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这无疑是流言,《吕不韦列传》处处都是漏洞_吕不韦_列传_秦朝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嬴政生於邯郸,见载于《秦始皇本纪》,又《秦本纪》载“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

按昭襄王在位56年,孝文王1年,庄襄王3年,秦始皇37年,以时间倒推嬴政当生于昭襄王四十七年而非四十八年。

同一部书两个说法,故《索隐》有庄襄在位四年之说,旨在为太史公调和龃龉。

昭襄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人。昭襄四十八年秦军分三路攻赵,其中王陵进攻赵都邯郸。

按昭襄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一说,赵姬当受孕于昭襄四十七年二、三月间,吕不韦知赵姬已有孕而送给赢子楚,据经期和妊娠反应推算至迟当在四月间。

不然,孕八月而嬴政生必然引人怀疑,吕不韦初为求富贵不会如此弄险。

据《吕不韦列传》,吕氏献赵姬于子楚时,吕氏已“破家为子楚”。在此之前,吕不韦先有赠异人500金以结宾客,又500金购礼物西游秦以说华阳夫人,这前后恐怕也要数月。

再有,吕不韦本阳翟大贾,家累千金,到阳翟本为做生意,不可能带全部身家远行,自然还要奔波于阳翟与邯郸之间。累层倒推下来,吕不韦初次结识子楚当在昭襄四十六年前后。

而吕不韦初结识子楚之时,《吕不韦列传》有“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一语。然考之《秦本纪》与《资治通鉴》,昭襄43-46的四年之间秦赵根本无战事,

吕不韦初识子楚之时,其父安国君已被立为太子,可知是昭襄四十二年以后之事,而昭襄四十二年前的几年,秦赵之间也少有战事。

因为秦赵两国领土并不接壤,其间有魏国和韩国之上党郡阻隔。所以昭襄四十二以前的几年,秦的主要用兵方向是魏国,而昭襄四十二以后的四年时间,秦的主要用兵方向为韩。

直到昭襄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拔韩之野王,隔绝了上党郡与韩国之间的通道,上党郡不得已而归附赵国,秦国才打开了向赵国进兵的通道。

展开全文

昭襄四十七年,秦将白起攻赵,赵将廉颇驻长平迎敌,赵成王受秦之反间计以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

其后的几年时间,秦赵一直在邯郸城僵持,直到昭襄五十年,王龁大军围困邯郸城,却被魏无忌的援军大败,秦将郑安平的二万人被困不得已降赵,赵国这才得以喘息。

而这一年,据《吕不韦列传》说,因王龁围困邯郸城甚急,赵国欲杀子楚,吕不韦以金六百斤贿赂守吏才得以使其逃归。

纵览昭襄42-50的八年时间,吕不韦初识子楚的时间,放在哪一年都不合适,原因就是因为多了一个赵姬受孕的故事。

所以《资治通鉴》在记录这一段时,把整个故事全记载于周赧王五十八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五十年,也即子楚逃离赵国的那一年。

然而从结交到运作、从怀孕到生产,这绝非一年之间所发生,司马光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也闹不明白了。

问题的症结就出在赵姬受孕这个故事上,吕不韦的事迹如果加上他让赵姬受孕的枝节,就没有办法融入到《史记》所记载的历史框架当中了。

因此我有理由怀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甚至怀疑《吕不韦列传》这篇文章的真实性。

吕不韦是战国最后一位文化大家,其学识、能力和对秦朝统一立下的功劳,都说明他是一个不凡的角色。

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说“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将其和周文王、孔子、孙膑、屈原、韩非、左丘明并列,可见对他推崇有加,视其为榜样和秦朝的文化代表人物。

然而《吕不韦列传》却将他丑化成了一个卑鄙小人,这篇文章与司马迁其他文章行文和风格也大不相同。以吕不韦的地位和功绩,为他作传,竟然丝毫不写他的政治举措和功绩,而是写了四个丑化他的故事。

第一个,奇货可居,以扶持子楚上位来获取巨大的投资回报;第二个,偷梁换柱,以献女把大秦的皇帝变成了吕氏子孙;第三个,淫乱后宫,一个毫无道德伦常的小人;第四,著书立说,说他是因为自卑才写书。

做这篇文章的人带着对吕不韦强烈的厌恶情绪,其目的也是昭然若揭,就是不遗余力地丑化吕不韦。

现代人对吕不韦的认知,都是从这篇文章中来的,而这篇文章的言论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前面三条我们就不说了,真假难辨,然《吕氏春秋》明明是一本文化巨著,作伪者也硬要在上面加上一段丑化的话: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孟尝君在子楚即位的时候已经死去近30年了,平原君在子楚即位前也死了,其他两个人在吕不韦得势的时候已是穷寇奔虏,堂堂大秦相国吕不韦有什么需要“羞不如”的呢?

再者说了,这种个人的心理活动,是怎么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呢?由此可见,编造此文的人,非但无良史之材,更无良史之徳。肆意伪造,贻害千年。

事实上,《吕不韦列传》里面有很多类似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比如,第一个故事中,吕不韦见到子楚的时候说“此奇货可居也”,这显然是心理活动,他不可能当着子楚的面说这样的话。第二个故事,子楚看上了吕不韦身边的赵姬,这后面跟了这样一句话:“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第三个故事中,说吕不韦和太后赵姬私通,随着皇帝年龄增长赵姬毫不收敛,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于是就给他推荐了嫪毐......

这些心理活动显然不可能作为历史被记录下来,那么作伪者这么说的依据是哪里来的呢?

班固说太史公采《战国策》,然而《战国策》所记载却与《吕不韦列传》不同,其文字首先没有心理活动,其次也没有赵姬受孕这段的描写,它的记载融入《史记》是没有什么出入的。

从司马迁开始,其实对秦朝的历史已经很陌生了。中国的历史,自春秋已降都有清晰的记载,唯独秦始皇统一的这十几年历史混乱模糊。

究其原因,汉武帝以后汉朝人开始热衷于著书,然而这个时候离秦朝灭亡已经过去了很久,单靠民间口口相传的记忆已经不足以告诉我们秦朝的真相。

其次,秦朝以前的书本来就不多,秦汉年间经历了两次烧书更是让读书人无书可读,再加之汉朝前期并没有对古书进行搜集整理,所以很多文献资料都失传了。

再次,古代史官虽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但那都是针对与庙堂来说的。像吕不韦发迹以前的这种言论,本就不可能被人记录下来,所以《战国策》和《吕不韦列传》记同一件事情却是两段完全不同的对话。

究其来源,无非是民间传说和文人的整理罢了。

最后,秦朝短短十几年的统治,到如今留下的只有骂名,无非是因为六国后裔都视秦朝为妖邪,所以民间的流言自然也就妖魔化了。

观《战国策》和《吕不韦列传》行为,其记载的分明是一件事,但其表述和妖魔化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无非是都是来自于风闻传言罢了,《战国策》以风闻还原历史,而《吕不韦列传》的作者则是带着恶意去寻找各种民间流言,又对这些流言有目的地加以润色。

试问《二十四史》中哪一篇重要人物的传记,是由几个明显带有恶意却不能代表人物生平的故事组成的呢?

关于嬴政是吕不韦儿子的流言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大家也都知道。

吕不韦的故事,和楚国春申君黄歇的故事,差不多是同时代的故事。不仅发生的时代一致,甚至连故事的细节都十分相似。

嬴政当初跟着父亲在赵国做人质,多亏了吕不韦才能回国登上王位。而楚考烈王当初也是在秦国做人质,幸亏春申君黄歇才得以回国继位。

后来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春申君的门客赵园把妹妹献给黄歇,等妹妹有身孕了以后,又建议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

后来孩子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赵园跟着妹妹一荣俱荣,成了楚国的新晋贵族。他怕自己偷梁换柱的秘密被泄露,就埋伏死士杀春申君灭口,还把春申君一家老小全杀掉。

这个事情恰好发生在吕不韦被废黜前后,而楚国人又是最痛恨秦国的,会不会流言就这么渐渐地起来了呢。在当时的流言当中,嬴政逼死吕不韦是不是也是因为杀人灭口呢?

所以,关于嬴政身世的问题本不足辩,不管从历史还是从情理的角度都是靠不住的。

有的人迷信所谓的正史,说汉朝时候的人已经开始称呼嬴政为“吕政”了,可汉武帝以后的人有几个还知道秦朝是怎么回事的。再者说了,作为秦朝的取代者,默认这种流言的真相化也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读书不能读傻了,书上写的你就信呀,你把秦国的贵族都当成傻子了吗?

再说吕不韦也不傻呀,他扶子楚上位只是为了求富贵,并不是为了找死。吕不韦扶子楚的时候,还是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而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如果不是因为秦昭襄王很快就死了,安国君和子楚短命,吕不韦要熬多久才能熬到自己的种子开花结果。再者说了,如此要命的事情,像《吕不韦列传》里记载的三个故事,哪个是吕不韦敢泄露出去的。

如果不是他泄露出去的,写《吕不韦列传》的人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面的漏洞太多了,秦始皇办吕不韦是为了夺权,而不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花边儿故事。

文|王玄陵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