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哪个女子在文坛中最有成就?一代奇才吕碧城是怎样造就的_女子_秋瑾_退婚

本文目录

  • 民国时期哪个女子在文坛中最有成就
  • 一代奇才吕碧城是怎样造就的
  • 如何评价民国第一大网红吕碧城
  • 对于诗词爱好者,有哪些入坑书单

民国时期哪个女子在文坛中最有成就

在民国时期,文坛上的才女多如雨后春笋,其中最著名的四大才女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在这几位才女中,萧红是最为遗憾的一个,她年仅31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留下的文学作品,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因此,按成功时的年龄来说,她在文坛上最有成就。

童年

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于1911年端午节。因为这个生日被人忌讳,使父亲母亲和奶奶都不待见她。在爷爷的呵护下,才给她的童年时期留下了难得温馨、快乐的回忆。

萧红的祖籍在山东,后来祖上随着“闯关东”大潮,逐渐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落户定居,是一个富足的地主家庭。

亲事

家里人为萧红定亲后,由于她在学校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私下和表哥去了北平念书。后来因为家中不给她生活费,只得黯然地回了哈尔滨。没多久萧红又如约返回北平,没想到表哥并没有信守承诺,孤身一人的萧红只能联系老家的未婚夫汪恩甲。

萧红随着汪恩甲回到哈尔滨之后,汪家哥哥却让汪恩甲退婚。萧红一气之下,把汪家哥哥告上了法庭。最后,汪恩甲选择了亲情做了伪证,萧红因此输了官司。萧红的家里容不得如此叛经逆道的女儿,便把她关了起来。最后,她好不容易逃离了家庭,走投无路时又联系汪恩甲。此后,二人就在旅馆同居了。没多久,萧红怀了身孕,汪恩甲回家拿钱还旅馆的债,但从此就不见了踪影。萧红则被旅馆老板扣押,失去了自由。

萧军

无奈之下,萧红写信给报社求助,报社派人来探望她,就此认识了才华横溢的萧军。萧军也发现了萧红身上耀眼的才华,二人很快就陷入了爱河。逃出旅馆、生下孩子后,萧红正式走上了创作之路。那时,她以“俏吟”为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弃儿》,以此纪念被她送了人的女儿。

在饥寒交迫中,萧红的身体没有得到及时的休养和足够的营养,此后也一直没有机会调养,逐渐积劳成疾。不久,萧红和萧军合著了短篇小说集《跋涉》,在东北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萧红梦想着和萧军一路恩爱下去,然而,萧军却不是她的良人——在萧红之外,萧军还和别人保持着暧昧关系。萧红只能一边忍受他的背叛,一边忍受他的拳头,在病痛的折磨中,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还为这部书写了序言,她也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和萧军的感情出现了严重的隔阂,她到日本三个月的时间,又完成了一篇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很快,她便惊闻鲁迅先生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又创作了一篇名为《海外的悲悼》的悼文。回国后,她和萧军共同了《鲁迅先生纪念集》。

端木蕻良

情路坎坷的萧红和萧军终于分了手,不久发现又怀了身孕。这时,东北才子端木蕻良走进了她的生活,在武汉举行了婚礼。在逃难的过程中,萧红在四川生下了儿子,但很快就夭折了。

兵荒马乱中,萧红和端木蕻良逃到了香港,她创作出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作品。《呼兰河传》是她的巅峰之作,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端木蕻良忙于工作,逐渐忽略了萧红,以至于他们的感情也渐渐出现了裂痕。她的身体也出现了很多状况,更加脆弱了。

骆宾基

骆宾基是萧红胞弟的朋友,在萧红住院期间,骆宾基衣不解带地照顾她。萧红知道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便把自己的稿费一一作了安排,送给了骆宾基一份。萧红自知回天乏术,便把自己的情感托付给了骆宾基。骆宾基陪伴着萧红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44天。

后事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端木蕻良想尽办法找人火化了她的尸体,为了稳妥起见,冒险把她的骨灰分两处埋在了香港的两个地方。

结语

萧红一生悲苦,她拒绝平庸,敢于挑战命运,对生活永远有一种斗士般的抗争。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她都选择“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把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风俗文化,都逼真地带入了文坛,成了文坛上一个独立特行的标杆。

一代奇才吕碧城是怎样造就的

有些女子,存于历史里,任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时间的河流涓涓不息,却依然盛放在岁月里,精彩了命运,惊艳了众生,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传奇,民国时期的吕碧城便是这样的女子。

吕碧城

吕碧城——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是“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与古人李清照媲美,被称为“三百年来第一女词人”,她曾一人游学欧洲,被称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可她的一生,纵然风华绝代,却独身终老,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唏嘘,关于她终身未嫁一事,一直众说纷纭,而答案,似乎可以从她的生平里寻找。

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寄人篱下,母妹服毒,这是吕碧城的少时经历,一桩桩一件件落到别的女子身上,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然而,当这些落到吕碧城身上时,就成就了一个传奇。

1895年,吕碧城十二岁,其父吕凤歧去世,族人巧取豪夺,霸占吕家财产,甚至唆使匪徒将母亲劫持。当时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才得以圆满解决。这本是一个女子无奈之下的机智之举,可放到那个时代,落到旁人的眼里,却是一个女子不安本分,不宜家宜室的表现,尤其是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更是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只能答应。

家庭破败,遭遇退婚,吕碧城和其母只能投奔舅父严凤笙,在之后,时代风云变幻,吕碧城受西方民主思想输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和女子受教育权利,为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潮流的影响,逃出家门,奔赴天津,探访女子学校,自此以后,她开始登上文坛,与各界名人开始交往。

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傅增湘为监督

吕碧城提倡女权,建设女校,声名鹊起,盛誉随之而来,同时与秋瑾也结为挚友,值得一提的是,秋瑾为了吕碧城慨然取消其号,原因是吕碧城已经名声大著,“碧城”一号从此应当为吕碧城专用,自此京中人士不再误会吕碧城的诗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面对秋瑾劝说自己与其一起去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吕碧城以“持世界之人,同情于政体改革”,只想继续留在国内办报拒绝了,但她愿以“文字之役”,与秋瑾遥相呼应。

事业风生水起,可感情却迟迟没有找到归宿,她不是没有遇见过爱情,只是永远擦肩而过,她是袁克文穷尽一生也没能拥入怀的佳人,也是众多人心心念念却只能远望的才女。昔日退婚给她留着了深深的伤痕,她道:“不遇天人不目成”,可其实她是害怕了吧,人年少时候在感情里受到的伤害往往不可被治愈,那年被退婚,她成了众人眼里的笑话,关于爱情,还没有体会到美好,就只剩一声叹息。

1929年在奥京维也纳万国保护动物大会演说时之服装

晚年的吕碧城周游欧洲,她加入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宣扬保护动物的理念,在游历的过程中,她以良好的形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女子的风采。1930年,在滚滚红尘里走过大半生的她,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十三年后,她长阖双眸,骨灰撒向南海,她这一生随海水逐流而去了。

回望吕碧城的一生,吕先生侠骨柔情,她的才情凌驾于革命之上却又不涉足其中,只是命运让她遁入空门,命途多舛让她独身一人过了一生。

如何评价民国第一大网红吕碧城

民国时期的名媛,拼的是爹,官要大,钱要多,再加上良好的教育,优雅的生活,和有名气的人谈几场恋爱,这就是当时名媛的模样。

吕碧城却是个另类,她无权无势,凭才华做了无数第一人,一生如戏,跌宕起伏,惊艳了整个民国。

(吕碧城旧照)

一、少逢家变,孤身闯天津。

吕碧城生于清朝末年。父亲吕凤歧才高八斗,考中进士后一直在京城做官,但他为官廉洁正直,因此家中并不算阔。吕碧城的母亲严氏也是书香世家的千金,吕凤歧前妻亡故后,嫁给他,并生下4女,由于前妻所生2子夭折,吕凤歧对4女的教育颇为重视。

吕碧城自幼聪慧,在父母的教育下,6岁便能与父亲对诗,12岁已能写出浑然大气的诗词,因此颇有才名。

9岁的时候,由吕凤歧作主,将吕碧城与同乡故人汪氏之子定了婚约。按说到了待嫁之年,吕碧城就像旧式女子一样嫁为人妇,相夫教子过一生。但命运却和她开了个玩笑,在她12岁时,父亲中风病故,族人为了侵吞父亲留下的家产,竟唆使匪徒绑架了她母亲。吕碧城得知后,情急之下,不断给父亲的同僚和朋友写信求助,最后总算救出母亲,但财产那是定然无望了。

没想到此事却让汪家起了戒心,认定吕碧城小小年纪,竟知道四处奔走疏通关系,必定不能安分守纪。再加上吕碧城家势衰败,汪家更加坚持要退婚,吕碧城的母亲无奈,只得同意。

家产被占,母亲只得带着吕碧城4姐妹回了娘家。

寄人篱下的生活,自然受尽白眼。难熬的日子,让吕碧城萌生了早日离开的念头。她苦学之余,听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兴办女子学堂,欣喜不已,时年20岁的吕碧城心向往之。然而舅父却百般阻挠和责骂,并要她安于本分,恪守妇道。

吕碧城性格倔强,再加上久被压制,早就想快些离开这让人不愉快的地方了。所以她与舅父发生了争执,随后连行李都顾不得收拾,便登上了通往天津的火车。

(英敛之旧照)

二、独立自主,成女权先锋。

吕碧城的出走是勇敢而冲动的,她身上只有一点钱,又无亲可投。何况又是孤身一个女子,这简直是全无希望的挣扎。

所幸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佛照楼的老板娘。老板娘感触她的勇气,又为她的率真和才华所惊叹,到天津后不光解决了她的落脚之处,还把她介绍给了好朋友——《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

吕碧城凭一封信打动了英敛之,她的才情和胆识无不让英敛之对她刮目相看,很快她就成了《大公报》第一位女。

女子走向社会,在当时简直是开了风气之先,有人赞成,亦有人指责,吕碧城很快就成了焦点人物。

仅数月间,吕碧城便有数篇诗词文章发表于《大公报》,她的诗词文章瑰丽大气,立刻吸引了无数读者,被人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自强自信的吕碧城深感独立的好处,于是再发“女子解放自由及女子应受教育”的高论,并且在报端长篇累牍地宣传女子解放和受教育不光是国家的进步,亦于国于民益处多多。

吕碧城不光鼓吹女子受教育,还身体力行地四处游说,筹款办学。

在英敛之的介绍下,她先后认识了严修、傅增湘、卢木斋等社会名流,她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1904年9月,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吕碧城在众人的推举下担任校长,不光要负责学校所有事务,还教授语文。自此,吕碧城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秋瑾画像)

三、侠肝义胆为朋友。

吕碧城刮起的这股强劲的女权运动风,甚至吸引了身在北京的革命女性秋瑾。秋瑾专门从北京慕名前来看望她,虽相处只有4天,但两人一见如故,情同姐妹。

有趣的是秋瑾在之前也一直用“碧城”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因此吕碧城在报刊上发的文章,北京人都以为是秋瑾所写。秋瑾见到吕碧诚后,见她“美若仙子”,才情出众,名气更是大红大紫,认定“碧城”之名只能是她专用,所以从此再也没有用过“碧城”这个笔名。

秋瑾是爱国青年,她一心想去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劝说吕碧城同行。但吕碧城认为女性解放是国家进步当务之急,因此委婉地拒绝了秋瑾的建议。

3年后,秋瑾密谋在绍兴起事,由于事泄被捕遇难。由于清政府血腥镇压革命党人,秋瑾去世后,为避嫌疑,竟无人敢去收尸,更不要说有人敢说句公允的话了。

吕碧城一生看得上的人不多,好朋友更少。秋瑾与她虽说相聚甚短,却视为知己,因此她不顾危险,设法将秋瑾的尸身偷出掩埋,并行祭奠之礼。随后,她又慨然为秋瑾立传,国内报刊不敢发,她便用英文写好化名,投到国外报刊上发表,在国际上顿时反响一片。

清政府愤怒之余,对她起了疑心,再加上得知她与秋瑾素有书信往来,于是命袁世凯拘捕她。不料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是吕碧城的忠实粉丝,不仅极力帮她脱罪,还在其建议下,吕碧城还成了袁世凯的机要秘书。

(袁世凯旧照)

四、无人可及的社交名媛。

袁世凯称帝前夕,吕碧诚由于与他政见不一,便辞职迁居上海。由于她人脉广,不光与名流政界交往深厚,还与各国洋人朋友相交,因此在上海时与洋人在生意上合作,又投资股票,所赚不菲,

生活奢华,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相貌出众的吕碧城成了名流社交圈中最受欢迎的女神,爱慕她的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李鸿章的公子李经羲和袁克文等更是对她殷勤备至,然而始终未见她倾心哪一个。

她身边的好心人难免为她操心婚事,说得多了她亦是抚掌叹气说,虽说我不在意对方门第财富,唯希望文学地位高于我,可是梁任公(梁启超)已娶妻,汪季(汪精卫)又太年少,实在找不到志趣相投之人。

此后,吕碧城又厌倦了做商业达人,于是出国留学,漫游世界,写书亦写诗,始终孤单一人。

老年时最终定居香港,一心礼佛,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1943年,61岁的吕碧城知大限已到,于是立下遗嘱:不留尸骨,火化后将骨灰和面,捏成面丸,投于大海喂鱼。

吕碧城一生活得自我,自主,自在,连死亦是洒脱,这样的女子,试问又有谁能配得上她呢?

(参考史料:《吕碧城传》《吕碧城自述》)

对于诗词爱好者,有哪些入坑书单

我是诗词爱好者,关于诗词方面的书籍相对比较多。有王力的《诗词格律》、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惭愧的是对这两本还是一知半解。同时也给孩子买了《千家诗》、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因为是儿童版的所以一部分五言、七言律诗只收录了首联、颔联,缺乏完整性。如果你是成年人读,就选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的版本。

另外《诗经》、《全唐诗》、《李太白全集》是必读之选。

其次南唐后主《李煜词集》非读不可。

宋词的话当选《全宋词》相对比较全面。当然也可按词人派别分开选择,豪放派选苏轼的《苏东坡全集》、《辛弃疾全集》。婉约派选《李清照词集》、《柳永词集》。另外晏几道的《小山词》也很好,这几部都是比较经典的词作。

个人还比较喜欢“清代袁玫”的诗作,比较有味道。

《纳兰容若诗词全集》、《毛泽东诗词鉴赏》也是必读之作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