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你的奖惩制度不起作用?_权威_实验_选择

前两天有个开超市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人太多了,给的工资也不低,但还是进进出出,没有长住。

然后我们详细讨论了它。一开始,她想用“人道主义”来关心彼此,对每个人都慷慨大方,但她发现这种方法毫无用处。

于是制定了惩罚制度,但在制度公布后的第二天,就有3名员工暂时放弃了选秀权。

他难过地对我说:“我不来也好,可是我一天要损失好几千块钱,想想都心疼。”

经过仔细分析,我告诉他一个道理:

“人们的选择倾向将与潜在损失和收益是否预期成正比。”

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你是选择冒险还是谨慎行事,都是关系到得失的。

比如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你可以直接拿到1500元,一种是你可能得到500元或者3000元,那么你会怎么选择呢?

实验证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种方式——安全稳定地得到中间值。

但是当你改描述的时候,现在给你3000,然后你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退1500,一种是退2500,或者不退一分钱。

实验表明,每个人的选择结果都更倾向于冒险。

我的朋友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就明白了,这个原理可以用来制定奖惩制度。然后一直夸我。

展开全文

掌握“人性”让沟通更便捷

比如“为什么奖励往往达不到激励行为的目的?”想必这也是很多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取三个杯子,第一杯装冰水,第二杯装热水,第三杯装温水,

然后将左右手放入第一个玻璃杯中,右手放入第二个玻璃杯中。一分钟后,将双手放入第三个玻璃杯中,你会发现双手感受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可能你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吃了很辣的食物后喝水时,原本温度适宜的温开水会变得异常烫手。

这与上述实验相同,表明:“人对刺激的感知不仅取决于刺激的绝对强度,还取决于其相对强度。”

同样,你的奖惩制度是否有效也与此有关。

越了解“人性”,就越容易解决问题

权威代表的话往往更有说服力。

例如,健康专家说吃鸡蛋对健康很重要,所以很多人都会吃鸡蛋,即使他们根本不喜欢吃鸡蛋。对于这一点,更容易出现在父母和二代一起带娃的时候:

婆婆总是相信自己的经历,毕竟孩子是她养大的;

儿媳妇更容易相信权威,觉得老一辈的方法已经落伍,应该科学育儿。

其实这应该辩证地看待。老一辈人的经验,也是一代代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获得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经验也会被抛弃,但不宜全盘否定,因为科学育儿中的一些概念也是实验的结果。

只是老夫无法用专业的术语来解释。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全盘否定的心态,在理解“服从权威实验”的基础上,用开放的心态共同带娃。

“服从权威实验”其实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当权威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

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已经在逐渐告诉孩子不要盲目服从权威,而是在学习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思考。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顺从权威的话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社会的进步却是靠一次次推翻权威来进行的。

其中一个短视频,孩子问爸爸:“我怎样才能成功?”

我父亲说:“违背自然。”

我深信人性是懒惰的,如果你克服了懒惰,你会比很多人做得更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