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 语 文含答案_吴王_史记_屈原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屋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退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展开全文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

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4分)

5.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张氏月洲村

南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 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白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鬓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斡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翰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7.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

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

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

祖先的审美情趣。

8.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6分)

9.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请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枚,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眼,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含义相近。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③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16.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__”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

加强道德修养;“____________”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2)《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

中的““____________”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存在文化关联。

(3)鸥鸟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存世俗机心,不以世事为怀。由此,诗人喜将鸥鸟意象写

入诗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对联不仅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当,而且要结构相称,节律相谐。①李渔写过一本联语入门书,题为"笠翁对韵",假如您认真阅读应能参悟其中门道。据说,铁嘴铜牙的纪晓岚年轻时,有人给他出了个刁钻古怪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②纪晓岚略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鹦有雌雄都叫哥”。《红楼梦》中有一场彰显贾宝玉才华的重头戏,其中就有他为“沁芳亭”即兴拟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老百姓生活中最熟悉的,自是春联。③写春联、贴春联,是年味的一个载体;也是人们祝福美好生活的一个方式。贴对联本身不是技术活,却也有讲究,④首先必须分清哪是上联贴右边?哪是下联贴左边?这就涉及对句的平仄问题。不懂其中门道的人家,需向明白人问清楚了,贴反了就会闹笑话。

过去的商号、酒馆、药店等铺面,都会挂楹联。酒馆如“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药店如“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

18.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B.②C.③D.④

19.根据语境,画线处填入对联最适合的一项是(3分)

A.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B.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D.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20.行业联既体现行业特点,又意味隽永,请据此选择文中波浪线处的一副行业联进行分

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蜘蛛结的“八卦图”,既复杂又美丽,即使工匠用直尺和圆规也难画得如此匀称。传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从蜘蛛结网中获得灵感,____①_____。笛卡尔希望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代数方程,但几何图形是直观的,代数方程是抽象的,要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呢?当他看到蜘蛛在墙角结网时,豁然开朗:可以用两面墙和天花板之间的交线,来确定蜘蛛的位置,于是直角坐标系应运而生。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蜘蛛结网的过程不难发现,在构建完蜘蛛网基础框架后,蜘蛛会从最外圈盘旋着向中心结网,构成一条螺线,而这种螺线被数学家称为对数螺线。____②____,

而且越绕越靠近中心,但似乎又永远不能到达中心,而且距离呈有规律地分布。

蛛丝被称为强度最高的天然丝,跟同样粗细的钢丝相比,蛛丝的强度是后者的5倍。如果用铅笔粗细的蛛丝结成网,其张力可以阻止波音747这种大型喷气式客机起飞。而且____③____,直径为人类头发1/30的蜘蛛丝,拉长两倍以上才会被拉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请分析两种手法表达效果有何异同。(4分)

22.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C(3分。A项曲解文意,据材料一“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两人“精神追求相左”错误;B项强加因果,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项张冠李戴,"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

2.B(3分。A项逻辑混乱,将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做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项推断错误,"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错,选项:D项推理不当,根据原文"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

3.A(3分。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项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项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项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项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

4.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4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前面的总论点可以作为要点之一赋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于文有据,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4分。每点2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B(3分。A项,"愧意"不明显,原文这样写的目的只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项,"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充满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D项,"软弱怯懦家风"曲解文意)

7.D(3分。"当然",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单看"当然"这一个词,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间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断,因此也不能说是"客观表现了"另外,"用在不经意之间"也错,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

8.①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③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④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②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③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④语言风格自由,用词传神,善用长句,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⑤思路结构自由,从以姓氏引入,记述游踪,到插叙故事,歌颂人物,行文开合自如。(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3分。原文为:“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1.C(3分。C项含义不同错)

12.D(3分。D项,据文本一“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

13.(1)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4分。“释”“益”和被动句式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4分。“矫”“徇”“剖”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4.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3分。目的1分,结合原文分析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3分。"阻雨"的含义是"人遇雨受阻,无法行进",并非"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16.①苏诗写诗人在清幽的佛寺静卧,拨火听雨,冷暖对照,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

超脱宁静的情怀;

②张诗写诗人羁旅他乡,道中遇雨被阻小店,寒夜难眠,卧听雨声,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

(6分。每点3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江娥啼竹素女愁 芙蓉泣露香兰笑

(3)【示例一】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示例二】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示例三】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示例四】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积雨朝川庄作》)

【示例五】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李白《江上吟》)

【示例六】鸥鸟忘机翻浃洽 交亲得路昧平生(李商隐《赠田叟》)

(6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均不给分。其中第三小题,如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A(3分。A项“笠翁对韵”在这里代指题目,不是书籍,应用引号;B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C项,分号应该改逗号;D项,第一处问号应该改逗号,第二处问号可改逗号,也可改向号)19.D(3分。D项更合“沁芳”的景致和意境)

20.【示例一】酒馆联

①“酒管”和“酒馆”、“喝罢”和“喝吧”谐音双关,切合酒馆的行业特点;②"不管""酒管""喝罢"等采用口语化的表述,符合喝酒人的谈话风格;③“东不管西不管”“兴也罢衰也罢”语气豪放,符合人酒后的说话状态。

(4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示例二】药店联

①选用"疾苦"和"药"等字,切合药馆的行业特点;

②"药生尘"与药店的盈利目标形成反差,强化了世间无疾苦的美好愿望,体现出高尚的行业品德。

(4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①“八卦图”使用比喻,把蜘蛛网比作八卦图,形象地表现了蜘蛛网复杂、美丽的特点;

②将蜘蛛结网与工匠用工具画图作对比,突出了蜘蛛网的匀称,进一步表现了蜘蛛网的美丽。

(4分。每点2分。对比喻的分析,指出本体和喻体1分,效果复杂和美丽均指出1分;对比的构成1分,效果1分,效果只能指向匀称和美丽,不能指向复杂)

22.①发明了直角坐标系

②对数螺线向着中心绕③蛛丝的韧性也极高(6分。每写对一句给2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