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冯玉祥卖掉的“黑丫头”为何千年不倒?_铁塔_包公_开封

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率领西北军配合南方革命军北伐,冯玉祥部队驻防在河南开封。

古都开封有著名的“包公祠”,包公祠是北宋年间为了纪念包拯而修建的坟墓,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

据说包公死后,开封城四门出殡,目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以防恶人或者盗墓贼打扰,当时人们谁也不知道埋葬包公确切的地点。过了没多久,人们为了祭祀方便,于是建了这座包公祠。

某天闲暇之余,冯玉祥去包公祠上香拜祭,作为军人的心愿无非就是让包拯保佑自己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罢了。

正在冯玉祥顶礼膜拜的时候,身后走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者手捻佛珠,站在冯玉祥身边,朗声说道:

“求人不如渡己,我观将军面带煞气,此乃平生杀戮太重,造福百姓才能消弭灾难,将军何不收留一位流浪的“黑丫头”,包公在天之灵将感恩不尽”。

冯玉祥吃惊的抬头一看,老者飘然而去,冯玉祥愣怔在了那里。

冯玉祥对老者说的收留“黑丫头”之事百思不解,回到营部马上找来他的的幕僚,号称小诸葛的石敬亭。

石敬亭是山东利津县吉扬庄人,是冯玉祥的军师,另外他在1921年曾任河南省督军署少将军务处处长,有此经历所以对河南地方上的风土人情了解很深。

石敬亭听完冯玉祥的叙述,掐指一算,嘿嘿笑道:“将军好运气,此乃包公下凡点拨有缘人,欲成全将军美名,还望将军万勿错过大好时机啊!

冯玉祥一脸蒙逼的望着石敬亭,石敬亭附在冯的耳边一阵嘀咕……

冯玉祥听罢哈哈大笑,冲着石敬亭伸出大拇指赞道“不枉赛诸葛的美名,果然妙计!”

展开全文

第二天,冯玉祥径直来到经营金银珠宝的“大世界”商行,冯玉祥对老板说,我收养了一位“黑丫头”想寄养在此,希望老板善待我的养女。“冯将军威名远扬,在下当竭尽全力。”老板满脸谄媚的说道。

“那好吧,随我来,我把养女交给你”,冯玉祥遂带着老板来到开封黑铁塔脚下,指着铁塔严肃道:“这便是我的‘黑丫头’,现在托付给你,你要好生照管!”

老板一脸惊诧,方知落入了冯玉祥的圈套。这分明是冯玉祥借此敲竹杠,让我出钱修复古迹。

老板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只得当即请来数十位工匠对铁塔进行修缮。

其实这一切都要感谢小诸葛石敬亭,当冯玉祥说出流浪的“黑丫头”时,他就明白了指的是开封著名的古迹“铁塔”。铁塔从远处看黑黝黝的,仿佛就是生铁铸就。小诸葛出此妙计,冯玉祥没出一分钱,却满足了冯玉祥沽名钓誉的虚荣心,不过这事确实受到了开封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至于那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是谁?可以肯定的不是包公下凡点拨冯玉祥云云,我估计是开封一个开明人士,知道冯玉祥要进香,借此机会让他出钱修缮铁塔罢了。

开封铁塔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冯玉祥起名为“黑丫头”。

铁塔历经宋、金、元、明、清五朝,千年以来遭受地震43次,冰雹1O次,风灾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

令人发指的是,1938年6月5日,侵华日军以铁塔为目标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个2米大的深洞,但铁塔像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这让游人和建筑专家叹为观止。

“黑丫头”为何千年不倒呢?

一、原来北宋建塔时实行“监理负责制”,这和现代工程要铭刻监理人一样,也就是谁检验谁负责,这就避免了豆腐渣工程。

二、铁塔的前身其实是木塔,木塔焚毁后,重新建造时在选材上就吸取了其前身木塔雷击烧毁的教训,而采用了绝缘的、不导电的琉璃瓷砖,避免了大雨雷击的可能性。

瓷砖另一个特点是应压强度高,坚固牢靠,在塔门的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不用发塇的半圆门,而采用上尖下方的圭形门,用五层云纹砖逐层收压,其外观象佛龛,而塔身更为坚固,塔内的门每两层才能开,也就是有一半的门是造型门,这样以来内外衔接更紧密,塔身更牢固。

基于以上的原因,开封铁塔像一个“黑大汉”一样傲然屹立在中原大地,历千年而不倒,也因此有了“天下第一塔”的美名。

文/秉烛读夏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