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出世、遁世”作文训练(潍坊模考)_出世_入世_人生

“入世、出世、遁世”作文训练(潍坊模考)

祝贵春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要把握住“入世”“出世”“遁世”三个概念。

“入世”即“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有责任,能担当,不负青春,敢于挑战,迎难而上。“出世”即“淡泊超脱、从容自在”,“出世”以领悟哲理,查找问题根源,减少精神内耗,执念偏激,从而从容洒脱地度过困难时期,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入世奋斗当中。以“出世”的态度审视自我,既不汲汲于成功和荣耀,也不戚戚于失败和挫折,而是获得成长和升华,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即不被俗世裹挟,不被私欲操纵,保持独立自主意识和鉴别分析能力。 但如果把握不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心灰意冷、消极逃避”。“躺平”“摆烂”,开启“佛系”生活。缺乏担当精神,缺乏进取精神,畏惧逃避苦难和问题,就是遁世。总之,遁世是不可取的人生姿态。认同肯定“入世”“出世”的人生姿态,否定批判“遁世”的人生姿态,是我们必须明确的。

第四句,给考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人生奋斗的过程”已经界定了是奋斗的人生。我们应追求“奋斗的人生”,我们青年学子的求学过程、成长进步都是不断奋斗的过程。“以怎样的姿态”要求写作者阐明观点,作出分析,这三种人生姿态你如何理解,你选择哪种。

【立意拟题】

以入世之心做事 以出世之心做人

“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

出入相宜 感受生命的真谛

心怀出世行入世,不陷遁世致远行

“入”则奋斗兴天下,“出”而不“遁”守本心

入于世间击长空,出而不遁得从容

展开全文

【评分遵循】

1.内容方面:围绕“入世”“出世”“遁世”展开具体论述分析即符合题意。

2.构思方面:将材料中的道理具体到社会、人生具体问题;论述“入世”“出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批驳“遁世”。

3.基本要求:能紧扣“入世”“出世”立意,思辨性认识两个概念,并能恰当地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论证层次清晰,能结合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文。

【优秀作文】

遵出世之度 绘入世之彩

曹梦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我不敢妄自菲薄;也害怕才华自负,忘了初衷。我愿像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样,把握好出世之度,绘就积极入世的彩章。

入世就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的最大责任。当矢志学医要拯救那些因身体的病痛而陷入不幸的人们的鲁迅,看到芸芸众生的灵魂被愚昧的思想所束缚时,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文字积极入世,拯救世人的思想。他就像是在废墟中捏弄残灰的王,文字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灵魂。

鲁迅毕生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希冀用文学唤醒麻木的民众,进行思想的启蒙。“文学是战斗的”,鲁迅用文学的武器与凶虐的军阀、贪婪的资本家、反动的“叭儿狗”进行坚决的“韧的战斗”;以出世的态度看透民族的劣根性、文明的丑陋处、社会的黑暗面并以积极入世的行动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鲁迅的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承继了中国自古以来即有的“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它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为艺术而艺术”出世创作,也不是“为批判而批判”。“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于是他靠“出世”高屋建瓴,他凭“入世”展现中国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疗救世人和民族。

三年新冠疫情病毒肆虐。钟南山挺身而出,非典时期是他走向一线,新冠时期也是他第一时间奔赴疫情重灾区武汉。本可以“出世”旁观,最多指挥一下别人的长者,他心中的那份责任使他逆行前线。这一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多少无名英雄?多少医务人员?多少志愿者?经历过了多少风雨?才使我们今天沐浴春日的暖阳。

当国家陷入困境,当事情难逢转机。恐惧、混乱、逃避,总是趁虚而入。层层阴霾之下,我们难以参透人性的复杂与多核、卑鄙与高尚、龌龊与正直。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积极入世,承担起自己可以承担能够承担的责任,帮助那些我们能够帮助的人。

而出世,则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本也想做一名好官,一展抱负。可当他看清官场的污浊之后,便发出了“误落尘网中”的慨叹。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过起了“种豆南山下”的生活。即便是“草盛豆苗稀”,那也是悠然自得的。他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中保持着与社会的距离。这种距离让他深思自身和时代。陶渊明就很好地把握了出世的度,而非心灰意冷、消极逃避,反是从容自在,悠游自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担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更要积极入世,勇于担当。同时能够站在高处出世瞭望,看清时代的航向,为时代更好发展,绽放自己的精彩,绘就入世的华章。

【妙语华章】

1、陷入困顿时的“出世”,可以使内心不再“兵荒马乱”。当教育严重内卷,生活的环境被剥离到只剩激烈竞争和学业压力时,不懂“出世”的孩子往往不知所措,变得很脆弱。如果支撑生命的强大支柱似乎只与学习相关,甚至只剩下数理化题目时,整个人生的大厦就可能崩塌。此时,“出世”就成了“遁世”,而“遁世”之极,便是从这个世界上消逝。

2、生命因丰富而精彩,生命因希望而热烈。我们应该积极入世,去充分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通过适度的“出世”,清醒的活着,拥抱美好的生活。

我们青年学生的“入世”,应该追求一种真实性学力。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知识,更不只是稀里糊涂的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有“超越学校价值”的自身发展。即便没有教师的指令,也能凭借自身内心沸腾的内发动机,展开自律性学习活动,这才是我们的“积极入世”。

3、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人难免跌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局,唯有适度“出世”,接纳自己,明悟社会,内心才能有力量去破局。从而更好学会生存、理解死亡、尊重生命,从而更好“入世”,抵制“丧”文化,远离“精神内耗”,不在幽怨中放弃,不在嗟叹中躺平。

【文殊之星】

杨亚蕊 锐意进取 人生方得从容 语言优美,例证妥帖

石芯硕 妙心明自身方向 铁肩担时代责任 层次感强,意蕴味足

李羽凡 用好入世之心 把握出世之度 用例精彩,文采飞扬

吴仪君 诵“入世”之诗,歌“出世”之章 用例新颖,个性积累

程冉冉 凭入世之心,量出世之度 学以致用,读而能用

焦子晗 永葆入世之心 观点鲜明,语言优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