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仿古风格四合院,随拍武汉郊区这座商旅小镇,只见建筑不见人_小镇_建筑_商旅

原生态的小镇,是漂泊人士回乡偶书里记载的深情之地;现实里与城市咫尺距离的商业小镇,有一样绵延拓展的建筑,有深邃的巷道和田园,但往往寻不到悠远的意境和思乡的情怯。比如在湖北武汉蔡甸郊区的知音湖大道花博汇里,就建了一座互联网商旅小镇,它的规模并不大,遍布仿古风格的四合院。初看小镇街景,静谧且独立,巡着内部走一圈,看到四合院居所比比皆是,营造出古典江南庭园风格,只见建筑不见人,反倒多了几分幽静的氛围。

与多数建在城区和郊区的小镇景区不同,花博汇里的这座商旅小镇显得更加精致。因为多数其他区域的小镇,或者被商业楼盘的名头笼罩,或者纯粹成为独立的摆设,商旅小镇本身与花博汇融为一体,人气方面不用担心。从武汉城区出发,自驾和乘坐公共交通抵达都很便捷,自驾赞考的路网是,走城市三环线,在蔡甸区边上的汪家墩立交下,之后沿着东风大道一直向西走,在商学院前北转到全力三路,之后继续向北,过南湾湖大桥到知音湖大道,再经过世茂嘉年华,旁边便是花博汇大门。入园之后向北走,跟着路牌指引,不一会儿就能抵达目的地。

与园区里其他区域多以平坦的地面地势不同,商旅小镇所在的区域,地势起伏有点大,古风建筑依据地势建设,衍生出高耸低洼的区域,更加适合游园观赏。比如走到一座斜坡处的小镇推介中心,主建筑并不高耸,形状多变,开放状态;外墙多用木质材料、搭配钢筋混凝土,刷成黑白相间的装饰纹路,很有江南庭院的艺术氛围。稍加不同的是,推介中心的大门,用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一体成型,非常亮眼,这可能是现代建筑明显区别于古典建筑的不同之处了。

展开全文

沿着导引牌继续往商旅小镇里面走,主路是一条小巷,地势忽高忽低,巷子两旁的建筑于是也跟着上下起伏,显得更加立体。比如前面出现了一座转弯的口子,建筑从前到后错落有致,相互衬托,有种蜿蜒挺进的布局感。边上的建筑彼此并不并齐,地基交互在不同邻角边上,主体的风格变成徽派民居和江南民居二合一的特点,其屋檐用倒角,白墙黑瓦向下蔓延,高度有限,而门窗又是铝合金加玻璃,所以倒也不算严格意义的江南民居风格。

不仅如此,这些临小巷的建筑并非纯粹的用来展示,而是各自开了商业门店。像近前的一家小铺子门面,做成了某旅行社的接待区域,邻居的铺子是连锁的药店,还有一家文旅项目报名处。与一般商业街不同的是,这些铺子都没有完全启用,有的紧闭门窗、有的还在装饰、有的已经开业很久。让人意外的是,门面里似乎没有接待员,空荡荡的招牌和铺面,连常见的宣传大喇叭都没开启。游客走过来拍照,看到的商铺是崭新的状态,拍出的效果非常标致。

转过巷子角落,地势变得下沉,前面还是一个转角。转角弯度不大,路面铺着青砖,延伸到底,底部是一座凉亭接驳。凉亭规模很大,四面开放,主入口和巷子对接,相当于游客走过来就进了凉亭里。凉亭里面左右有护栏,兼具休闲椅子的功能,于是多数都会在此休息片刻。坐在凉亭里刚好能看到对面的另一排建筑,三四层楼的高度,背后是大面白墙,开出几个窗口,没有任何标志。墙角种着盆栽和灌木,这个季节,长势很平静。

穿过这个角落,巷子变得更加静谧,因为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独立四合院,它们是商旅小镇的核心之一。单独来看,每一栋四合院的规模都不小,标准的配置是,前门后院,规整落地;门前有一条小道,通向四合院外围大门。大门边有钟鼓石雕,大门上有屋檐点缀,大门是双边的木质材料,涂着金属灰色,门环纹理雕刻,庄严的氛围大于精致的氛围。大门两边的围墙很高,涂着白漆,映衬着里面的黑瓦十分亮眼,看状态,这样的四合院应该不是用来居住的吧。

从四合院之间穿梭,前后都是围墙,左右的巷子非常狭窄,氛围有些压抑。想到古诗里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种对立的森严氛围不至于有,但高墙深院的装饰的确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森严和古典庭院中的明媚温和完全相反。好在这只是一处观赏的商旅小镇,来回走几遍,走得熟悉了,包括四合院在内的建筑,都只是景致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