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民国华县县长秘书的半世情缘_父亲_公婆_滑县

相对的

作者:全年无休

亲戚,顾名思义,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然而,回味之后,我渐渐觉得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父亲和生活在南山脚下的顾明州一家,经历了从旧到新的社会变迁,交往了半个世纪。尽管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是。看来,交往中表现出的亲昵程度,大大超过了所有的亲戚。

华州南山下的一座老房子,刘焕民摄

据他父亲说,他和谷开来(顾明州在本文中简称谷开来)大约在1930年代后期在一家老公司认识。当时,顾在华县政府担任县令书记,是一位知名的文化人物。而他的父亲是从河南南阳逃到滑县的外国人。为谋生,父亲在县衙门口搭了席棚,还建了一座烧饼窑。因父亲曾在大理通州一家饭店当过学徒,学会了加工面条和烧饼的手艺,所以做出来的烧饼色泽鲜艳,味道鲜美。许多区政府工作人员都是我父亲饼干店的常客。其中一位是高大的中年男子,名叫古,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

顾虽是旧县政府的书记,在当时的社会上也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人物,而顾为人文静善良,从不在人前表态。每次她从父亲那里买饼干,她从不找钱。时间久了,父亲心存愧疚,总是多拿些烧饼来。一来二去,父亲也和顾渐渐成了老熟人。

一日,顾氏对父亲说:“县衙西侧有三间前屋出售,露天卖烧饼,想不出多少钱,我有面食本事。我看还是卖掉这三间前屋比较好,开一家面馆不是很好吗?”父亲说:“多少钱?”顾说:“只要你真心愿意,我都愿意。”你的中介你不必担心有多少钱。我来帮你吧。”当时,父亲只积攒了30银元,最后80银元在县城中心买了三间铺子。其中顾某借给父亲五十银元,对父亲帮助很大。在他的生活和事业上。从那时起,随着生意的兴隆,他的父亲成为了县里真正有影响力的面馆老板。久而久之,我父亲和顾真真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彼此相爱。

展开全文

老地方“张记面馆”宋朝峰摄

郭的老家在南山脚下的一个叫仙竹的村子里。当时郭家有十余亩竹园,核桃、杏树数百株。这是当地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后来,顾氏夫妇育有一女,取名顾影。在孩子的满月庆典上,顾突然提出要拜他父亲膝下的顾盈为干女儿。当时难以抗拒父亲的好意,又觉得顾氏诚恳,便爽快地答应了。从此,朋友升为亲戚,逢年过节自然来来往往多了。在中国古代乱世,像我父亲这样的普通人经营着一家饭馆,没有正人君子的幌子,难免遭到一些有权有势的流氓的欺凌和骚扰。父亲开的饭馆装修时,当地的保卫科长和家丁经常到饭馆吃饭,以赊账的名义拒付饭钱。久而久之,父亲向保安局长要债,地头蛇不悦,恶人让驻华县的国民党军队将父亲绑起来,拖入壮汉。母亲知道后大吃一惊,她想:父亲是整个酒店和家庭的顶梁柱,如果让他去当兵,后果不堪设想。无奈之下,妈妈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岳父顾同舟,当时是县政府书记。

于是她赶紧找到了顾氏,说明了原因。顾廷之后,他便匆匆与区商会会长一道,前往国民党军队与重要人物谈判。国民党军司令看到当地的区政府和区商会都出来给老百姓拜年了。既然军人以后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粮草供给,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得罪地方政府,他就给了他父亲的岳父岳母和商会会长面子。释放了他的父亲。在亲戚顾同舟的帮助下,父亲的人生灾难才得以化解。

父亲在旧社会生活的十几年里,全家人能够安然度过,多亏了顾同舟这样真诚善良的公公的供养。顾家公公婆婆的恩情,牢牢记在心里。

1949年滑县开始和平解放,腐朽的国民党政权随即垮台,人民当家作主。几年后,国家引入了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父亲从个体户变成了国营食堂职工,被上级任命为市国营食堂主任。然而,他的岳父顾同舟回到了家乡,从一个文化人变成了一个农村农民。

华县城1949年10月2日从华州历史

农村土地集体化后,父亲的岳父顾同洲因身体不好又没有工作,日子一天比一天差。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明是公婆闯祸了,我也该报答公婆,帮他们渡过难关了。酒楼虽然转为国有,但父亲每个月还有40多块钱的稳定工资,国家每月还一定数额的私有财产,还给他定息,所以家里的经济状况比以前好太多了。他的亲家顾同洲。父亲得知公婆患哮喘病后,自掏腰包给公婆买了一些中草药,时不时送来。因为父亲的担心,顾公公一度治好了病。

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春节前夕,父亲切了一些猪肉猫,买了一些蔬菜,让我送给顾叔叔。我知道这是父亲对公婆的心意,让公婆过年不能吃大肉饺子。顾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当他请木匠为自己做一块核桃砧板时,他还为我的家人做了一对。我用那块砧板直到2000年才把它取下来。郭的家乡盛产桃、杏、核桃、柿子。每年柿子成熟的时候,我都会让父亲的干女儿谷英给我带很多柿子回家。后来,顾盈来到小区读高中,父母让干女儿吃住自己的房子。每当妈妈给我做一件新衣服的时候,我就得给干女儿顾影做一件新衣服。说是父母的干妈,其实在父母眼里,她已经把孤影当成亲生女儿了。

60年代初,父亲顾同舟因肺病去世。办丧事的时候,父母亲从前到后辛勤劳作,亲眼看着顾安然的公婆下地。

时光飞逝,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想起父辈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半个世纪以来,这两位老人虽然不是血亲,但胜似血亲。他们用真诚和善良,创造了一部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史诗,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

70年代作者与父母合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杨满年,男,1949年出生,现住化州街道办事处城内村。年轻时,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曾在《陕西日报》襄阳文艺副刊发表散文《烈火熊熊》,后在省杂志《法制周报》《陝西农民报》发表多篇文学作品。代表滑县出席陕西省首届故事创作大会。后来迫于生活的压力,中断了文学创作。现在我老了,我又拿起了笔。

原始出处:华州文艺

原作者:杨曼年

编辑部:华州文艺、华州文史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