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为何是奇迹?开工前一吨钢筋都没有,10月后却顺利竣工_大会堂_人民大会堂_建造

人民大会堂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如果能够进入人民大会堂一观,绝对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民大会堂尽显恢弘大气,但是你知道吗?在人民大会堂建立之初确是十分艰难,甚至在开工前我们连一吨钢筋的储备都没有。后来人们在形容人民大会堂的建造过程时,常常会用到“奇迹”这个词,那么这座宏伟大气的建筑在建造时经历了怎样艰难的过程呢?

人民的会堂,主席的愿望

1945年4月的一天,我国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举行,那时候还没有建国,这次的会议是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杨家岭举行的。

那时候我国正处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长期的战争让国力匮乏,所以参会的环境很艰苦。当时参加会议的有755名代表,而这七百多人只能挤在延安杨家岭一个临时搭建的小小的会场里面。

展开全文

会场虽然很小,我们的人民代表们却并不在意,艰苦的环境无法抵挡参会代表们的热情。毛主席看到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地为党的发展热情讨论感慨不已。当时毛主席就在心里暗暗地打定了一个主意:等到新中国成立了,有条件时一定要为大家建造一个像样的大会堂。

毛主席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在建国时提出来,众所周知,建国之初我国的总体情况还不太稳定,边境地区没有完全解放,而且还需要抽调力量到朝鲜战场驰援,这样的情况不适合劳师动众的搞建筑。

时间来到了1958年,此时国内的情况已经基本稳定,全国上下的正在逐步地恢复生产,形势一片大好,而且一年后就是建国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个时候修建大会堂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毛主席的这个想法得到周总理的大力赞同,于是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大会堂的建造工作提上了日程。

材料不全,全国应援

后来根据上级工作指示:在1959年国庆节前,要在北京建成包括万人大会堂在内的一批重大工程。此时还有14个月的时间来筹备,而大会堂的图纸还没有着落,这个任务看起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当会议结束后,周总理就任命万里来负责主持拆迁等相关事宜,紧接着全国各地的著名设计师先后接到了上级的工作指示,那就是奔赴北京,参加大会堂设计工作。

图纸设计的同时材料的准备也要提上日程,可经过万里的多方筹备,北京城能找到的钢筋连一吨都不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开工?这个问题被周总理知道后,他慌不忙地告诉万里,不要着急人到了,材料也就到了。

万里当时很是不理解,但是忙碌的拆迁工作让他无暇多想。果然不久后,全国各地优秀的建筑工程师纷纷赶到北京,他们不仅人来了还带来了各种建筑材料,万里看到即将开工的工地上摆放着的这些建筑材料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1958年11月,大会堂的图纸经过几番修改后终于定稿,这也意味着真正的挑战来了,怎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大会堂建起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速度,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得知中国建造大会堂这件事情后,一些外国的建筑学家一致认为,中国的这种行为简直是天方夜谭,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宏大的建筑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参照之前其他国家的先例,这样的大工程至少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

面对这些人的看法,周总理没有给予任何反驳,他要做的事情就是用事实说话。随后一系列周密的工作部署层层下达,按照计划1959年5月份左右大会堂的主体部分会逐步完工。

建造大会堂最先开始的就是地基部分,这一项工作也是最耗时的部分,因为当年的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建筑,很大一部分工作要靠人力完成。当北京的市民们听说修建大会堂需要人工,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天早上凌晨三、四点钟大会堂建造工地的门口就会出现一条“长龙”,原来这些人都是主动来帮忙的。

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之下,大会堂的主体部分如期完工。而接下来的装修部分又遇到了难题。7月份以后就要逐渐进入雨季,有一些室内装修的工作是不能在雨季进行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些装修工作会集中性的出现在一个时间段进行,那么怎样做到几项工作需要同时进行还要做到互不影响呢?

这些问题难不倒我们大中华的这些能工巧匠,大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空中脚手架”,这些脚手架搭建后给工人们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既能正常工作又不互相干扰。通过大家的日夜赶工1959年9月24日大会堂的全部建造工作正式完工,前后的建造时间仅仅用了10个月。

毛主席在的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来到了大会堂参观,看见能够容纳万人同时开会的大会堂,毛主席十分满意。当身边的人问毛主席这座会堂应该叫什么时,毛主席笑着说:“既然是人民建造的会堂,就叫做人民大会堂吧”!

结语

距离人民大会堂建成已经过去了60多年,这些年中在人民大会堂里发生了太多的历史性时刻,从一次次重要的会议,到与多国首脑会晤,这座宏伟的建筑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壮大。

而现在很多人回忆起当初建造大会堂的场景时,依然会热血澎湃。从当初一吨钢筋都没有到后来闻名世界的万人会堂,它的建造过程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能力和速度,更多的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