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杨在葆因演技太高_蒙冤入狱_为给前岳母养老_曾拒后妻表白_电影_自己的_将军

今年85岁的杨在葆虽然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银幕上,但他曾经塑造的一个个经典电影形象仍让人难以忘怀,《从奴隶到将军》、《代理市长》、《血,总是热的》这几部拍摄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电影曾热映一时,也令杨在葆一举成名。

杨在葆

不过,此时的杨在葆已经年过四旬,从上戏毕业二十多年后,才得以“大器晚成”,这主要是由于他在1971年因一桩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四年多,直到文革结束才得以平反。

一生都在塑造硬汉形象、人称“中国高仓健”的杨在葆,其实是个铁血柔情的汉子,对前后两位妻子都情深意长,对家人关心有加。

他与第一任妻子夏启英是青梅竹马的情侣,在宿城一中就是高中同学,志趣相投,又先后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在上戏校园里再度重逢后相恋,一毕业,二人就水到渠成地结了婚。

夫妻俩感情很深,杨在葆入狱时,夏启英不仅不肯离婚,还一个人挑起了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任,而杨在葆平反后,成名不久,1983年,夏启英就病重离世,这让杨在葆痛苦欲绝。

展开全文

他从此封闭了自己的心门,当比他年轻22岁的陈丽明羞涩地开口表白时,杨在葆一口拒绝了。他打算独自赡养岳母、照料孩子,安安静静一个人走完下半辈子,而陈丽明却始终不肯放弃,在她的坚持下,杨在葆最终被她的善良和深情打动,与她走到了一起。

陈丽明深深敬佩杨在葆对感情的真诚忠实和对亲人的责任感,结婚多年后,她仍然自豪地说道:“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嫁给了杨在葆。”

尽管名声在外,但杨在葆始终囊中羞涩,妻子和儿子先后患上尿毒症、赡养老人多年,让杨在葆经济上存在一定压力,陈丽明因此弃影经商,想办法帮助家庭脱离经济困境,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后,一路走来,杨在葆对陈丽明的体贴和善解人意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今,杨在葆在北京安度晚年,潜心书法,虽然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多次成功地举办了书法展览。

血,总是热的,从小城宿县的一个贫困学生,到名满天下的硬汉明星,杨在葆至今对栽培了他的上戏、陪伴了他青春的发妻夏启英、共同生活了半辈子的陈丽明感激在心,正因为他对身边人有情有义,安贫乐道、豁达开朗,才能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人生。

1、拿着一纸贫困生证明来到大上海,受老师关爱照拂,终成明星

杨在葆是安徽省宿县人,一岁多就失去了父亲,在极度贫困中长大。

幼年的杨在葆

1952年,17岁的杨在葆在宿城一中学习时,因热爱文艺,担任了学生会文娱部长,常组织周末晚会,借来经典剧本抄写并反复阅读,还登台表演了《民主青年进行曲》、《方珍珠》等话剧,这让他萌发了报考戏剧学院的想法。

1955年,杨在葆到上海报考戏剧学院,初来大都市,街市的繁华和时尚让杨在葆眼花缭乱,而他自己却囊中羞涩,口袋里只有当地政府为他出具的一纸贫困生证明。

面试时,杨在葆挺拔的身姿和一脸英气,让院长熊佛西误认为他是个坦克兵,杨在葆忐忑不安地告诉招考老师:在小城生长的他不会唱歌,不识简谱,也不会弹钢琴,尽管如此,表演天赋和对戏剧的热爱仍然让他成功通过了一试二试,当年秋天,杨在葆进入华山路上的上戏校园。

入校没有几天,杨在葆就陷入了经济困境,临行前,大姐将家中财产变卖一空,也没凑上几个钱,此时他已经没有钱再读书了。

杨在葆试探着把贫困生证明交给老师,老师看过之后,立刻“爽气”地评给他人民甲等助学金,过了几天,又告诉他,学校决定,他以后不但不用交学杂费,还可以在学校免费吃饭。

此后,老师们对这个勤学上进的年轻人关心备至,冬天时看到他棉袄里只有汗衫、便把他硬拽到静安寺去买绒衣,困难岁月时知道他营养不够,就约他周末去家里“谈话”,好在饭点留他吃肉改善伙食……

《红日》

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杨在葆从此把上海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哪里听到上海话,他都觉得亲切,他在艺术上从来不敢马虎对付,直到功成名就,仍一见了老师就想鞠躬敬礼。

《红日》

从上戏毕业后,他在汤晓丹导演的电影《红日》里扮演了一个生活中散漫霸气、战场上英勇无畏的连长石东根,以喝酒、纵马等性格刻画,塑造了一个极有个性、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尽管只是个小配角,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给他后来的噩运埋下了伏笔。

2、患难见真情,功成名就却形影相吊,穿一元地摊T恤去领奖

1965年,身为上海制片厂演员的杨在葆与达式常一起主演了电影《年青的一代》,正当他想大显身手之际,文革开始了,他不仅无戏可演,还因为在《红日》中的“颠覆性表演”被打为“反革命”,1971年被关入了监狱。

《年青的一代》

在狱中,杨在葆提出和妻子夏启英离婚,夏启英坚决不肯答应。

杨在葆与夏启英

夏启英是杨在葆的高中同学,娇小清秀而性格坚韧,在杨在葆入学的第二年,夏启英也考取上戏,毕业后分到了上海青年话剧团,这段青梅竹马的爱情在毕业后顺利地开花结果,两人同为演员,婚后生了一儿一女,日子平凡而幸福。

杨在葆、夏启英与儿女

杨在葆入狱后,夏启英相信总有一天会拨云见日,为了给丈夫打气,她特地缝制了坎肩,托人带给杨在葆,坎肩里放着她亲手写的纸条,上面写满了期待和鼓励的话语。

1976年,杨在葆被平反释放,重回上影厂,1979年,他被选中在厂里重点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任主演,演出大将罗炳辉的人生传奇,选角的时候,有些人说:“不行,杨在葆这个人在生活中太随便了,没有将军的风度和气派。”

《从奴隶到将军》

但导演王炎却支持杨在葆出演,还对他说:“我在延安看到的将军,没空摆架子。”

《从奴隶到将军》

杨在葆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经认真打磨,他放下所谓的将军气派和脸谱化表演,以深沉、细腻、层次丰富的刻画,演绎出“罗霄将军”由奴隶、士兵、国民党军官到红军首长的成长过程,以淳朴刚毅、戎马一生的铁汉形象,征服了观众。

《从奴隶到将军》

他与张金玲主演的这部电影红遍大江南北,杨在葆从此成为真正的明星。

《从奴隶到将军》

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却因操劳过度而生病住院,1983年,正在拍摄影片《血,总是热的》期间,杨在葆接到电话,得知夏启英得了尿毒症,不禁难过万分,他下决心“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妻子,由于当时电影拍摄无法停下,他白天拍完戏,晚上就在医院通宵不睡地陪伴妻子。

然而他的努力却没能挽留妻子的生命,不久,夏启英病重离世,杨在葆很是痛苦,在清贫的日子里,在铁窗蒙冤之时,妻子都极力为他提供精神支撑,而当他事业上刚开始有转机,夏启英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杨在葆下决心不再结婚,为了让岳母放心在家中养老,他把所有工资都交给岳母,希望她不会因女儿离去而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

1984年,他因为《血,总是热的》同时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

领奖时的杨在葆与龚雪

因为没钱,口袋里凑不够在百货商店买一件衬衫的钱,杨在葆在地摊上花了一块零五分买了一件黑T恤,把裤子熨了熨,就登上了领奖台。

拿到金鸡、百花奖牌后,杨在葆仍然对妻子思念不已,他把两个奖牌都放进了夏启英的骨灰盒,也准备从此埋葬自己的感情。

1984年,49岁的杨在葆认识了27岁的陈丽明,陈丽明对这个高大英气的男人一见钟情,而杨在葆却断然拒绝了她的表白。

3、再婚后,家中仍挂着前妻照片

陈丽明是八一厂的演员,她曾是广西著名的彩调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过“刘三姐”和“李双双”,还是电影《刘三姐》配唱傅锦华的得意门生,在广西知名度很高,后来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

不久,她在拍摄电影《双雄会》与杨在葆再次相遇,虽然杨在葆情绪低落、无意再婚,但陈丽明却紧追不舍,她细心照顾杨在葆的生活,对他的亲人也关爱有加,此后,杨在葆被她的艺术气质和善良打动,二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结婚后,为了让杨在葆寄托对发妻的思念,陈丽明体贴地在家中挂上夏启华的大照片,这让杨在葆越发感受到她的体贴与真诚,二人后来合作了《代理市长》等电影,在事业上也是很好的搭档。《代理市长》是杨在葆自导自演的作品,1986年,他凭此片再次夺得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陈丽明为杨在葆生下了小女儿杨小卉,杨小卉相貌酷似杨在葆,后来在美国学习电影制作,也是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从影的。

杨在葆、陈丽明与女儿

杨在葆的前半生里充满了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无辜入狱,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1996年,他儿子杨冶天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了尿毒症,这让杨在葆更加痛心,经多年积极治疗和家人支持,杨冶天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杨在葆激动地称自己的儿子是“伟人”,经过了一次次透析还有换肾,杨冶天仍能在病痛的折磨中顽强谋生自立,这种意志上的坚强,也深得其父的“硬汉”真传。

4、再穷也不为钱拍电影

1965年,杨在葆主演电影《年青的一代》,在片中塑造了一个为祖国边疆奉献青春的地质队员肖继业,电影轰动一时,还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专业选择和人生道路。

《年青的一代》

此事对杨在葆的触动很大,他回忆说:“那真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人,看过电影的青年人都满怀激情,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到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去。原来一个戏,可以对人、对社会有那么大的鼓舞,那么大的激励。”

《原野》

从此,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没有社会价值、没有社会贡献的电影,给多少钱也不演。

而杨在葆却的确是需要钱的,生病的家人、赡养岳母,都给他带来经济压力,可他却从没有向钱低过头,80年代,他盛名在外,而社会上走穴成风,不少地方邀请他去表演,在他最缺钱的时候,有人说,只要他上台念几句台词就行,可杨在葆却没有答应,他说:“不行,电影它是一个整体,不像卖猪肉,你割一块下来可以去卖。表演哪能这样,太不尊重艺术。”

这让杨在葆很多年里都经济困窘,前半生中,虽然贫困与他如影随形,但他却从没有感到沮丧。

1963年,他拍摄电影《红日》时,不但没有片酬,还要自带行李、粮票和钱,晚上打地铺,白天拍戏之外,还要承担搬道具的苦力活,剧组每顿提供一斤窝窝头,而杨在葆饭量大,竟然吃不饱,有一次实在太饿,就到附近田里钓青蛙加餐,算是改善伙食。

如今他定居北京,潜心研究书法,平时生活中仍然非常朴素,一件T恤穿二十多年,吃饭都是粗茶淡饭,最爱吃的是窝窝头和烤红薯,来客人就领到楼下的食堂吃12元一位的简餐,这让年过八旬的杨在葆至今显得精神奕奕、活力十足,比同龄人年轻许多。

在杨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杨在葆手书大字:“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

这是他一生的信条。

血,总是热的,人活着,需要一定的精神和信念,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杨在葆在生活中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不为物欲而改变自己的初心与追求,正因他有这样的精气神,才得以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