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专栏】 毛主席清正廉洁的自律情怀_孔子_湘乡_子女

鲁国执政,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政治治理问题。孔子回答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意是说,政治的目标就是正确合理,只要上位者以廉正的行为做出表率,举国上下谁的行为敢不正确合理?所谓“三无私”,是指“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是孔子尊奉的“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认为, 为了保持自身的品行高洁,做到率先垂范,君子必须时刻谨持自律之心,保证自身的清正廉洁。儒家这种自律情怀,对毛泽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 作为父亲, 他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作为领袖,他坚持原则,对亲友子女在清正廉洁方面的约束要求甚至近乎苛刻。他从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亲人谋职位,坚持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解放后,许多亲友写信向毛泽东提出想推荐介绍工作和想进京看看,他规定,来京者最长时间不超两个月,不得要求找工作和不返乡。他在处理至亲好友要求介绍工作和亲戚来京要求时,规定了 四条原则: 一是“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 二是“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不要他人介绍,“就近解决,不要远游”; 三是除特邀上北京反映基层情况的亲友外,来往路费、住宿费都由自己负责,确有困难者,从他个人的稿费中给予补助。凡来北京者要带基层实情材料,不带任何礼物。未经同意来京者,不接待。 四是只听取基层情况、建议,不干涉地方行政,不处理地方具体问题,不搞地方特殊化。

展开全文

他常常 鼓励亲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活。在给族亲毛照秋、毛桂昌等人的信中,他反复强调:家中有困难,应在土地改革中听候当地人民政府酌量分配土地,从努力生产中求得解决。毛泽东不但通过直接与亲人的对话劝导他们不要以“皇亲国戚”自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要求当地政府不要对他们另眼相待。如1950年5月27日,他曾写信给湘乡县县长刘亚南:“兹有湘乡四都凤音乡大坪 文氏兄弟四人来信,附上请你看一下……至于文家(我的舅家)生活困难要求救济一节,只能从减租和土改中照一般农民那样去解决,不能给以特殊救济。”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儿媳刘思齐、小女儿李讷在一起。

身为领袖,毛泽东不光严格约束子女和家人,更 以身作则,由始至终,贯彻着襟怀磊落的自律情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级别他的每月工资为610元,后来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带头把工资降到404.80元。他有一个小账本,详细记载了每一笔家庭开支。在中南海住,他每个月的租房费、水电费、家具租用费、取暖费都要从工资里出。因为要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工资每个月都不够用,只能动用稿费。毛泽东的稿费是单独管理的,用的时候必须打报告,而且用途要写得清清楚楚,最后由他本人签字。他的睡衣整整用了20年,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他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他吃饭很简单,平常午饭也就是四菜一汤,一碗米饭。所谓四菜一汤,两个热菜荤素各一,两碟凉菜,一个是辣椒,一个咸菜,一个汤。他爱吃红烧肉和鱼,但国家困难时候饭桌上全部素菜。一次身边工作人员偷偷给做了一碗红烧肉,结果毛泽东生气地说:“现在什么时候,老百姓都饿着肚皮,我还要吃肉,谁做的,他要想吃,他拿去吃。”

毛泽东的棉衣

毛泽东逝世后,除了几套日常所穿的衣服外,他没有存款,更没有金银珠宝。清理遗物时,在主席的仓库里,工作人员发现大量的旧东西,都是缝缝补补的,里面最好的物品竟然是他当年出访苏联时穿的大衣和帽子。

今天的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展柜里那一件件仿佛还带着余温的展品,依然在无声地刻画着领袖崇高的精神风范。心怀感恩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透过厚厚的玻璃,感动于他那“千古一人”的人格魅力。人民永远纪念毛泽东,他那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君子情怀,可为天地证,可为日月鉴,浩气万古长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