑布就是一道水的幕帘,当太阳光照射到上面,肯定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也许就会产生三棱镜的效果。加上太阳的照射,水分大量蒸发,升到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飘浮在空中。说不定赶巧被瀑布分解的太阳光只有紫光照射到这些小水滴(与舞台上紫光照射烟雾一样),小水滴经过若干次的反射和折射,射出的光线依然是紫色,巧的是有正好被使人看到。

于是,诗人说“日照香炉生紫烟”,感觉上面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知朋友们有何看法,能否交流一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