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儿子朱友珪朱友贞都已成年,朱温为何偏偏要传位给养子?如何评价为国自刎的后梁末帝朱友贞_自己的_后梁_养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朱友贞 自己的 后梁 养子

本文目录

  • 亲儿子朱友珪朱友贞都已成年,朱温为何偏偏要传位给养子
  • 如何评价为国自刎的后梁末帝朱友贞

亲儿子朱友珪朱友贞都已成年,朱温为何偏偏要传位给养子

朱温临死之前立自己的养子为太子,而不是选择册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后世看来都是非常荒唐又不可思议的,毕竟自古以来,虽然有很多皇帝都收养过孩子,但最终也抵不过血缘之情。

朱元璋做皇帝前还是成为天下之主后都膝下都有很多养子,受宠的就更不用说了,可是纵使这样也继承皇位的也只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哪怕是被分封为王的也不能有异姓。刘邦曾经为了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刘禅没有后顾之忧还杀害了自己多年来的养子,由此便可以看出,养子就算再受宠也不会献上江山给他。但今天说到的朱温却是个例外,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决定呢?一是因为他对养子的感情,二是因为朱温这个人也确实荒唐。也是因为他太过荒唐的缘故吧,致使他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很快走向灭亡。

朱温,是后梁的开国皇帝,不管是他还是后梁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都很短,几乎没留下来什么足迹,唯一留下的就是后世口口传颂的关于后梁的不光彩之事。今天所说的册立太子之事其实就和朱温自身的荒唐有很大的关系,朱温这个人十分贪恋美色,更喜欢和自己的儿媳妇之间发生一些不正当的关系。也是因为自己父亲的这个癖好,养子朱友文和亲生儿子朱友珪就投其所好分别献出了自己的妻子王氏和张氏来讨朱温的欢心,这也让他们对太子的选定有了有机可乘。

许是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更得朱温的欢心,自然就更能为自己的丈夫说的上话,因此就有了朱温在临死之时册封养子为太子的事,这其实还是要归功于王氏对朱温的枕边风。而因为张氏没有王氏的手段高明自然也就无法决定朱温的旨意,不过后来朱温关于册立朱友文的消息被张氏发现,而后告诉了朱友珪,因为不满自己父亲的决定,朱友珪就直接带兵杀入宫中将自己的父亲杀死,接着又下旨逼死朱友文。这自然使得同为亲生儿子的朱友贞无法接受,如此一来父子相残,兄弟之争使得后梁元气大伤,以至于被后唐取代。

二来,朱温传位于自己的养子,其实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把对长子的感情都寄托到了他的身上,因为自己的长子早亡,所以朱温是把朱友文当成自己的长子来看待的,这样一来自然对他的关心也不亚于亲生儿子,因为他是把自己的爱转嫁到了朱友文身上。所以迟迟不立太子也可能是真的在考虑合适的人选。论才能,论军功又或是靠实力,朱友文不见得比其他亲生儿子差,但是说到底他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皇位交给他就等于让江山易主,一方面是自己辛苦养大的亲生儿子,一方面是江山的托付,这确实令人难以抉择。不过他后来还是选择了朱友文,但是他的选择却是徒劳的。

朱友文剧照

不管朱温最后是怎么想的,也不论他把皇位传给了哪个儿子,到头来都是在做无用功,江山都没有了,还要太子有什么用?所以说后梁的灭亡,其实和朱温的抉择是有很大关系的,不论什么时候选皇位,都有考虑他所有的民心和他的才能。

如何评价为国自刎的后梁末帝朱友贞

后梁末帝朱友贞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而且这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他自己给的,但是这种悲剧又不完全是朱友贞一个人的悲剧,是整个五代甚至从唐中晚期就开始出现的悲剧。即藩镇问题严重,节度使拥兵自重,武将太悍,由此带来的皇权不稳。

朱温虽然亲手结束了大唐,但是从唐中晚期就开始的藩镇问题却并没有解决,大家解决问题还是靠拳头说话,因此打江山远比守江山容易。打江山只要拳头够硬、人够拼就可以。但守江山则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到了二世时期,倘若皇帝控制不了治内的节度使和武将,那么这就预示着亡国就在不久后。这几乎贯穿整个五代,甚至有时候一世稍不注意也能丢了江山,李存勖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他之后,后唐还是后唐,但是已经不是李存勖的后代来做皇帝。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匡胤登基,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才将困扰中原大地的这个大问题解决。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朱友贞的悲剧绝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

但是从另一点来说,朱友贞的悲剧又是他自己造成的。首先他的皇位就得来的不正。《旧五代史》中对他的性格评价是“沉厚寡言,雅好儒士。”但就是这样一位谦谦君子后来杀死了自己的异母哥哥,夺了皇位,成为后梁真正的二世皇帝,也是亡国之君。

朱友贞是朱温的第三子,同时也是嫡子,其母正是朱温最爱的妻子张氏。虽然张氏只给朱温留下了这么一个儿子,但是朱温并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来立朱友贞为太子,而是更倾向于养子朱友文,而夺太子之位的战争一直存在于朱友文和朱友珪之间,朱友贞并没有参与。

久经沙场又对唐末积弊知之甚详的朱温自然之道朱友贞是扛不起后梁的未来的,因此他一直在犹豫是立更喜欢的养子朱友文,还是亲生的庶子朱友珪。等他终于决定要立朱友文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朱友珪发动了政变诛杀了朱温和朱友文,然后自立为帝,只是到底得位不正,刚刚继位的朱友珪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这给了朱友贞机会。

朱友贞与姐夫赵沿、表兄袁象先秘密联合,得到了杨师厚的支持,起兵讨伐朱友珪为朱温报仇,朱友珪在做了半年多的皇帝后被杀死,913年,朱友贞登基为帝。

在朱友珪登基的时候,后梁名将杨师厚就已经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到了朱友贞时期,杨师厚因为拥戴有功,自然更被朱友贞看重,地位更是水涨船高,杨师厚本人也开始有点飘,魏博在很大程度上也算是自立。当然,他是有飘的资本,在梁晋的多年对战中,杨师厚都是最重要的后梁将领,李存勖在杨师厚这里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但到了915年之后,杨师厚病逝,朱友贞忌惮魏博军的强大,想趁机分化魏博军,将魏博分为两个镇,然后派王彦章带领五百精兵防止魏博作乱,只是这点兵根本挡不住魏博军。魏博军内发生叛乱,其中的银枪效节军直接出走投靠了李存勖,而王彦章不得不逃跑回去。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梁晋对峙的力量对比。在之后的梁晋对决中,后梁不断失去土地。更何况在国内,朱友贞不能任用贤臣,对正确的建议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且对宗室更是决不手软,囚禁加杀害,这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温文尔雅的男孩子,但他的心狠与果断似乎用错了方向,在对外战争上,他又是优柔寡断的。

最终,923年,城破之际,朱友贞存着最后的一丝尊严,不肯落到李存勖的手中,而命令皇甫麟将其杀死,皇甫麟杀死朱友贞后也选择了自尽,后梁国灭。说起来,朱友贞和李存勖两人对阵了十年,但是却没能见上一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